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月子篇】头痛、腰痛、漏尿,便秘,“月子病”究竟是什么病?
对大多数妈妈来说,在家里“坐完”31天后,就像久关在笼子里的小鸟重获自由。
一方面,妈妈们已经厌倦了被限制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感觉这段时间的调养已经帮助她们恢复了身体和精神上的活力。
坐月子 到底需要多长时间?
现代医学认为:胎儿和胎盘娩出后,产妇的身体,特别是子宫和其他生殖器官,以及心理方面,都需要一段时间的休养和恢复。
通常,这个过程需要6~8周,也就是42~56天,这段时间被称为“产褥期”。
为了适应宝宝在子宫里的发育并为分娩做准备,妈妈们的身体和生殖器官会经历一系列变化。
例如,雌激素和孕激素等内分泌激素会急剧波动,内脏器官也会因宝宝的生长而受到挤压。
此外,分娩过程中,宝宝的出生还可能对妈妈的阴道和盆底造成一定的损伤。
因此,坐月子 有助于身体恢复到孕前的正常状态。
• 1~2周内分泌系统逐渐恢复;
• 2~3周消化系统逐渐恢复;
• 5~6周子宫恢复至未怀孕时的状态;
• 5~6周恢复阴道的紧张度;
• 6~8周恢复泌尿系统;
• 10~12周恢复循环系统和血液系统。
很多妈妈听说过这样的说法:如果在月子里休养不好,会导致“月子病”,比如吹风会引起头痛、接触水会导致风湿、刷牙会引发牙痛等。
这些传统的规矩,如果不遵守,就可能在月子里留下病根,俗称“月子病”。
实际上,这些说法并不准确,真正的“月子病”并不是这样。”
1. 产褥感染
产褥感染是指分娩或产褥期中,生殖道受到病原体感染,导致产妇出现局部或全身炎症反应。
其发病率为1%~7%,是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
主要症状包括发热、腹痛和异常恶露。
特别是体质较弱或营养不良的妈妈需要格外注意。
如果分娩后的初期出现低热并逐渐升高为高烧,应考虑可能存在感染的风险,务必尽快就医检查。
那么,对于新手妈妈们,自己可以从哪些方面预防产褥感染?
【产前预防】
妈妈们要保持外阴的清洁,加强日常的营养摄取,保持适当的锻炼。
如果有炎症应及早治疗,把自己的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
【临产预防】
分娩时需要消耗大量体力,因此妈妈们要注意休息,保持体力,避免过度劳累,并在饮食中增加营养摄入。
【产后预防】
注意清洁和卫生,特别是会阴部位;保持营养均衡,增强身体抵抗力;禁止性生活;及时排出恶露。
2. 产后抑郁
分娩后,妈妈们的激素水平急剧变化,情绪波动较大。
再加上身体的不适、照顾宝宝的辛苦等因素,导致妈妈们的心情起伏不定,负面情绪如烦躁、悲伤和焦虑等可能会积累并爆发,甚至出现产后抑郁。
产后抑郁、产后心绪不宁和产后精神病都属于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一般发生在产后6周内,发病率为15%~30%。
妈妈们进入产褥期时,身体也开始自动调节,在这个时期,身体的一些信号是恢复过程中的必经状态。
1. 头发脱落
正常情况下,头发生长经历三个周期: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
头发处于生长期和休止期时会保持平衡,每天掉落约100根。
然而,在孕期,由于雌激素水平升高,大部分头发处于生长期,因此脱发的情况会有所减少。
分娩后,由于雌激素水平骤降,处于生长期的头发会进入退行期和休止期,并导致头发脱落。
通常这种情况会在6个月左右恢复正常。
2. 张力性尿失禁
这种情况是因为分娩后,妈妈们的盆底肌肉和筋膜还没有恢复紧张度,所以控尿能力有所减退。
大多数产妇的张力性尿失禁在1~2周内会有所缓解,并在产褥期结束时消失。
有些妈妈认为的月子病,其实和坐月子并没有什么关系,关键还是和个人体质有关。
1. 刷牙时牙齿易松动或疼痛
在月子期间,如果不刷牙,不仅会导致口臭和不适,还可能因为常喝红糖水而增加龋齿的风险。
以前由于不注意口腔卫生,人们容易患有慢性牙龈炎。
孕期因雌激素作用使毛细血管扩张,导致原有的牙龈炎症加重,因此刷牙时可能出现出血现象。
这种情况并非刷牙造成的,而是原有牙龈炎的加重,所以在月子期间更要重视口腔卫生。
产后妈妈们应坚持正确的口腔护理:第一天可以用温水漱口,之后应使用软毛刷和温水进行牙齿护理。
2. 吹风会头痛
产后头痛的原因,最常见的是激素变化、睡眠不足、心理压力过大、不规律的饮食所致。
还有一部分是因为这类女性孕前就有偏头痛的病史,在孕期时雌激素的作用下会得以改善,产后又容易复发。
这两种情况的头痛并不是吹风和着凉所致。
3. 洗澡关节会痛
产后的关节痛通常是分娩过程中,局部肌肉和关节劳损导致的,通过适当的休息、理疗可以慢慢缓解。
部分的关节肌肉疼痛还有可能是妈妈们坐月子时,长期卧床不活动,深静脉形成血栓所引起的。
如果是这个情况,妈妈们要尽早下床活动。
同时,产后出汗多,汗液积聚在皮肤表面容易滋生细菌,不仅会影响哺乳卫生,还会影响妈妈的心情。
妈妈们一般在伤口愈合后可以淋浴,注意保持适宜的水温和室温,淋浴时间控制在5~10分钟即可。
🎯想要第一时间获得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