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篇】让这6类人远离宝宝,别随意亲吻宝宝 -MamaClub


面对萌萌哒的小宝宝,大人们似乎都没有抵抗力,逗一逗,亲一亲成了最常见的“表达爱”的方式。

但你知道吗?这个看似温馨的动作,可能藏着致命的风险。

就在英国,有个小宝宝因为被来看望的人亲吻,而感染了疱疹病毒,差点救不回来。

医生在检查中发现,宝宝身上多处出现皮疹和溃疡,确诊为感染了单纯疱疹病毒,很可能是因为被唇部患疱疹的大人亲吻,病毒通过唾液传染给了宝宝。

幸好送医及时,否则感染有可能引发多器官损伤,甚至致命。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有点后怕?毕竟很多家庭里,这些行为都太常见了:

• 动不动就亲吻宝宝的嘴巴;

• 用舌头试温、尝辅食;

• 互动时让宝宝把小手伸进大人口中。

对于免疫系统尚未健全的新生宝宝来说,这些大人眼里“亲密又可爱”的小动作,可能带来不可逆的伤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学如何杜绝这种“乐极生悲”的事件吧。

 

不要随便亲吻宝宝,尤其是这6类人

成年人嘴里藏有上百种病原体,前面提到的只是典型案例。其实,还有其他疾病患者也不能随便亲吻宝宝的嘴巴,尤其是免疫力尚未完善的新生宝宝。

1. “传单”患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主要由EB病毒引起,症状包括发热、咽喉炎、扁桃体炎、颈部淋巴结肿大及肝脾肿大。该病毒可通过唾液传播,因此又被称为“接吻病”。

宝宝感染后多数无明显症状,但病毒可能潜伏体内,影响免疫功能,还可能复发,且与鼻咽癌有关。

由于诊断复杂,如果家中有人有上述症状,最好避免唾液接触和亲吻宝宝。

2. 脸部长泡或病毒感染者

成人脸上若有疱疹(水泡)正处于活跃期,亲吻极易传播病毒(多为单纯疱疹病毒)。不仅嘴巴不能亲,任何疱疹部位都应避免接触宝宝。

此外,抵抗力弱的新生儿更易被腮腺炎病毒等通过唾液感染。感冒或咳嗽者应避免直接接触宝宝,并佩戴口罩勤洗手。

3.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极高,传播途径尚不完全明确。

虽然成年人间通过唾液传播仍有争议,但学术观点认为宝宝与感染者共餐、共用餐具或被亲吻嘴巴时,可能被传染。

因此,除非确认无HP感染,否则应避免亲吻宝宝的嘴巴。

4. 口腔疾病患者

成人口腔内存在大量细菌,其中一些导致蛀牙和牙周病(如牙龈炎、牙周炎等),可能通过唾液传染给宝宝,影响宝宝的乳牙健康。

有些口腔疾病症状不明显,成年人未必主动检查治疗。

美国牙周病学会(AAP)建议,如果家庭成员患有牙周病,其他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应该要接受筛查,以降低唾液传播风险。

5. 腹泻患者

腹泻通常是肠道传染病,病原体通过口入肠。腹泻患者在如厕或接触粪便后如果未彻底洗手,很容易将病菌带给宝宝,增加宝宝感染性腹泻的风险。

6. 化浓妆的人

部分妈妈喜欢浓妆,但化妆品中可能含有对宝宝有害的成分,甚至有报道指出某些品牌含抗生素等禁用物质。亲密接触时,这些物质可能沾染宝宝皮肤甚至进入体内,引发皮炎或耐药问题。

美国就曾报道过宝宝因与妈妈脸贴脸,误舔食了妈妈脸上的化妆品而发生铅中毒的病例。

 

亲宝宝可以,但别亲嘴巴

看完上面的例子,就会发现其实很多常见病原体无处不在。很多成人可能都是隐性感染者,而小宝宝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更容易感染疾病,有时情况还会比较严重。

这里列举的只是几种比较典型的病原体,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病毒和细菌也能通过唾液和飞沫传播,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

所以,不用过度恐慌,也不是要完全禁止亲吻宝宝,但一定要避免亲吻宝宝的嘴巴。

美国儿科学会也特别建议,家长应避免与宝宝进行任何形式的唾液共享。

其实,除了嘴对嘴亲吻,我们还有很多更安全的方式表达对宝宝的爱。比如,亲子共读一本儿童书,既温馨又有益,是个很棒的亲子互动方式。

 

如何让宝宝远离尴尬的亲吻

下面再教大家几招,让宝宝能尽量避免我们不喜欢的亲吻行为:

1. 在在婴儿推车上挂个“请勿触碰宝宝”的标识;

2. 出门时,可以在婴儿车上盖块薄毯,减少别人随意接触;

3. 给宝宝背带贴个提示牌,比如“碰我之前请洗手”;

4. 大一点的宝宝,可以教她亲别人时只亲脸颊不亲嘴巴,别人想亲她时,也可以学会侧过脸颊。

设定界限:

假如陌生人直接上来亲宝宝,爸爸妈妈可以直接告诉他们,不要随意抱宝宝、摸宝宝、亲宝宝,对熟人也要直言不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