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亲子教育】让孩子从小“心想事成”,是失败的教育 -MamaClub
前不久看到一则新闻:
有对父母为80后儿子结婚凑钱。先是给他买婚房,耗尽积蓄还外借了30万。婚期将近时,儿子又按女方要求,找父母索要6万彩礼钱。
连续闹了好几天,妈妈心疼儿子,又自责拿不出钱,哭说:“儿子啊,你这是逼妈妈去死。”
儿子说:“那你就死吧。”
他妈妈果真从五楼纵身跃下,当场身亡。
新闻看得人触目惊心,然而现实中,有无数的孩子,正在以一种隐蔽的方式,一步步长成案例中那个“儿子”的样子。
【很多孩子,被父母用爱养“废”了】
一位网友曾经讲过自己的经历:
阿姨家的孩子来到她家,看上她收藏的一个摆设品,非要带回家,但她不给。
孩子生气地捶门、在地上打滚哭嚎、无所不用其极。哭声引来了孩子妈妈,这位妈妈的处理方式就是好言相劝想说服这位网友把摆设品送给她儿子。
反反复复的几句话便是:“孩子不懂事,别跟他计较”、“你送给他,我给钱你再买一个”、“孩子哭的我看得心疼啊”
不教育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要”,或是直接让孩子自己体会“爱而不得”的难过、遗憾情绪,反而强迫别人妥协来满足自己孩子的无理要求,实在是错误教育方式的典型。
歌星周华健在歌曲《亲亲我的宝贝中》唱到:
“我要飞到无尽的夜空,摘颗星星作你的玩具,我要亲手触摸那月亮,还在上面写你的名字。”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就像歌词唱到的那样,哪怕孩子想要天上的星星,都会想办法给他摘下来。
怕孩子流眼泪、生气、舍不得孩子受委屈、失望,于是尽心尽力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不管那些要求合理还是不合理,也不让孩子有一点“不适”。
孩子自己跑太快被椅子绊倒了,大哭,父母把椅子拍几巴掌,让孩子跟着自己念:“破椅子,烂椅子,把我们宝宝绊倒了。”
孩子想要最新款的手机,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于是夫妻俩决定省吃俭用也要凑钱给孩子买上;
孩子觉得今天妈妈炒的菜不好吃,妈妈问孩子想吃什么,二话不说专门炒一盘出来给孩子吃…
这些总是有各种各样合理或无理要求的孩子,都会被他们的父母一一满足。
西方哲学家柏拉图有一句名言:“你若想害孩子,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心想事成。”
如果孩子一直在父母这样无条件满足、百般迁就的爱里长大,只会成长为一个“巨婴”。即便长大了,还是活在婴幼儿时期的全能自恋里。
如心理咨询师所说:
“每个婴儿都渴望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他一动念头,世界就会跟着自己的念头运转。而一旦和自己的想法互相违背,就会有自恋性暴怒产生。”
如果想要什么不能如愿,就会十分愤怒,不是对别人生气、伤害别人,就是内心破碎,自我怀疑,甚至伤害自己,比如:
- 一个孩子想要玩手机妈妈不同意,就对妈妈拳打脚踢;
- 一个青年没有通过心仪单位的工作面试,就觉得自己是个垃圾,从此一蹶不振;
- 一个男子没有追求到心仪的女孩,就各种威胁恐吓甚至以跳楼相逼。
这是一种人格不健全、心理不成熟的表现,这样的人很难在生活的暴风雨中生存下来,也很难维系好生命中的各种关系。
【有些情绪和挫折,父母不能帮孩子避免】
父母对孩子的爱究竟应该是什么?
其实,爱不是让孩子永远感觉快乐、舒适和满足,这太肤浅、也太狭隘。
真正的爱,应该是能帮助孩子生发出自己内在强大的力量,让他有足够的能力、勇气、信心和责任感,去对抗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与挑战。
人们常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这是一个真理。
孩子如果从小在父母的保护与帮助下一直“心想事成”,他长大了就会很难适应各种失望、沮丧、悔恨、委屈等负面情绪,还有大大小小的挫折。
孩子该独自承受的情绪、该经历和处理的挫折,父母不能因为舍不得而帮他避免。
孩子会在这些独自面对、默默承受的过程中,打破婴幼儿的那种“全能自恋”,获得人格的健全与心理的成熟。
他不再认为世界是围绕自己转的,不再认为“我要什么父母就应该满足我什么,否则就是他们的错”,从而学会体谅与感恩。
他不再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很多事情,不是自己想就能成的,就不会有那么多执念,从而学会释然,内心更加坚强。
而父母需要做的,仅仅是陪伴在他身边,看得见他的情绪和处境,让他感受到爱和理解;在他寻求你的帮助之前,不要自以为是地想尽办法帮他化解。
比如孩子想要别人那个一模一样的玩具,不是赶紧给他买个一模一样的,或是强求别人送给自己的孩子,而是允许他感觉生气或难过,告诉他:
“我知道你不能拥有那个玩具而觉得很生气/难过,没关系,我会陪着你。”
等他的情绪重回平静,或许根本不会再对那个玩具有那么强的兴趣。
再比如孩子参加比赛努力了很久还是没有获奖,父母不是帮孩子“骂”评委没有眼光或是“我们不稀罕”,而是接纳孩子沮丧的情绪,告诉他:
“我们看到了你的努力,可以难过一会儿,但不要一直难过下去,享受过程,后面还有更多机会。”
父母要让孩子在挫折中懂得坚强,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培养孩子独立自立的能力,父母还可以适当提一些要求,比如和孩子讲一些条件,目的是鼓励孩子靠自己的力量和努力,去实现自己想要的。
这些成长的体验,会成为他人生的财富。
心理学家这样描述“巨婴心理”:
“不能接受质疑,否则会强烈抵触;不能接受非自己预期的对待,否则会陷入忧郁;不能接受挫折,否则内心会破碎”
成长,从某个层面来说,就是明白很多事情不是自己想就能成的过程。
接受自己有自己的局限性,父母有父母的局限性,生活有生活的无常,才不会有那么多的执念,在事情发展不如自己预期时不会有那么多的愤怒或沮丧。
能做到这样的人,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不会怨天尤人或是自暴自弃,心理足够强大、豁达、通透,更加有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
我们的孩子,需要有这样的体验和经历,所以父母需要去训练他、磨练他。
不要让孩子从小一直“心想事成”、不管什么需求都尽力满足,偶尔的负面情绪和挫折,对他来说是好事。
因为人生从来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