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孩子太招人喜欢,也会让人烦恼。
某天在网上看到一位妈妈的求助:
邻居的阿姨很喜欢她女儿,每次见到都会抱起来逗乐,这本来很温馨,但阿姨时不时的会和孩子说:
“你妈妈不要你了,跟我回家吧!”
虽然她知道这只是玩笑话,但听了还是会不舒服。
她很苦恼,规劝邻居不要说这种话,怕影响邻里关系;不说,担心孩子没了安全感…
面对这样一个“左右为难”的问题,评论区的回答却难得的“话风一致”:
“不要害怕,不要委婉,直接挑明了说!”
你一犹豫,孩子就当真了;在保护孩子面前,大人的面子根本不值一提对孩子来说,“妈妈不要你了”这句话无异于“天塌了”。
他们还小,不但没有分辨真假的能力,更难以阻挡这种外来的伤害,所以这时父母能否站出来保护他,就变得非常重要。
比尔盖茨曾说:
“教育是伴随终生的事情,而我教育孩子的第一要务是给孩子安全感。”
儿童的成长就像盖高楼,安全感就是高楼的地基,地基越坚实,楼才能盖得越高。
要想让孩子安全感十足,这5个关键时刻父母一定要重视。
有位妈妈的儿子乐乐上幼儿园前,一直是个温顺可爱的小孩儿,可自从上了幼儿园,脾气就变得没来由的暴躁。
妈妈不明就里很苦恼,直到一次睡前的聊天才得知原因。
那天晚上,乐乐很严肃地问:
“妈妈,你们为什么要送我去幼儿园,你们不爱我了吗?”
她听出了儿子语气中的不满和委屈,慌乱的在脑子里想理由,可还没等她说完,乐乐就“爆发”了…
看着他因为生气而皱在一起的小脸,妈妈突然觉得很心疼,紧紧抱住他说:“乐乐,妈妈爱你!”
出乎意料的是,孩子慢慢停止了哭闹,也伸出小手抱着她回应:“妈妈,我也爱你。”
妈妈知道儿子释然了,因为他知道妈妈依然爱着他。
而那段时间他所有的反常,都是因为觉得妈妈抛弃了他,把他扔进幼儿园,让他一个人走入陌生的地方,所以他恐惧又焦虑。
孩子来到这个世上,第一个依赖的人就是妈妈,那是他所有安全感的来源。
而孩子一天天长大,也终将一点点离开我们。
妈妈只有给他“自己是被爱的”“永远都不会被抛弃的”的底气,他才能放心离开妈妈的怀抱,去探索更大的世界。
在综艺《想想办法吧,爸爸》里,Lucky有一个睡觉都要搂着的美妆蛋,却被她随手落在了飞机上了。
意识到丢失后,Lucky先是茫然和不知所措,接着嘴巴瘪起来要哭了。
爸爸知道这个东西对女儿非常重要,冷静地说:“别急,我现在去帮你找。”
随后爸爸放下所有的事返回机场,几番周折,最后在地乘人员和警察的帮助下找到了。
自始至终,他没有说过一句责怪孩子的话,也没有敷衍了事,而是积极地想办法。
爸爸在整件事情中,表现出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包容、理解和支持,给予了孩子成长中最大的安全感。
虽然我们在生活中不一定会遇到这种“极端”事件,但当孩子“最爱的玩具被抢了” “精心收集的物件被破坏”的时候。
许多家长会觉得 “你怎么这么小气?让他玩一下怎么了”“不就是一件玩具么?大不了我再给你买一个。”
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觉得大人不重视自己,感受到父母的“背叛”。
作为父母,越在孩子难过的时候,越要懂得维护孩子的情感需求,让他感到爸爸妈妈懂他、和他一样珍惜他所珍爱的东西。
偶然看到一个视频,国外一个小男孩踩着凳子去拿桌上碗里的香蕉,但是不小心摔了一跤。
不但香蕉没拿到,还把装香蕉的碗打碎了。
他很害怕,当爸爸走过来的时候赶紧说:“我不是故意的。”
爸爸看出了他心中的恐惧,首先关心他有没有受伤。
但也不得不告诉他,被打碎的碗不是普通的碗,而是已经过世的祖母送给妈妈的礼物。
男孩更紧张了,爸爸安慰道:“不要担心,我们一起想想该怎么向妈妈解释呢?”
男孩灵机一动:买一只新碗送给妈妈。
于是他们到了超市,但找遍了货架也没找到一模一样的碗,最后只好买了一个很像的。
男孩拿着碗刚要离开,爸爸又提出建议:“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妈妈多买一个喜欢的马克杯作为补偿呢?”男孩笑着点头。
回到家,男孩忐忑地向妈妈道歉,并把新碗和额外的礼物拿给妈妈。
看着妈妈的脸色由阴转晴,最后露出笑脸,男孩心里的大石头也落地了。
其实孩子犯错的时候,他害怕的不只是错误本身,更担心的是得到父母的训斥。
而这位爸爸的做法堪称教科书,他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接纳了孩子“冒失”的行为。
这样不但可以给孩子满满安全感,还能借机教会他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位妈妈讲诉一个她女儿的遭遇。
一次她们夫妻俩去外地培训,把女儿送到奶奶家。
奶奶家的人都很好,但就是说话很随意,经常互相开玩笑。
其中有两个亲戚特别喜欢“逗”孩子:
有时故意装作凶神恶煞的样子,强行要来抱她,吓得她直躲,亲戚却哈哈大笑;
有时煞有其事地骗她:看你不听话,爸爸妈妈不要你了吧,看到孩子半信半疑,他们又说“骗你的,小傻妞”…
可以想象,小女孩呆呆地站在他们中间,心情从平静到委屈再到恐惧、不知所措,在一片大人的哄笑中,她是怎样的孤单和无助。
刚开始妈妈并不知道这件事,直到发现女儿和人打交道时眼神躲闪,说话也不像以前那么大方,问了婆婆才得知原因。
她很生气,安抚好女儿后,当即找到两位亲戚开诚布公地谈了这件事,从此这样的事情再没发生过。
成年人也许觉得孩子不过是着急一下,哭一下,笑笑就没事了。
但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深深的伤害。
它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不但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还会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感。
这时父母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身旁,毫不犹豫地、严肃地制止这种行为,让孩子看到父母的立场和态度。
曾听一个育儿专家讲过一个她小时候发生的事:
当时她父母花费了很多的心思将她送到一个补习班,据说这位老师教过的学生,数学成绩都特别好。
但是上了几节课她就发现这位老师经常体罚学生。
只要她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就必须抬头听,低头记笔记不行、打断她不行,有小动作更不行。
一旦被逮到,就会用钢尺打手掌来惩罚。
她虽然没被打过,但经常看到男生被打的龇牙咧嘴,女生被打哭,所以每次上课都胆战心惊。
几次课后她向爸爸表达了心中的恐惧,提出想换补习班。
爸爸听到后并没有说“只要你不犯错不就行了?”之类的风凉话;
而是先安抚她的情绪答应她会考虑,然后真的私下做了一番调查,发现确实如此,立马就给她退了课。
现在她已为人母,回忆起当时爸爸的做法,依旧是温暖又踏实。
不仅仅因为爸爸舍不得自己被老师体罚,更因为爸爸重视她的感受。
让她从身体到心灵都得到了保护,这份儿时得到的安全感一直留存在她心里。
现代心理学家提出,家长要做孩子的“安全基地”。
就是无论孩子长到多大、距离父母有多远,当他感觉到危险或需要安慰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寻求父母的帮助。
孩子这种对父母的依赖和不怕被拒绝的底气,就是安全感。
要想得到它,需要父母在孩子年幼时就在他心里“播种”:
当他即将独自一人面对更大的世界时,让他知道有一个怀抱时刻为他敞开,随时欢迎他回来;
当他失去心爱的东西时,有人比他还急着帮忙寻找;
当他不小心犯错,懊悔又不知所措时,有人能给他包容和指点,一起面对;
当他被捉弄时,有人能第一时间站在他身旁,击退谣言;
当他感受到危险时,有人能相信他的话,帮助他摆脱困境;
被父母这样滋养长大的孩子,怎么能不安全感爆棚、自信满满呢?
✅ 加入【Group – Telegram】
https://bit.ly/MamaClub-Telegram
✅ 加入【Group – 好康群】
https://bit.ly/MamaClub-Promotion
✅ 加入【Group – 心声群】
https://bit.ly/MamaClub-Group
✅ 订阅【Youtube – MamaClub TV】
https://bit.ly/MamaClubTV-Youtube
✅ 关注【Instagram – MamaClub】
https://bit.ly/MamaClub-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