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内疚式教育对孩子影响有多大?
在一档教育类节目中,一位妈妈讲述自己在教四岁女儿背书时,看女儿背到深夜11、12点还没背下来,一时情绪失控,气愤地抽自己耳光,来让孩子提高效率。
她提到,女儿看到自己这个样子,表情变得特别惊恐。
所谓内疚式教育,就是父母通过示弱、诉苦、甚至自虐,让孩子感到内疚,从而达到让孩子听话,控制孩子的目的。
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表明,内疚式教育带来的效果并不能持久,反而会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格发展造成诸多负面影响。
有位网友,看到一位爸爸带孩子到肯德基吃饭,吃饭间,爸爸突然语气很压抑地对孩子说:
“我要辛苦工作半天,才能够赚到你吃的这一顿饭钱。”
孩子大概7、8岁的样子,沉默和变慢的咀嚼速度,明显可以看出,孩子听进去了爸爸的话,他的内心,也正有一些东西,在悄然发生变化。
这个孩子也许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都会被这种内疚的情绪所笼罩,吃到好吃的食物,都会想到爸爸的这句话,或者再也不敢向父母索要比较贵的东西。
许多家长自以为,向孩子诉说自己的不容易,甚至伤害自己,可以激励孩子上进、懂事,因此到了如今这个时代,内疚式教育还是屡见不鲜。
“你知道为了让你进这个学校,妈妈求了多少人,花了多少钱吗?你可要好好学习,懂得报答。”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和你爸离婚了,你还不听我的话,真要气死我吗?”
“只要你好好读书,以后有出息,我和你爸再苦再累也甘愿。”
“我舍不得吃,省给你吃。”
家长总把“为了你”放在嘴边,经常强调自己的付出和牺牲,孩子没有选择地被迫成为了一个“亏欠者”,心理背上了巨大的压力和沉重的负担。
孩子常常会感觉到:
“父母过得不好,都是因为我。”
“我不应该这么不懂事,想要那些好的、贵的东西。”
“父母为了我那么辛苦,我考这么点分真是对得起他们。”
“父母工作那么累,我却在和朋友吃喝玩乐,太不应该了!”
或许在短时间内,孩子会因为这种内疚感,负罪感,而压抑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求,努力成为父母期待的那个样子。
但长期被内疚感操控的孩子,容易变得自卑、敏感、自我攻击,心理内耗严重。
这种负面、压抑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也会影响孩子的思维方式,在学习、将来的工作、人际交往中都比较消极、被动;
面对好的事物、机会,总会产生“我不配”的心理,因此不敢努力进取、迎接挑战。
在内疚式教育下的孩子,感受到的是一种“有条件的爱”,因此他们常常会觉得父母并不爱自己,对父母的关心、引导感到厌烦,想要逃离,亲子关系越来越差。
心理专家李雪曾说:
“如果我们在关系中觉得自己是在付出和牺牲,含义是:我不爱这个关系。
如果父母对孩子抱怨「我为你付出了一辈子」,翻译过来就是「我一辈子都没真心爱过你」。
人对于自己真心喜欢做的事,是不会感觉到付出感、牺牲感的。
就像女人逛街再累也不会抱怨说我「为逛街付出了好多」。
活在付出感、牺牲感中的人,他爱的不是对方,爱的是自己的道德感和权利感,他爱的是「我是一个很高尚的人」这种角色中的自我感动。”
深以为然。
内疚式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勒索。
父母以牺牲自己来爱孩子,这种爱,孩子无力承受,却又不敢逃离,终其一生,活得拧巴而不幸福。
好的教育,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模式;良好的亲子关系,也不应该是这样“一方付出牺牲,另一方内疚亏欠”的关系。
作为父母,首先要明白,孩子是我们自愿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养育过程中所有的付出都是父母自发的行为,孩子没有要求父母应当如何如何。
因此,自己本身想要做好父母这个角色,履行好职责,那就心甘情愿地无条件去爱孩子、为孩子付出;不愿意做到的事情,与其一边做一边强调自己的付出,不如不要做,量力而行。
有些家长没有能量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是因为自己的内心没有储存足够的爱。
所以,可以分一部分精力好好爱自己,承认自己的不完美,自己的状态好了,才能给孩子更好的爱。
其次,父母需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经谈起过自己的育儿观:
“我从不对孩子说,为了爸妈,你要努力;我只对自己说,郑渊洁,你有孩子了,你要努力。”
“父母让孩子觉得活着是一种享受,他们就会想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
因为内疚而听话懂事、努力进步,是一种被动驱动力。
这种想要变好的愿望并不是孩子自发产生的,而是源于外界的逼迫和精神上的紧张、焦虑。
想让孩子获得内在驱动力,身心健康地成长,自发地想要变得更好,应当赋予孩子“我值得更好的”的信念。
孩子正常的需求,可以满足的就痛快满足,不要附加条件,或者强调自己的牺牲。
比如:满足孩子的愿望时还要告诉他,“这么贵的玩具,要花我几天的工资,你可要好好学习啊。”
满足不了的,或者不想满足孩子的,就实事求是地告诉孩子,而不是批评孩子,让他觉得自己提出这样的需求是不对的、不懂事的。
在学习上,也应当给孩子正向引导,多鼓励孩子,帮助他建立自信,提高自我价值感。
另外,与其单方面地为孩子付出很多,不如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了解孩子真实的感受和需求。
有些父母觉得是为孩子好的行为,并不是孩子想要的。
最后,不要把自己未实现的目标强加到孩子身上,控制孩子朝自己期待的方向发展,努力经营自己,给孩子做好榜样,这样的教育更有效。
好的教育,就是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不断学习和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