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亲子教育】教孩子画画,不如让孩子自由地画吧! -MamaClub
孩子坐在地上涂涂色本,刚拿起画笔,爸爸来了一句:
等等,大海是蓝色的,你怎么拿黄色的笔,别涂错了;
孩子看看画笔,看看涂色本,犹犹豫豫后开始涂色。
说过多少次了,在框里涂,你怎么又涂到外面来了;
西瓜是圆的,涂的时候要拐个弯;
到底会不会,照着涂都涂不好!
爸爸时不时地“教”孩子,甚至忍不住握起小手,手把手“教学”。
这样是圆,这样是方。
孩子的情绪从最初的兴奋到犹豫,最后干脆懒得画了……
这样的场景,大家肯定很熟悉,也很困惑:
为什么孩子画什么都不像,教都不会?别人家的孩子画的可像了,我家画了半天还是一团线条。
其实,不是孩子不行,是大人的“教法”有问题。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为什么不要随便教宝宝画画。
宝宝看起来在“乱画”
其实很正常
孩子画得不像,画得不对,就是不会画画?
错!
孩子画画受限于自身的大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不同年龄的孩子,会有不同的画画特点。
日本画家与儿童教育专家,在《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里,详细介绍了孩子画画的发展规律:
1 岁:
纯粹是手的运动。在手的带动下,会出现点点,小蝌蚪,小蚯蚓等印记。
宝宝意识不到自己可以控制画出来的图形,只觉得是个好玩的游戏。
1.5 岁:
手可以做以肘为轴心的左右运动,会画来来回回的线条。
2 岁左右:
会发现握笔敲打动作和线条之间是有关联的,开始有意识地控制动作,会画封闭的圆圈,甚至能用画出的形状表达熟悉的事物。
3 岁左右:
有意识地画画。在画画之前,就已经决定了画什么,会用画出来的东西讲故事。
4 岁左右:
可以在画完头的基础上,画出手和脚,也就是「手足人像」。
而且会把印象深刻的部分画得大而夸张,比如,超大的眼睛和嘴巴等。
1975 年发表在《自然》的一项研究也证明了这点。
研究人员对 140 名 2、3、4 岁的孩子进行了画小人的实验,要求参加的 140 名小朋友完成以下任务:
在 A4 纸上画一个小人。
实验发现,平均年龄为 4 岁的孩子能够很好地画出有头、躯干和四肢的标准小人;岁数小一点、平均年龄为 3.7 岁的孩子却画出了没有躯干、四肢连着头的「蝌蚪人」。
重点是,年龄更小的孩子根本没有画小人,只是随意地涂涂画画。
这个结果说明,孩子绘画受限于大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指望一个 2、3 岁的孩子,画出真实感很强的东西,并不现实。
“教孩子画画”
可能会破坏孩子想象力
在画画这件事上,是需要遵循孩子的规律和水平,“高要求”、“揠苗助长”反而对孩子不好。
1、打击孩子积极性
有的家长看孩子画的慢,或没有按照自己的心意去画,就马上上手,手把手去教孩子。
孩子会有挫败感,久而久之,可能就会失去画画的积极性。
2、破坏孩子的想象力
孩子很多时候会用线条,圆圈或乱涂的形状来表达熟悉的事物。
想想看,宝宝是不是经常画了一些东西,说这个是妈妈,这个是爸爸,这个是房子。
你可能有很多问号:什么?这个画的是妈妈?
但对宝宝来说,他们的作品已经有意义了。
看不懂宝宝的画,是因为我们脑洞不够大,缺乏想象力。
要做到你能看明白孩子画得是个什么,基本要到孩子5 岁。
在此之前,最好尊重孩子的想法,他的画,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过早的要求宝宝画得像,画得对,去复制大人眼里的东西,孩子就不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也就无法体会,自由表达的喜悦,也很难画出有创造性的东西。
大家想一想,如果你也只能画别人要你画的东西,你会喜欢吗?
马萨诸塞大学心理系教授 Claire Golomb 在《儿童绘画心理学》还说过:
儿童知觉经验的丰富性,与绘画表现的简单性之间的差距,要求他们付出额外的努力,特别是当图画没有达到其标准(物体看上去的真实样子)时,更是如此。
为了修正这些不满意的地方,孩子会借助语言去解释和修正。
家长让孩子这样画,那样画,孩子通过语言想象,在脑海中浮现事物的想象力就会受挫。
看到这里,你肯定想问,那要撒手不管吗?
孩子的早教重点,不应该是“学画画”,而是“绘画启蒙”。
要帮助孩子做绘画启蒙
而不是教他们画画
绘画启蒙的重点是参与和感受,不是为了培养绘画能力,更重要的是怎么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去培养看世界的视角。
家长想引导和鼓励孩子,可以这样做:
1、引导孩子观察生活
宝宝并不能像神笔马良那样,闭着眼睛就能画出画来,他需要丰富的生活体验,才可能有更多感受。
可以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一起玩“我以前没有注意到……”的观察游戏,或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善于观察:“你注意到苹果不仅有红的,还有绿的,挺善于观察的嘛!”。
日常生活中,引导宝宝观察家里的宠物,看看都有什么颜色,一天中眼睛的变化等。
还可以多带孩子去自然里,观察多样的叶子,水池里的鸭子,各种各样的花等,引导他们去发现它们的颜色,形状,结构等。
渐渐的,孩子就会把自己观察到的东西,呈现在画纸上。
2、肯定过程,不评价结果
当宝宝可以表达自己画的时候,可以根据他说的来引起对话,甚至和他一起“瞎说”,一起编故事。
你又精心创作了什么故事,给我讲讲呀。
咦,你画的这个妈妈高吗?会带你去哪里玩呢?
你画的是和爸爸在公园跑步吗?
这样的对话,比起表扬“画得好像”好得多,这会鼓励孩子把想法、经历和感受说出来,还能让孩子有热情,发挥更多的想象力。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视角,重要的是你能不能让孩子自己体验和发现。
不要让我们的“思维框架”成为孩子的枷锁,让孩子自由表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