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大马专题】让父母抓狂的宝宝强迫症行为,该如何处理? -MamaClub
张妈妈的儿子今年3岁了,平常表现跟其他小朋友无异,天真活泼又可爱,但偶尔会任性发脾气,对于事情的执着倔强固执得很,让张妈妈非常抓狂,不知该如何教育。
张妈妈列举出几个看似儿子“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的行为:
1、每次抱儿子上车时,他都会要求,要跟妈妈一起扣上宝宝座椅的安全扣及关车门。只要没做到,就会在车上嚎啕大哭,直到完成为止。
2、有时出去逛街时,儿子会突然要求,要拿他每晚睡觉抱着的抱枕。无论怎样哄他,他都执着要拿到抱枕,然后就开始嚎啕大哭。逼得父母只好放弃逛街,开车回家,拿到抱枕为止。
3、每当他要一样物品或做一件事时,总是执意要“马上”“现在”“立刻”就要给他或做到,否则就会开始大哭大闹。
4、夜深了,睡觉时间到了,但儿子还在看着手机。父母执意要拿掉手机,儿子反抗后就开始嚎啕大哭,即便被打骂及惩罚,他依然吵着要拿到手机为止。
5、在家中,儿子会规定自己和妈妈走的路线;会规定妈妈进浴室一定要穿拖鞋;会规定自己的玩具摆放位置、会规定妈妈的保养品如何摆放、会规定穿裤子必须先套哪一只脚、会规定穿鞋子必须先穿右脚、会规定衣服的纽扣必须从上而下解开或扣上等。
6、饭桌上,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固定位置,不能坐错,稍有变动就不行。
7、每次拿东西,总是要坚持从最下面的拿起。就算你已拿给他,他都坚持要放回去,会根据自己的顺序,再重新拿起。
8、每次泡奶及换尿片,都只能妈妈来做,不允许爸爸插手。
9、插吸管喝水,总是一定要把吸管拔出来,倒转后再插进去饮料中。
10、要的物品,必须要自己亲手拿,别人不能帮忙拿。
还有太多太多诸如此类的例子,难以一一列出来。
张妈妈表示,其实每当孩子出现以上情况时,一开始都是语气温柔地连哄带骗的,先尝试说服他,然后再利用他喜欢的食物或事物,来企图转移注意力,但都徒劳无功。
之后就开始采取冷处理,不理不管,先任由他哭闹,直到他累为止。
但通常若不管,他可以哭上一小时都可,非常坚持。
最后阶段,父母被激怒了,开始对儿子有惩罚。
最初的惩罚的确奏效,儿子会害怕而停止胡闹。
但几次后,似乎也不怕惩罚了,越哭越凶,被打了还是要完成每个步骤。
每当面对儿子倔强无理取闹的行为,每一次在打骂后,张妈妈觉得愧疚心疼又自责,但却又被孩子的种种强迫症行为,逼得濒临崩溃。
以至于不断重复这种反复的情绪变动,让张妈妈感觉身心疲累,痛苦不已。
对于才3岁的儿子,这些看似强迫症的行为,张妈妈也非常担心会影响未来孩子成长后的性格,使得小孩的心理、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会受到影响。
小孩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表现,若发生以上情况时,很可能是进入了“秩序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 For Order)。
“秩序敏感期”,是由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玛利娅·蒙特梭利所提出的。
这里指孩子在2岁至4岁时,对家里物品的摆放、做事的顺序等等都会非常敏感。
对一些事物会出现先入为主的秩序,并且认为这样的秩序是不可以改变的,如果改变了,孩子就发生不适应,跟着就会大哭大闹。
著名育儿专家、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表示,“小孩处于秩序敏感期的时候,会出现内部秩序感及外部秩序感。”
小孩会对自己和周边环境都非常敏感。
所以,家长要给孩子做个好榜样,要注重家里的日常用品摆放,一定要井然有序,每次使用后要及时归位。
同时,孩子的玩具、衣服等物品也不要随便乱碰,碰之前要询问孩子。
另外,家长不要随意更换孩子的床铺、卧室环境,这样他们会变得不适应,觉得不是“自己的家”。
在这个时期,幼儿对事物的发生秩序、物品的摆放位置以及事物的完整形态,都有强烈的要求。
会分为三个阶段的表现:
第一阶段:秩序被破坏就会哭闹,可一旦秩序恢复了就会停止哭闹。
举例:
家里来客人了,穿了妈妈的拖鞋,孩子不同意就会开始哭闹。
正是因为客人这个行为,孩子认为破坏了他心目中的秩序。
第二阶段:自我意识开始突显。
为了维护秩序,孩子会常常和你说“不”。
2岁后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经形成,他们真真切切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会为了维护秩序而学会拒绝。
举例:
吃饭时想要喂他,他偏要自己吃。
若不让他用手直接抓食物,他就偏要用手,就是绝对不要顺从父母的意思,会勇敢地和你对着干。
第三阶段:为了维护秩序,一起事情必须重新再来。
孩子步入这个阶段,往往会让父母崩溃。
一旦他们制定的规则被破坏掉,就会哭闹不停,这个时候不论你做什么,小孩都不会妥协。
只能按照他们的意思重来才行。
举例:
穿衣服必须要有秩序,要先穿衣服再穿裤子再穿袜子。
如果你先穿袜子再穿衣服,这是不行的。
必须脱掉袜子,按照他们的秩序重新来一篇,差一个步骤都不行。
1、了解:
要了解这个阶段的小孩,尊重他们。
这时期的小孩,很多行为绝对不是任性妄为,而是因为他们内心有了自己的秩序,所以避免对小孩过于粗暴而吓坏了他,造成心理阴影。
1岁至3岁阶段,要尊重他们的执拗敏感期,物品摆放要有固定位置,做事必须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
3岁至5岁阶段,要尊重他们的完美敏感期,不要破坏他们对于完美的迷恋和追求,尊重孩子的要求和意愿。
在这个阶段,也尽量不要更换保姆或照顾他的人。
2、接纳:
每个小孩都会经历这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我们常说的 “Terrible 2”,其实正是因为秩序敏感期,是小孩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期,但往往大人会觉得是小孩很叛逆。
这个阶段,秩序就是小孩的内在需求。
秩序感的满足,就是获得安全感和认同感的方式,虽然看似强迫症,但家长只能尽力配合及接纳。
如果不小心破坏小孩的秩序导致哭闹时,家长先自我冷静,不要在有情绪时,去训斥指责小孩。
之后再去弥补或恢复秩序,要学会接纳小孩的情绪,允许他们发泄不满和怒气。
但若是小孩出现不良行为,在第一次发生时就要立刻处理。
反复出现时,可以给予惩罚,如罚站但不许其他人理睬、或是让孩子单独待在房间的角落,先自我冷静下来。
之后必须要告诉他,惩罚的原因。
3、利用:“一成不变”是秩序敏感期的小孩认知世界的方式,使得认知和智能能得到好的发展,之后小孩才能够接受灵活多变。
既然如此,何不加以利用,乘着这个阶段,要求小孩从小养成自律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父母可以这样做:
制定生活规则,如有序地摆放家中日常用品及玩具,养成用完及玩完后要及时归位;
从外面回来时,要先洗手洗脚,换套家居衣服;睡觉前,要养成刷牙的好习惯等。
把日常生活尽量按着固定的秩序有序进行。
父母要先建立一个井然有序的家庭环境,否则若小孩常生活在一个杂乱无章的环境中,一旦建立秩序后,就比较难改变小孩的习惯。
秩序感是小孩的一种心理需要,当得到满足时,孩子就会产生真正的快乐。
同时,秩序感也会让小孩对于事情的发展产生预期和预判,当他们发现,事情就是按着他期望的样子在发展时,就会有非常大的成就感。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才能感到平静和快乐。
因此,当孩子乐于去做一些关于秩序的事情时,只要不是原则性的事情,家长不妨满足他的这个需求。
但若是遇到原则问题时,家长也不要过分焦虑,可以先拒绝小孩,待他情绪稳定下来后,再耐心地去讲解原因,协助孩子一同渡过秩序敏感期。
根据以上所述,若小孩是适当的追求“秩序”是没有问题的。
但若出现过度的情况,并且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改善,那么很有可能就是强迫症。
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科与发育神经科学部主任Swedo教授指出,儿童强迫症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 常被低估,非常危险。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病区主任马筠表示,儿童强迫症的发病率为0.25%-0.7%,平均发病年龄在7到12岁。
近期研究也发现成人中有50%强迫症患者首次发病于18岁以前。
占儿童与少年精神科住院与门诊病人的0.2%~1.2%。
马筠表示,如今,儿童强迫症的发病率有升高趋势。
该疾病本身有遗传性因素,生活环境也是主要病因或诱发因素。
马大心理医学系副教授兼资深精神专科医生黄章元表示,很多人在孩童时代已有与强迫症相同的症状,如:
一定要把物品排列得整整齐齐、一再重复地检查书包、深怕自己忘了带课本或作业等。
“不过,这种行为会在数个月后,或者步入少年期时消失,不能视为强迫症。”
他补充,但若步入少年期后仍持续这些行为,而且影响到正常生活,如为了一根头发不整齐,而对著镜子梳头半小时,甚至更久,令当事人觉得痛苦,即可确诊为强迫症。
小孩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类似强迫症状或仪式样动作,如走路数格子、反复折叠自己的手帕、睡觉前一定把鞋子放在某个地方等。
这种带有一定规则或者被患儿赋予特殊含义的动作,往往呈阶段性,持续一段时间后会自然消失。
通常在2岁至3岁最为明显,很少持续到8岁,不会给患儿带来强烈的情绪反应,不会影响儿童的生活。
然而,很多孩子的强迫行为没有被父母关注到,这直接就会使得这些孩子成年后演变成真正的且典型的强迫症。
5岁儿童的症状与25岁成人的症状没有什么区别,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大类:
强迫观念表现:
强迫怀疑:
怀疑已经做过的事没有做好、怀疑被传染上了某种疾病、怀疑该做的事没完成、怀疑因为自己说坏话而被人误会等。
强迫回忆:
反复回忆经历过的事件、听过的音乐、说过的话、度过的场面等。
在回忆时,如果被外界因素打断,就必从头开始回忆,因怕人打扰自己的回忆而烦躁。
强迫性穷思竭虑:
思维反复纠缠在一些缺乏实际意义的问题上不能摆脱。
如,沉溺于”为什么把人称人,而不把狗称人” 诸如之类毫无意义的问题中。
强迫对立观念:
反复思考两种对立的观念,如“好”与“坏”、“美”与“丑”等。
强迫行为表现:
强迫洗涤:
反复洗手、洗衣服、洗脸、洗袜子、刷牙等。
强迫计算:
反复数路边的树、楼房上的窗口、路过的车辆和行人。
强迫性仪式动作:
做一系列的动作,这些动作往往与“好”、“坏”或“某些特殊意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在系列动作做完之前被打断则要重新来做,直到认为满意了才停止。
强迫检查:
反复检查书包是否带好上课的课本、口袋中钱是否还在、门窗是否锁好等。
若小孩7岁后,仍然会出现以上症状,那父母就得多加注意及适当地做出改善,找出发病的原因,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
根据研究指出,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一些神经地质不平等,可能与强迫症行为有关。
这说明孩子可能有容易患强迫症的先天素质。
此外,孩子可能遭受过精神刺激,如亲人或同学患重病或死亡;其次则归咎于父母不良的性格和教育方式有关。
部分患有强迫症的儿童,其父母往往就有胆小怕事、过分谨慎和拘谨、遇事优柔寡断、事后爱反复地检查等不良性格的特征。
父母对孩子过于苛求,在学习上总是吼叫式的教育、对清洁卫生过分的要求、生活刻板规矩等,都可能是诱发强迫症的原因。
父母应该给孩子营造足够的安全感,不然孩子的强迫症会越来越严重。
小孩年纪尚小,不鼓励用药物治疗或去看心理医生寻求治疗,建议应先从家庭治疗着手开始。
先找出原因,如父母婚姻是否有问题、家庭是否常出现不和、家庭成员中是否有人有特殊问题等,对症下药,了解是否家庭成员对强迫症行为产生的影响。
通常,父母是导致儿童患有强迫症的主因,因此专家都建议这么做,必要时是父母需要配合进行心理治疗。
1、纠正父母的不良性格
如果父母有性格偏异,如,特别爱干净、过分谨慎、过于刻板、优柔寡断、迟疑不决等。
这些行为应该予以纠正,否则会影响小孩的康复,并且不利于孩子以后的心理发展。
2、建立小孩的信心
对于有强迫症的儿童,父母要帮助他们认识及克服自己的性格弱点。
如引导小孩在处理问题时要当机立断、或帮助他们出主意等,家长要想办法来克服遇事犹豫不决的弱点。
此外,也要鼓励孩子爱自己、相信自己、树立信心。
同时也可多方面自己创造条件,让孩子简单完成某种看似艰难的任何,获得成功,大大提高其自信心。
多多注意及丰富孩子的日常生活,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减少他们不必要的疑虑。
3、正确对待患儿
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主要在于教育和心理上的支持。
父母不要过分焦虑,要帮助患儿寻找发病的原因,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
可以引导孩子从事一些较为紧张的活动,以转移其注意力,逐步使症状减轻直至消失。
另外,要注重孩子性格弱点的改善。
父母和老师要创造条件,使孩子能灵活地、自信地处理各项事情。
4、培养爱好
父母要鼓励患儿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外界接触、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如唱歌、打球、跑步等,以建立新的大脑兴奋灶,去抑制强迫症状的兴奋灶,转移对强迫症状的高度注意力,这样可大大促进病情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