【辅食篇】宝宝添加辅食后,有什么应该注意的? -MamaClub

随着宝宝的生长发育,宝宝的消化能力逐渐提高,单纯的乳类喂养不能完全满足6个月龄后的宝宝生长发育需求了。
因此,宝宝需要由纯乳类的液体食物向固体食物逐渐转换,但这并不代表母乳不再有营养。
辅食添加的最佳时间
各国公认的添加辅食的时间基本是6个月龄左右,坚持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满6月龄起添加辅食。
同时,妈妈也要关注以下这些现象:宝宝挺舌反射消失、能够自己维持坐姿、对大人的食物开始产生兴趣。
当宝宝符合这些条件时,就说明该添加辅食了。
第一口辅食怎么加?
第一口辅食,建议选择富含铁的泥糊状食物,比如铁强化米粉、红肉泥等。
铁是6个月左右宝宝最容易缺乏的营养素之一,尤其是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因此在添加辅食时,选择含铁丰富的食物非常重要。
在宝宝顺利接受第一口辅食后,可以逐步引入更多单一食物,丰富宝宝的“辅食库”。但要注意,添加新食物要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1. 每次只添加一种新食物
丰富宝宝的“辅食库”时,妈妈们要切记,每次新增的食物应该是单一食物。
每次添加一种新食物时,都要观察宝宝的胃肠道反应,注意是否出现呕吐、腹泻、皮疹等过敏症状。
如果宝宝没有异常反应,说明耐受良好,就可以继续添加新的食物,或者将已经尝试过的几种食物混合喂养。
2. 由稀到稠、由少到多
食物的质地应随着宝宝月龄逐渐变化,从流质或泥糊状逐步过渡到半固体和碎颗粒状。每次添加新食物时,先从一小勺开始,观察宝宝是否接受,再逐渐增加喂养量。
添加辅食后奶量该怎么调整?
6个月后,当宝宝开始添加辅食,辅食所提供的能量应尽快达到摄入食物中总能量的1/3。
到了1岁,辅食提供的能量大约占总能量摄入的1/2。
1岁以后,辅食成为宝宝饮食的主要部分,奶量则逐渐减少,成为辅助。
一般情况下,添加辅食前宝宝每天需要摄入大约800~1000毫升的奶量。
开始添加辅食后,奶量可以逐渐减少到每天600~800毫升,同时喂奶次数和频率也应相应降低。
1岁以后的宝宝,每天的奶量一般控制在300~500毫升,主要营养来源转为三餐辅食,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
各月龄阶段的辅食添加方法
【0~6个月】
纯母乳喂养,保证每日摄入800~1000毫升母乳。
如母乳不足,可适当补充婴儿配方奶粉
【6个月左右】
每天保持600~800ml奶量,喂奶次数为4~6次,辅食开始添加1次。
首选富含铁的泥糊状辅食,如铁强化米粉、红肉泥、鸡蛋羹、薯泥、水果泥等,帮助满足宝宝逐渐增加的铁需求。
添加辅食的第一个月重点是顺利引入辅食,丰富食物种类,辅食量不必过多,以让宝宝逐渐适应为主。
【8~9个月】
每天保证母乳或配方奶600ml,喂奶3~4次,辅食增加到2~3次。
这阶段的宝宝咀嚼吞咽能力有进一步提高,可以逐渐用末状食物替代泥状食物。
辅食摄入量也有所增加,建议每日摄入1个全蛋和约50克的肉禽鱼类,主食、蔬菜和水果可根据宝宝的胃口适量提供。
2~3次辅食应穿插在两顿奶之间,尽量安排在大人用餐时间,这有助于宝宝适应家庭饮食节奏。
常见辅食推荐:
• 主食:烂糊面、粥、米粉
• 荤菜:肉末、蛋羹、鸡肉泥、鱼泥、虾泥、豆腐、豌豆泥
• 蔬菜:西兰花碎、胡萝卜、南瓜、叶菜泥
• 水果:苹果、梨、香蕉、草莓、西梅、木瓜、稍硬的水果可以切成小粒
【10个月到1岁】
奶量保持600毫升左右,喂奶3~4次,辅食2~3次。
这阶段是引入“手指食物”最好的时期,颗粒状的食物或需要一定咀嚼能力的食物是当下最适合引入的手指食物。
常见手指食物:
黄瓜条、香蕉条、苹果条、鸡柳、鱼片、白煮蛋、烤面包条、豌豆、玉米粒、胡萝卜粒等等。
食物的软硬度要循序渐进,要根据宝宝的咀嚼吞咽能力安排合适的手指食物。
手指食物并不是这时期宝宝辅食的全部,手指食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锻炼宝宝手眼协调能力和咀嚼吞咽能力。
其他辅食依然按照8~9个月的添加原则进行,只是加工方式可以更粗糙,食物形态以颗粒状和块状为主。
【1岁以上】
1岁以上的宝宝已经接近大人的饮食模式,三餐两点。
大人吃的食物种类基本宝宝都可以吃,不过还需要以清淡为主。
盐、辛辣的调味料不建议加入辅食中。此时期的辅食目的是为了训练宝宝自行进食的能力,能让宝宝独立就餐。
每日营养参考量:
每天保持1个鸡蛋,50~75g与禽肉、50~100g谷物、100g蔬菜、50~100g水果。
奶量逐渐减少至每日360~500毫升,并且鲜奶、酸奶、奶酪均可引入宝宝的菜单中,丰富奶制品的形式。
奶和奶制品作为饮食的辅助,分布在三餐及点心时段,或晨起、临睡时饮用。
添加辅食应避免这些食材
1. 盐
一岁前,所有辅食都不应该额外添加任何形式的盐,包括低钠盐、儿童酱油等。
1岁以内的宝宝可以从奶和食物本身摄入足够的钠,额外添加的盐会加重肾脏负担。
有研究表明:过早添加盐,会加重日后患高血压的风险。
除了自制辅食里不要额外添加盐,如果购买商品化包装的辅食,妈妈们也要从配料表和营养标签上学会判断商品里是否钠含量过多。
2. 糖
辅食中应尽量不加糖,过早加糖会增加宝宝龋齿风险,养成喜好甜食的不良饮食偏好。
谷类、蔬菜和水果含有自然的甜味,让宝宝习惯自然的味道,养成健康的饮食偏好。
3. 蜂蜜
一岁以内不建议给宝宝使用蜂蜜,因为蜂蜜可能含有肉毒杆菌孢子,容易导致婴儿肉毒中毒。
4. 坚果
坚硬的坚果容易造成宝宝窒息;并且坚果是常见的过敏原之一。如果想添加,应先研磨或碎成粉末状,掺入米粉或粥里;吃坚果时不要让宝宝走动或说话。
5. 果汁
很多人为了让宝宝多吃水果,会选择将水果榨汁后喂给宝宝,认为鲜榨果汁营养丰富、容易吸收。
但其实,果汁并不适合婴幼儿,尤其是一岁以内的宝宝应避免饮用果汁。
首先,果汁是将水果中的膳食纤维破坏后,仅保留糖分和部分维生素的液体,一杯200ml的橙汁可能需要2~3个橙子才能榨出,真正富含营养的果渣却被丢弃。
其次,果汁中的糖分含量很高,容易导致宝宝摄入过多糖分,增加龋齿风险,也可能影响宝宝的味觉发育,使其偏爱甜食。
即便是“带果渣”的果汁,也容易造成水果摄入过量,宝宝常常只喝掉甜甜的汁水,而把营养丰富的果渣留下。
因此,与其给宝宝喝果汁,不如直接让他吃适龄的水果,比如泥状、水果块等,不仅营养更完整,还有助于锻炼咀嚼和吞咽能力。
6. 菜水
很多人觉得煮菜后的菜水营养丰富,其实不然。
菜水中真正的营养非常少,反而可能含有农药、化肥或重金属残留,不适合作为宝宝的辅食。
比起菜水,宝宝更应该直接吃软烂的蔬菜泥或蔬菜颗粒,营养才更真实、安全。
7. 米汤和稀粥
很多人觉得米汤、稀粥养胃易吸收,是宝宝的辅食首选。
但实际上,它们几乎只含有少量碳水,营养价值很低,远不如富含铁和蛋白质的辅食。
过去是无奈选择,如今有更科学的选择,建议用营养丰富的泥糊状辅食,比如红肉泥、蛋黄泥或强化铁米粉替代。
8. 成人食物
千万不要过早给宝宝添加成人食物,哪怕是汤水都不行。
成人食物调味重,盐、油、糖多,如果给宝宝摄入,会增加肾脏负担、出现消化不良,影响营养吸收。
即使是1~3岁的宝宝,也应继续提供低盐、清淡、软烂的专属辅食,不建议直接食用成人饭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