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部护理】9个习惯动作最伤宝宝耳朵,别再对宝宝做了 -MamaClub

去公园散步的时候,偶尔会碰见有些爷爷奶奶推着婴儿车带小宝宝出来散步,婴儿车旁边还放着一台收音机,里面传来大声的音乐。

可能爷爷奶奶听的开心,但这对小宝宝来说,很有可能会对宝宝的听力带来伤害。

在日常生活中,大人一些看似再平常不过的动作,如果做得不对,都有可能对宝宝的耳朵造成伤害。

那么,具体有哪些动作呢?

 

宝宝的耳朵里面有耳屎,爱干净的爸爸妈妈会忍不住给宝宝掏。

如果不小心损伤耳膜,也不会马上发现。

如果宝宝因为疼痛而哭闹,爸爸妈妈一般都认为哄哄也就当没事了,直到过几天突然发现宝宝的耳朵流血或者流脓,这时才到医院就诊,耳朵往往已经感染了细菌。

还有些妈妈喜欢随手用发夹、棉签或手指甲等,在宝宝的耳道内掏挖,这样病菌很容易进入中耳腔内,引起中耳腔感染、耳道长期流脓,甚至造成鼓膜穿孔。

 

在给小宝宝喂奶时,如果不注意姿势,也可能会给宝宝的耳朵带来意外的伤害。

比如说让宝宝平躺着喝奶,宝宝的身体处于水平位,容易引起呛咳,奶汁可能通过咽鼓管流入中耳。

因为宝宝的咽鼓管长度较短而宽度较大,更加接近水平位置,这样宝宝的身体处于水平位时,就很容易引起呛咳,此时奶汁便可能通过咽鼓管流入中耳,引起急性炎症。

所以通常建议让宝宝斜躺45度角度喂奶。

 

和宝宝逗着玩时,拍拍他的脸当然可以,但注意要避开耳朵。

有时宝宝调皮任性,性急的爸爸妈妈会打宝宝的脸,这样的行为一定要避免。

因为打脸会对宝宝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响,还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逗宝宝玩时,宝宝乱动就很容易就会碰到宝宝的耳朵,可能产生意外,使宝宝的耳膜在大力冲击下受到损伤,出现穿孔。

穿孔的鼓膜会使中耳与外界相通,除了对听力造成一定的影响外,还会失去保护作用,外界的细菌、污水、异物都会经穿孔进入中耳,引起感染、流脓。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还可能会引发脑膜炎等其他疾病。

 

现在不少劣质玩具的音量过大,简直成了噪音。

把音乐长时间、近距离地放在宝宝前面,可能会对宝宝的听力造成永久性的损伤。

宝宝长期生活在机场旁、高速路旁等高噪音的地方,也需定期检查听力。

 

感冒的时候鼻涕很多,宝宝自己又不会擤,于是擤鼻涕就成了爸爸妈妈的事。

有的爸爸妈妈给宝宝擤鼻涕时,往往用两个手指捏住他的两侧鼻翼,让他用力将鼻涕擤出。

这种擤鼻涕的方法不但不能完全擤出鼻涕,而且很危险。

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鼻涕就会在压力的作用下被从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

所以,很多宝宝的中耳炎就是爸爸妈妈擤鼻涕不当引起的。

 

感冒了会打喷嚏,过敏性鼻炎的宝宝更是喷嚏不断,有的爸爸妈妈在宝宝打喷嚏时会让他憋住喷嚏,有的爸爸妈妈则是不时捂着宝宝的嘴和鼻子,其实这样做并不好。

因为人的咽部与中耳鼓室之间有一个咽鼓管,它维护着中耳与外界的压力平衡。

打喷嚏如果捂紧嘴和鼻子,会使鼻部压力增高,细菌、病毒就容易随气流由咽鼓管进入压力低的中耳鼓室,从而引起急性中耳炎。

 

游泳、洗澡时宝宝的耳朵最容易进水,在玩水的时候有水进入耳朵没有及时清理,很容易诱发宝宝内耳感染、损害听力。

妈妈可以给宝宝戴上防水耳塞或者是游泳后及时清理宝宝耳朵。

 

宝宝生病了却不愿意吃药,怎么办?

捏着鼻子灌,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可能都有过被灌药的经历,于是小时候自己试过的喂药方法用在了自己宝宝身上。

捏鼻子喂药并不会影响宝宝味蕾,使药的味道减轻,反而有可能在宝宝挣扎时造成危险。

捏鼻子时宝宝会挣扎哭吵,这样可能导致鼻腔分泌物或药水通过宝宝短直的咽鼓管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另外,宝宝的鼻腔黏膜、血管比较娇嫩,捏鼻子喂药时,爸爸妈妈的力度如果没控制好,还会导致鼻黏膜和血管损伤。

 

宝宝耳朵发炎时,医生会根据病情建议使用抗生素。

但抗生素用多久呢?当然是要用足疗程。

可是有的爸爸妈妈不这么想,他们的标准是,宝宝的耳朵不痛了,或是耳朵不流脓了,说明病已经好了,不发炎了,当然就不必再使用抗生素。

爸爸妈妈这种随意停药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样会导致药量不足,药效不够,不能完全杀死细菌,使细菌产生抗药性,不仅不能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反而会导致病情加重或迟迟不好,最后可能出现无药可医的情况。

所以,使用抗生素一定要按医生指示服药,平时不滥用,一经使用,份量绝对要够。

举个例子,倘若医生开了1周的药量,并指示1日服用4次,绝对不能擅自减少成1日服用2次,而且一定得将1周的剂量服用完毕,以免残留下来的细菌反扑,导致中耳炎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