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亲子教育】孩子摸乳房,揪耳朵,依恋布娃娃…背后真相让人心疼 -MamaClub
前几天,有位妈妈说自己一岁半的宝宝喜欢摸着自己的肚脐眼睡觉,不让摸就大哭,该怎么办?
我家一岁半宝宝,睡觉喜欢摸着自己的肚脐眼,也不抠,就摸着睡觉,不让摸就大哭,怎么办呀?只有进入深睡眠了才会放开。
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还看到过很多人说,孩子喜欢摸着妈妈的乳房、耳朵或者头发睡觉。
还有很多孩子必须要抱着妈妈的睡衣,或者自己的小枕头、小毛毯、布娃娃……才能安心入睡。
都说孩子的这些“小癖好”是缺乏安全感导致的,可明明每天都有陪伴孩子,为什么还会这样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孩子“恋物”这件事。
安抚物是妈妈的“替身”
心理学上,我们把孩子依恋的物品称为“过渡性客体”,通俗地说,叫安抚物。
“过渡性客体”的概念,是由儿童精神分析家温妮科特(Donald. W.Winnicott)提出的,他认为“过渡性客体”能帮孩子实现自我和外界的区分,是稳定母爱的一个象征。
过渡性客体是如何产生的呢?
育儿专家在《儿童行为心理学》中说过:
妈妈不可能24小时陪伴在孩子身边,孩子难免会焦虑,会本能地从一些相关的物品上去寻求一份依恋和安全感。
这个时候,作为妈妈“替身”的安抚物就出现了。
一般来说,安抚物都是“柔软的、带有熟悉味道、可以随身携带”的物品。
它可能是妈妈的乳房、肚子、睡衣,也可能是自己的小毯子、小枕头、布娃娃……
孩子依恋这些安抚物,其实依恋的是妈妈的味道。
妈妈可能会随时不在,但这些安抚物可以随时移动,能够带来“绝对控制感”,还能给予孩子等价的温暖和慰藉。
因此,孩子会把这些安抚物当成自己的“妈妈”,当成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哪怕妈妈回到身边,这些安抚物的地位也不容动摇。
安抚物是孩子走向独立的拐杖
有位妈妈说她家4岁女儿特别迷恋她的小毯子,珊瑚绒的,取名叫球球,大热天睡觉都要抱着。
妈妈担心孩子养成“恋物癖”,于是趁孩子不在家,给她收了起来。
结果,孩子找不到自己的小毯子,彷佛变了一个人,原本乖巧的她开始哭闹打滚,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妈妈说那个小毯子破了不要了,拿出了新买的毛毯,可孩子看都不看,都快哭晕了。
最后没办法,把原来的小毯子还给了孩子。
从此以后,孩子对毯子的依恋更深了,走哪里都带着,就连吃饭玩游戏都得挂在身上,经常看到他拖着一条毯子到处跑……
其实,孩子恋物并不是什么坏事,这是孩子寻求安全感的方式,是孩子走向独立的过渡。
安抚物能帮孩子顺利渡过断奶、入园、分床等分离危机,是孩子从依恋妈妈走向自我独立的拐杖。
这不是什么恋物癖,只是孩子的情感寄托而已。
如果强行戒除,会让孩子一下子失去精神寄托,感到焦虑和恐慌,甚至还会造成人格上的创伤。
安抚物对于孩子来说,是独一无二、无法替代的存在,连清洗都不允许,更别说是替换了。
“恋物”行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阶段,并非是亲子关系或者孩子心理出了问题。
只要没有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妈妈们不必过于担心。
一般来说,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大概6岁之后,和父母形成了良好的依恋关系,建立了稳定的安全感,恋物行为会自然消失。
温和引导,给孩子告别安抚物的时间
《小猪佩奇》里的乔治就特别依恋自己的小恐龙,去幼儿园带着,睡觉也抱着。
乔治的妈妈从不阻止,在乔治找不到小恐龙的时候,还会主动帮忙寻找。
面对孩子的“恋物”行为,我们首先就是要做到理解和尊重,不要粗暴干预或者嘲笑羞辱。
不过,如果孩子的“小癖好”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或者五六岁之后,仍然非常迷恋安抚物,就需要适度引导和纠正了。
1. 父母可以反思下,对孩子的陪伴和关爱是否足够
极端“恋物”的背后,可能藏着孩子孤独的真相。
父母只有提供“高质量陪伴”,和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才更容易降低安抚物在孩子心里的比重。
只有当母爱多次地传递给孩子,孩子感受到足够多的母爱,有一天他才会领悟到:
母爱不等同于毯子或其他,母爱是无形无质的。
那什么是“安全型依恋”?
心理学家安斯沃斯将亲子依恋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和混乱型四种依恋类型。
【a. 安全感依恋型】
妈妈离开时,会表现不安,但可以继续玩耍;妈妈回来时,会立刻寻求安慰,容易安抚.
教养特征:
父母对宝宝的需要敏感,态度积极;与宝宝经常有互动,经常鼓励宝宝。
【b. 回避型依恋】
对妈妈在不在常都无所谓。妈妈离开时,不理会;妈妈回来时,主动避开或忽视。
教养特征:
父母很少满足宝宝的需求,对待宝宝有些冷淡;或者过分热情,强行给宝宝制造某些需求,让宝宝不堪其扰。
【c. 矛盾型依恋】
妈妈离开时会大哭大闹;妈妈回来时,会拒绝妈妈的拥抱,但又会不时地看向妈妈
教养特征:
父母教养方式通常不一致,对宝宝时而热情时而冷淡。
【d. 混乱型依恋】
妈妈回来时,比较无所适从。会躲开妈妈的目光,也可能在得到妈妈的拥抱后大哭,或者有一些奇怪的、冷漠的表现。
教养特征:
通常受过父母的忽视,或者身上的虐待。
孩子3岁前,和父母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非常重要,这也影响着孩子将来的人格发展和人际交往能力。
2. 引导孩子将对安抚物的“依恋”转变为“照顾”
我们可以跟孩子商量,给他的安抚物找一个“家”,引导孩子从被动的依恋转为主动的照顾。
比如在客厅的角落搭一个小帐篷,作为安抚物的家,孩子在这里跟安抚物独处,并照顾它的“饮食起居”。
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把安抚物“独立”出去。
3. 让孩子知道身体的界限
明确地告诉孩子,有些身体部位谁都不可以看或摸;有些行为在公众场合不可以做,比如摸妈妈的乳房。
可以和孩子一起看性教育绘本,如《妈妈的乳房》,帮助宝宝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
4. 改变习惯,转移注意力
有妈妈说,儿子5岁了还总是摸着妈妈的乳房睡觉,后来她想了一个办法,悄悄地改变了睡前流程。
每天睡觉前,刷牙、洗澡、看绘本之后,关了灯让孩子趴着给他挠痒痒。
慢慢地,孩子把睡觉和挠痒痒这件事的联系强化了,摸乳房的行为也就越来越少了。
5. 帮助孩子“移情别物”
给孩子提供多个同类物品,多介绍其他玩具的功能,吸引他的注意力,和他的安抚物“争宠”。
在睡前可以问一问:“洋娃娃今天想让宝宝搂着睡觉,可以先让你的毛毯(安抚物)自己睡一晚吗?”
总的来说,当你发现孩子出现摸乳房、揪耳朵、依恋小毯子、小枕头等“小癖好”时,不必慌张或焦虑,也不要随意地给孩子贴上“恋物癖”的标签。
请给孩子和安抚物告别的时间,相信在父母充分的陪伴和关爱下,孩子的内心终会充满安全感。
终有一天,他们会放下对那件安抚物的依恋和执着。
✅ 点击关注【Instagram】
– 分享生活点滴
✅ 点击加入【Telegram】
– 好康促销分享
✅ 点击订阅【Youtube】
– 看看专家怎么说
✅ 点击投稿【你的故事】
– 与MamaClub分享故事
✅ 点击加入【心声群】
– 与妈妈们一起讨论育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