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游乐场里,突然有一个2岁多的女孩从玩具木马上摔了下来。
女孩只是象征性地小声哭了几下,并没有大哭不止。
妈妈赶紧跑过去把她抱起,对她说:
“以后不要玩这个了,你看你不会!以后不能再玩这个了,你都摔倒了。”
妈妈拉着女孩离开,女孩似乎有点不舍,边走边不停回头看那个倒在地上的木马。
如果仅仅因为从玩具上摔下来就要永远躲开它,那岂不是会失去很多乐趣,也失去了挑战自己的勇气以及探索的精神吗?
而失去的这些也会让她的人生黯然失色。
毁掉一个孩子,经常跟他说这三个字就够了——
“你不会”!
孩子在每一次玩耍中都是在发展、成长,在玩耍过程中体验乐趣,体会自我。
当遇到挫折,哪怕仅仅一次摔倒也是得到锻炼的机会。
很可惜的是,父母往往会带孩子离开让他产生任何挫折的地方,而没有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和解决问题。
当他渐渐长大,遇到困难时自然就会选择逃避,失去了面对挑战的勇气,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就放弃,没有探索的精神。
有位妈妈说,她家孩子6岁了,让他做点什么,都直接说不会,不做。
经过仔细询问后,才知道,孩子以前要帮忙做事时,妈妈都拒绝了,还说他:你又不会!
抢着洗碗时,你不会洗啊;
努力倒水时,你不会倒;
自己试着拆装玩具时,你又不会!
一次次的“你不会”,就真得让孩子什么都不会了,让他们渐渐地失去了探索的兴趣。
遇到一点困难时就没有了信心,果断放弃,反正自己不会。
“你不会”是一种负面暗示,这种暗示的力量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当父母不停地给孩子负面暗示,孩子心理上也就认可了父母的暗示,于是也就不断地朝父母的暗示靠拢。
父母常怪孩子不爱学习,不爱动脑筋,常听到的话是:
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会,这么笨!
孩子内心真得就接受了这种思想,我很笨,不可能会做的,不可能考好。
于是也就越来越不喜欢学习,成为一个差生。
心理研究发现,影响孩子性格最深的人是父母。
“好的父母嘴上都有一条拉链,从不随心所欲地对孩子说话。”
既然不能随心所欲,那就先从拒绝说“我不会”开始。
有位妈妈说:
曾经,我也跟儿子说过“你不会”,后来让我懊恼不已。
拿到快递,他要帮我拆,我直接说一句:你不会啊,妈妈来吧。
他要踩在椅子上帮我盛饭,我怕他烫到,跟他说:哎呀,你不会。
……
于是他也学会了说“不会”。
当他玩比较熟悉的拼图时,稍有不顺,就直接丢下,说:“我不会呀。”
让他自己穿鞋时,他也回一句:“我不会。”
本来会做的事情也不愿做了,本来付出点努力就能完成的事情更不愿做了。
我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竟让他害怕犯错,害怕失败,于是我决定尽快弥补。
在想说“你不会”时,先停顿一下,静静地等待他努力甚至很费力地把手里的东西做完。
在他说“我不会”时,我鼓励他“你可以试试,再试一下”。
于是他开始尝试,渐渐地将心舒展开,勇于说出并去尝试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
“试一试”远比“你不会”动听得多,“你不会”会毁掉一个孩子,而“试一试”却可以成就一个孩子。
有一个泰国短片《豆芽》,片中小女孩看到市场上卖豆芽的生意很好,就问妈妈:“我们可以种来卖吗?”
妈妈回答:“嗯,我们试试。”
开始的实验并不成功,母女俩找来书进行学习,改进方法。
当女孩怀疑自己时,妈妈总会笑着说:“我们试试”。
经过多次试验后,真的奇迹般地种出了豆芽!
短片是由真实故事改编,实际生活中的那个女孩,一步一个脚印前行,在瑞典攻读了博士学位,获得sarnrak项目奖学金,真正实现了命运的逆袭。
这个女孩回忆说:“妈妈说的我们试试,就像一剂神奇的养料,滋养着我的好奇之心,让我的知识之树成长得无限繁茂。”
一句简单的“我们试试”,像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着她,不断探索,才取得了今天的卓越成绩。
假如妈妈不耐烦地说女儿:“想这么多干嘛,你又不会!”
那么女孩也将会成为再普通不过的一粒沙子,永远被人踩在脚下。
我们都盼着孩子成绩优秀,将来能取得成就。
可是想出人头地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他必须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不懈的探索精神以及持之以恒的行动力,这一切都会受到幼年时期所接受教育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影响。
父母不否定孩子,孩子就不会退缩,父母不打击孩子,孩子就不会放弃。
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父母也会出错,言行举止也会出现偏差。
但是我们要敢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更重要的是敢于去改正。
心理学家说:“好的妈妈是那种随时都愿意承认我的教育有问题,承认我曾经对孩子做错了一些事情,我愿意承认我的错误,我还愿意改善。”
成就孩子,从改变自己开始。
把平时常说的“你不会”去掉,换成“试一试”、“相信你”等这种积极鼓励的话。
孩子就会像一颗种子,在肥沃的土壤里,得到阳光和雨露,茁壮成长。
关注 MamaClub | ||||
Page | Group | Telegram | MumsGoo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