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亲子教育】为什么父母一说话,孩子就嫌烦?原因是… -MamaClub
社交平台上有一个问题:
“为什么你说话,孩子就嫌烦?”
其中有一个回答道:
“我妈觉得不烫”。
发帖者说小时候,妈妈怕她感冒,总是喜欢用很烫很烫的水给她洗澡。
每一次,她都会跟妈妈抗议说水太烫了!但每一次妈妈也都会无动于衷:
“我试过,不烫,洗着洗着水就凉了。”
一次又一次,次次如此。
久而久之,发帖者选择了闭嘴,默默忍受洗澡带来的不适和恐惧,直到有一次,水温超出了发帖者能忍受的极限了。
多年来对洗澡的恐惧,长久以来被妈妈无视的痛苦,过往无数次被驳回的抗议…
种种委屈,堆积而起,压得她突然崩溃,嚎啕大哭。
而这,也只换来了妈妈不以为然地回应:
“这有什么好哭的,加点凉水就好了。”
为什么你一说话孩子就嫌烦?
因为,你从不曾看见真实的孩子,只要孩子活成你想要的样子;
因为,你总是选择无视孩子的内心,不懂得也不愿意去了解;
最终,孩子只能无声无息地停止挣扎,厌烦了你的每一句话。
看过一则“男孩假扮妈妈向教育专家诉苦”的新闻,男孩子觉得自己的父母实在是太难沟通了。
孩子想学游泳,爸爸却说:
“学什么游泳,男孩要打篮球。”
孩子不愿意:
“我不喜欢篮球,那么晒。”
爸爸:
“你看,你就是怕吃苦。”
孩子和你分享快乐:
“妈,我跟你说,我这次考了第一名。”
你却一句话回他:
“考个第一,就很骄傲了是吧,也不看看你数学才几分!”
孩子感冒求安慰:
“妈,我头有点不舒服。”
一句话便打开了妈妈的唠叨扭:
“叫你要多穿衣服,你就是不听!现在尝到后果了吧?看你以后还听不听我的话…”
为什么你一说话孩子就嫌烦?
因为,孩子满怀信任向你说出自己的选择,希望你给与支持,你却一味地否定;
因为,孩子满心欢喜地和你分享快乐,期待你的肯定,你却在指责他过于骄傲;
因为,孩子满腹委屈地找你诉苦,渴求你的安慰,你却开启无休止地说教…
每一次的鸡同鸭讲,每一句都是ending。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无关回应”,是指得到的回应与自己的期望无法接轨。
久而久之,就会将孩子从我们身边推开,不再愿意和父母交流。
很多时候,孩子与我们交流,是渴望精神的认同。
可悲的是,我们往往只关心自己的想法,看不见孩子的内心,一次次不自知地从孩子的心灵路过。
留给孩子的,只能先是失望,最终是绝望。
亲子沟通,你有多对,就有多错
大部分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自己给孩子讲的道理都是对的,但孩子就是不听!
“学生就要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才有好工作。”
“跟你说了多少遍,不准玩游戏。”
对吗?对!
“别跟那些学习差,没人管的孩子玩。要多和成绩好的同学玩。”
对吗?对!…
可是,当孩子们听到这些正确无比的话时, 是怎样反应的呢?
要么一脸不耐烦地应付:
“行了行了,知道了。你烦不烦?”
要么干脆沉默是金,一言不发…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你太对了!因为你的对,在不停暗示着孩子的不对,再不断贬低着孩子的能力!
这样的沟通,带来的只能是据理力争的割裂,或者关上心门的无声抗议。
中国综艺节目《十三邀》有一期,采访演员于谦的片段令很多人印象深刻。
一向波澜不惊的演员于谦,在聊到自己的童年时,情绪突然失控。
演员于谦生长于一个大家庭,从小到大,他最不缺的就是来自大人的关心。
但是,就是家人自以为“对”的念叨,磨平了他身上的棱角,让他成了家里事事顺从的“乖孩子”。
可是,当他长大后,曾经束缚的情绪却变本加厉地表现出来:
不是说我养小动物就不务正业吗?那好,我就买一个动物园给你们瞧瞧!
直到五十岁的于谦谈到此事时,仍然显得愤愤不平。
大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走他人验证过的正确道路,临摹对的行为,复制成功的经验,去追求他们眼中理想和正确的人生。
可是,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特性,比起“正确”的指示,正确的道路,孩子更想要的却是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
而每一个你觉得对的选择,就一定对的呢?
所以,跟孩子沟通,请一定放下你的对,因为,你有多对,就有多错!
亲子沟通,需要找到平衡点
不说,怕孩子错;说多了,怕孩子不听。
在与孩子沟通这件事上,过犹和不及的度,时常会让父母陷入两难。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如何做,孩子才愿意说?
1. 正确表达,不评论、不命令
心理学家——卢森堡曾在《非暴力沟通》中讲到:
如果我们表达出的是观察,有理有据地描述,提出请求,对方会更乐意倾听。
如果我们表达出的是评论,对方会把内容忽略,更以为是在批评、指责他,进而反驳攻击。
当我们看见孩子把房间搞得乱七八糟、不爱整洁时,如果我们说:
“你就是个邋遢鬼,从来都不知道爱干净(表达的是评论),
我说了多少遍,垃圾不要放桌上,脏袜子不准放床上(提出的是命令)!”
孩子会如何反应?是会立即整理,还是把你推出房门,生气的规定你不准进入他的房间。
如果我们可以这样说:
“你把吃完的零食袋放桌子上三天了(表达的是观察到的事实)
是第三次发生这种事了,我想让家里保持整洁,记得下次把果皮扔到垃圾桶里(提出的是请求)。
想要和孩子沟通,那我们首先要学会的,就是正确表达,放下评论和命令。
2. 用心倾听孩子,学会“闭嘴”
爱的抚养一定是“唠叨”的,在孩子生命最初的几年,父母的唠叨,是孩子对世界最初的认识。
但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父母过于的唠叨,会逐渐让孩子堵上耳朵,这时父母一定要学会闭嘴。
看过这样的一个小故事:
有位母亲,有一天得了喉炎,嗓子哑了,儿子放学回来后说:
“妈妈,老师批评我了。”
接着就抱怨老师怎么怎么不对,母亲当时特别想批评儿子:
“你错了,老师是对的。”
可是因为嗓子哑,说不出话,就只好瞪着眼睛,看着儿子说。
等儿子终于说完了以后,突然儿子又说了一句:
“妈妈,我谢谢您。”
妈妈一愣,儿子又说:
“谢谢您,今天听我说了这么多话。”
父母过度的唠叨,会在无形中让自己在沟通处于强势的地位,占据孩子想要表达的欲望。
只有父母闭上嘴,孩子才有机会说出口。
所以,当孩子向我们诉说时,别急着打断,别急着责备,闭上嘴,认真听他说完,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3. 先做好自己,再成为父母
有位妈妈说道,在前段时间,看了儿子写的一篇作文,他在里面写到:
做小孩真的很辛苦,你们大人可以经常熬夜,我却连上床睡觉的时间都不能做主。
你们大人可以把东西随手乱扔乱放,我却要在你们规定的时间内收拾完自己所有的东西,如果速度慢了,你们还会威胁我。
你们大人心情不好,可以随便发火,我却连生气都没有自由。
有时,我真的心情不好,我什么都不想做,我只想静静地在自己房间呆一下,或者玩玩手机放松一下。
可是,你们总是随时过来提醒我,该做作业了,该看书了…甚至会把手机没收,直接吼我。
当我们教育孩子,批评孩子,要求孩子时,我们也该审视一下自己,这些要求,我们自己做到了吗?
言传身教,比起言传,身教在孩子眼里更有说服力。
正如演员董卿在一个采访中说:
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就要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样,在将来,孩子才会对你,有尊重,有敬意,也有爱。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
“很多父母终其一生都在孩子的心门外徘徊,他们没有找到钥匙,却怪孩子难以沟通。”
为什么你一说话孩子就嫌烦?因为,孩子是从自己出发去看世界。
最有效的亲子沟通,从来都不是讲道理,也不是评论和指责,而是感受到被理解、被爱着。
他们只要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就会勇敢去探索,去尝试;更会愉快地去接纳,去修正。
我们只有弯下腰,才能看见孩子的感受;我们只有接纳孩子的情绪,才能听到孩子心底的声音…
如此,孩子才能感到被爱,敞开心扉,与你靠近!
关注 MamaClub | ||||
Page | Group | Telegram | Goo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