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少家长表示难在了和孩子的沟通上。
遇到点不合心意的事就爱生气、发脾气、哭闹;常常和父母作对,跟他说话根本不听;沉默、固执,“油盐不进”,不知道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孩子年龄小,语言能力发展不足,还不会用恰当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于是便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和“症状”。
还有的孩子,是因为家庭中缺少良好的沟通环境,造成语言表达能力差,亲子之间沟通障碍。
会表达的孩子,通常能够以一种平和的方式对父母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闷在心里,或者撒泼打滚。
亲子之间的沟通更加高效,孩子遇到突发状况情绪管理能力强,处理方式也更成熟。
比如,家长把一个玩具给其他小朋友玩,会表达的孩子会告诉妈妈:
“那是我最喜欢的玩具,不想给别人玩。”
这样,妈妈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换成其他的玩具,事情快速得到解决。
而不会表达的孩子,可能就会生气地一把抢过玩具,甚至动手打人。
家长或许还会误解孩子小气、不友好,亲子之间又陷入一场拉锯战,那些会表达、好沟通的孩子,是怎样养出来的呢?
父母尊重
理解孩子的感受和情绪
会表达的孩子,首先是拥有敢于表达的勇气,这份勇气来源于平时父母对孩子感受、情绪的尊重和接纳。
父母把孩子看作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个体,重视孩子的喜怒哀乐,允许孩子表达情绪,并能够给予理解。
孩子会觉得自己是被接纳、被爱的,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价值感,从而产生安全感、自信心,并延伸至对父母、外部世界的信任。
因此,孩子才敢自由地表达内心,展现真实的自我。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许多家长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不把孩子的感受当回事,觉得小孩子什么也不懂,他们的难过、生气不算什么。
当他们看到孩子哭,有时会因为心烦而大声吼孩子:
“再哭我把你关外面!”
有时会不屑一顾地劝诫孩子:
“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男子汉要坚强。”
家长的忽视、否定、不理解,让孩子越来越沉默、不敢说。
作为父母,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大人眼里无关紧要的事,却是孩子世界里的大事。
不管是难过、生气、沮丧,都允许孩子抒发出来,表示理解,并教他用语言来表达。
比如,在餐桌上,妈妈夹了一个孩子不喜欢的菜到他碗里,孩子不开心地大哭起来,这时,家长可以这样引导孩子:
“是不是你不喜欢吃这个菜,妈妈夹给你,你有点生气?”
孩子点头。
“嗯,妈妈能理解那种心情。只是,下次你可以直接说出来,告诉妈妈,好不好?
你也可以说:
‘我不喜欢吃这个菜,妈妈你夹回去吧。’
这样,妈妈才能知道你的想法,以后就不会给你夹不喜欢的菜了,是不是?
如果你光哭、发脾气,妈妈可能就很难明白你到底怎么了。”
在这样一次次的引导中,孩子对情绪的认知会更清楚,明白生气、难过、失望是怎样的感觉,并学会用语言表达。
父母情绪稳定
和孩子好好说话
韩国育儿综艺《超人回来了》中,4岁的小女孩娜恩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能温柔友善、语言温和,像一个小天使,圈粉无数。
有一集里,娜恩在汗蒸房买食物时,由于饮料太沉,不小心弄洒了。
她慌张了几秒钟,就非常诚实地跑去告诉负责照顾她的叔叔:
“这是娜恩弄翻的。”
紧接着赶紧去找服务员帮助说:
“姐姐姐姐,对不起,洒到了外面,请给我纸巾。”
没有大哭,也没有逃避责任,勇敢承认错误、负责任地想办法弥补,这个年仅4岁小姑娘在短短几分钟里的一连串反应有着超出同龄人的理智和成熟。
娜恩懂事、体贴的性格,优秀的表达能力、处理问题能力,离不开父母智慧的沟通方式,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能控制好情绪,和孩子好好说话。
节目中,每次孩子犯错,爸爸妈妈从来不会大声批评,而是冷静地引导孩子解决问题,自己认识到错误。
有一次,弟弟饿了,娜恩想给弟弟拿麦片,却不小心洒得客厅满地都是。
看到这番场面的爸爸,没有责怪、没有暴怒,而是弯下腰,轻轻地问娜恩:
“因为爸爸不在,娜恩给弟弟做的饭吗?”
问清原因后,爸爸还对她说了谢谢。
很多家长反映,不骂、不吼,孩子就不愿意听话。
其实这个结果往往是家长自己造成的,和孩子沟通总是带着情绪,尤其是孩子犯错时,愤怒地吼叫、责骂,不能冷静地好好说。
慢慢地,孩子会逐渐习惯这种模式,最终演变成不骂、不吼,孩子就不把父母的话当回事。
更糟糕的是,时间久了,孩子会逐渐对父母的情绪免疫,吼叫也无济于事。
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也会复制这种沟通模式,遇事容易情绪化,不会平和地用语言表达。
家长自己要先学会好好说话,控制好情绪,和孩子耐心沟通,才能养出讲道理的孩子。
遇到事情不要上来就发火,先问问孩子:
“发生了什么事?”
“你感觉怎样?”
然后再教孩子解决问题、承担后果,减少无谓的情绪宣泄,孩子感受到的是关心和信任,父母才能走进孩子的心。
亲子关系好了,家长的教育也会变得更有力量。
父母不包办、控制
曾经跟一个学生聊天时他说道: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好像没有所谓的叛逆期,因为我有一对民主的父母,他们非常尊重我的意见和想法,有什么问题和他们沟通一下,一般都能及时解决。”
许多孩子之所以叛逆、反抗、不愿和父母沟通,是因为父母过于专制、控制,自己的想法得不到重视,没有选择权。
“你懂什么?我说了算。”
“不行,我说不行就不行。”
当孩子试图和家长沟通时,得到的却是强硬的拒绝、否定,只能服从。
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再对父母表达自己的心声。
内心的不情愿、对自主权的需求,长久积累下来,只能通过一些叛逆的行为来表达。
当父母充分考虑孩子独立和自主的需求,锻炼孩子独立做事,给孩子做决定、做选择的机会。
孩子才会感受到自我的力量,获得掌控感,从而建立起真正的自信。
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亲身实践和体会中,善于思考,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
父母创造的宽松、民主的家庭环境,也会让孩子善于表达自己,沟通能力较强。
孩子2岁以前,大部分事情上还需要依赖家长的照顾,但到了2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萌芽,随着成长,对独立、自主的需求越来越强。
这时,家长就需要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教孩子各种生活技能、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锻炼他独立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允许孩子自己做选择、做决定并承担相应后果。
即便不是最好的选择,孩子也能从中收获经验,这是成长必经的过程。
养出会表达、好沟通的孩子,需要家长耐心、反复的引导,过程中,也会遇到孩子不配合的情况,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好结果。
关注 MamaClub | ||||
Page | Group | Telegram | Goo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