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小学成绩挺好,到了初中就开始跟不上,掉到中等水平。
还有的孩子,到了3年级以后,学习就有些吃力,成绩由原来的90多分,下降到90以下。
让人不禁开始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为什么有些孩子学习很有后劲,刚开始可能表现平平,越到高年级成绩反而越好,学习上也基本不用父母操心?
就像一位同事家的孩子,小学成绩一直处于中等,到了初中开始崭露头角,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很强,成绩一直稳定在班级前三。
观察总结发现,学习有后劲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都在以下4个方面做得很好: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进入小学后,有些家长就开始对成绩十分上心,陪孩子勤学苦练、背诵默写、传授考试技巧,希望孩子考个漂亮的分数。
这一点可以理解,但是事实表明,光追求分数,是远远不够的,或者说,不是最重要的。
《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指出,小学是儿童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是为儿童的各方面打基础的时候。
在学习方面,小学阶段家长最重要的职责,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很多到了高年级开始掉队的孩子,主要就是输在了习惯上。
比如:卷面不整洁、做作业没有条理、不懂得及时复习巩固…慢慢的,落差开始显现出来。
而那些学习习惯好的孩子,能够收获到好习惯带来的成就感和赞赏,开启正向循环,更容易坚持,逐渐形成自律。
一旦孩子在学习上形成自律,基本就不用父母管太多,自己会主动自觉地学习。
有一位将孩子送进大学的妈妈曾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
“刚上小学的时候,孩子有点坐不住,作业也比较潦草。
为了帮他养成良好习惯,我每晚都要陪伴孩子完成作业,细心指出问题与不足,订正完错题才允许玩耍。
每日陪伴孩子做功课一直坚持到小学三年级结束,孩子已经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
大部分作业都在学校完成,回家就是课外阅读、体育锻炼和休闲娱乐,而我基本也不再过问作业。”
比较重要的学习习惯有:
• 回家先写作业再玩
•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
• 坚持做好课后复习、课前预习
• 减少橡皮擦、修正带的使用次数
• 写完作业细心检查一遍,再给家长检查
• 有多项作业时,先列好清单,再按顺序完成
从孩子刚入学开始,家长最好多花时间和精力陪孩子写作业,目的正是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到了后期,孩子和家长都会省心很多。
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
小学阶段科目少,作业简单,花较少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到了高年级、初中,学习内容难度加大、科目增多,作业量也越来越大。
此时,如果孩子不懂得时间规划、提高效率,就会感觉任务繁重,学起来很吃力,容易产生挫败感和厌烦的情绪,进而影响学习。
我们看到现在的很多孩子,都缺乏时间观念,也不懂得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更多的是听从父母的安排。
比如,写作业磨磨蹭蹭,本来可以很早完成的,写到了晚上11点;爱拖延,周末两天一直玩,到了周日晚上拖不下去了,才开始着急忙慌写作业…
这种态度,会造成学习效率低下,到了考试的时候,总感觉时间不够,题目做不完。
那些学习后劲足的孩子,通常都懂得安排自己的时间,该玩的时候玩,该学习的时候学习,效率很高,有条理性。
有位朋友家的孩子上高二,平常也会玩游戏、上网,但是同事从来不担心,因为孩子会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心中有分寸,知道自己什么时间做什么事。
因此,家长务必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
首先:家长最好从孩子幼儿园中班、大班开始,有意识地带孩子认识和感受时间,体会具体的时间段有多长,将“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植入孩子心中。
第二:要让孩子过有规律的生活,起床、吃饭、睡觉,都有具体的时间点和时间段,这会帮助孩子更好地建立时间观念。
第三:从孩子上一年级开始,家长要让孩子养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的习惯,大概预估一下所需时间,尽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提高效率,戒掉磨蹭。
最后:在生活和学习上,家长要逐渐放手,让孩子自主管理时间,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学会做时间规划,家长只在必要时提供建议。
在这样的引导下,孩子会逐渐培养起时间管理能力。
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学习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思考能力。
小学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考试范围也很明确,有一定的记忆力就行;而到了初中,学习内容更深、更广、更抽象,考试选拔性增强,很多题目不是死记硬背就可以的,需要理解加运用。
这就要考验孩子的思维能力,是否能融汇贯通、举一反三。
许多孩子到了初中掉队,正是因为小学阶段没有培养好思维能力,不善于主动思考,思维方式也比较死板,知识不能学通学精,自然就考不出好成绩来。
因此,家长应当在小学阶段,注意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及训练。
首先,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要直接告诉孩子正确答案,而是启发孩子积极地思考,让他自己一步步地探索答案,发现多种解题思路。
有些家长在陪孩子写作业时,包办、干预太多,帮孩子检查作业,孩子遇到不会的就直接帮他解答。
结果导致孩子养成了思维上的惰性,不爱思考,依赖家长。这显然不利于孩子的持续性学习。
在生活中也是一样,家长不要因为爱孩子,舍不得孩子吃苦,就帮孩子解决难题、避免麻烦,这反而限制了孩子的成长。
正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能够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并逐渐完善自己的思考方式,练就更灵活的思维。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舍得孩子去体验、经历,遇到困难时引导孩子积极动脑想办法,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能够持续努力的孩子,除了学习能力之外,还有必不可少的隐性要素,那就是学习兴趣和信心。
孩子只有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并充满信心,他才会爱学习,一直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很多孩子刚开始上学也是充满信心和兴趣、渴望学习新知的,但是随着年级的提升,课程难度的增大,孩子免不了会遇到各种困难。
当这些困难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并一次次被考试成绩打击,孩子就会找不到学习的成就感,产生焦虑和挫败感,厌学的情绪与日俱增。
如果这时,父母还不断地给孩子压力、苛刻的说教、批评,就会进入恶性循环,让孩子对学习感到越来越痛苦,内心越来越自卑。
这种情况下,孩子便会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退步落后是必然的结果。
因此,在孩子的学习生涯中,尤其是小学阶段,家长要特别注意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这是孩子学习有后劲的必要条件。
正如心理治疗师萨提亚所说:
“有效率的学习,无法在不信任、恐惧、不关心和胁迫的氛围中产生。
父母要努力成为有影响的领导者,这意味着要成为友善、坚定、鼓舞人心和善解人意的人,这样的人必须直接从现实和爱的立场出发,而不是消极的使用权利。”
具体来说,家长要懂得把握好度,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学习压力、过量的学习任务,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考虑他的承受能力,合理安排。
多和孩子沟通,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内心世界,以便及时了解孩子学习上的困难,帮助孩子尽快解决。
平时对于孩子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家长应多鼓励、少批评,和孩子站在一起,而不是只会批评孩子。
尤其是当孩子表现不如人意的时候,家长依然选择接纳孩子、支持孩子,理解孩子的痛苦和沮丧,帮助孩子排解情绪,重拾信心,振作起来。
这会让孩子感受到满满爱和支持,从内心充满力量和自信,更有动力去投入学习,让自己不断进步。
关注 MamaClub | ||||
Page | Group | Telegram | MumsGoo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