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孩子摔倒、生病、被欺负…你的反应影响孩子未来30年的性格走向 -MamaClub

“气死我了,她这样早晚教坏我女儿!”

一进办公室,就听到阿莹在跟其他同事吐槽姥姥带孩子。

原来,早上出门的时候,阿莹两岁多的女儿屁颠屁颠往门口跑,想送送妈妈,结果跑太快不小心摔倒了。

阿莹还没来得及说话,姥姥早已将孩子抱起来边哄边拍着地板说:

“都怪这破地板,把我们小宝贝摔疼了,姥姥打它,宝贝别哭了…”

阿莹上前检查了下孩子没什么大碍,就纠正姥姥说:

“她自己跑摔的,怪地板干嘛?”

刚被姥姥哄好的女儿一听这话,瘪嘴又要哭了。

姥姥瞪了她一眼,抱着孩子就往里屋走:

“别搭理你妈,走,姥姥给宝贝做好吃的。”

阿莹一个人晾在门口,又着急上班,只能匆忙关门离开。

“地板真坏,我们打它。”

这句话想必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小时候摔倒长辈可能就说过,现在家里老人也会对我们的孩子说。

这种做法真的正确吗?

“孩子摔倒就怪地板”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错误的归因方式,虽然确实在短期达到了快速止哭的目的,但如果家长经常这样做,就会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误的认知:

我出问题是有原因的,都是别人(比如地板)的原因。

当一个人养成错误的归因思维时,他的行为表现往往是让人哭笑不得的。

小米就是一个归因能力很差的人:

有一次,他上班忘了带做好的合同文件被领导批评了,回到家就责怪老婆早上没提醒他拿合同;

然后又说6个月的孩子晚上总哭打扰他睡觉,搞得他神经衰弱记不住事儿;

最后甚至觉得是领导找茬,为什么偏偏选择今天就查看合同。

总之他认为身边的人都有问题,就是自己没错,不承认自己丢三落四又粗心。

这其实就是典型的把一个事件的结果归因于外部的行为。

爱学习的家长应该都知道,内因是事物的根本,是第一位的原因。

如果一个人从来不挖掘内因,而是一味去寻找外因,是不可能得到良好成长的。

除了以上,关于孩子摔倒后家长的反应,还有以下3种行为不能有:

 

坚决不扶,“自己站起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朋友圈流传着一个说法——孩子摔倒了不能扶,一定要让他自己站起来,否则会养成懦弱的性格。

我们也经常听过或说过“不哭不哭,男子汉要坚强!”

特别理解家长这么做的初衷,但这种做法真的要及时改正了。

孩子摔倒了,直接跟他说“不哭不哭”,就相当于剥夺了孩子表达情绪的权利,不管是不是男孩子,摔倒了怎么能不疼呢?疼了怎么就不能哭呢?

情绪没有得到正确的疏导,对孩子的情商培养很不利。

而且,对于孩子来说,遇到挫折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来自爸爸妈妈的一个拥抱或依靠,如果在摔倒的时候爸爸妈妈选择冷眼旁观,一味地告诉他们“要坚强”,孩子内心与爸爸妈妈的“联结”就断开了。

时间长了,孩子心里会认为“我怎么样爸爸妈妈都不会帮我”。

这会导致两种结果:

一是孩子会变得更加粘人,因为他想跟爸爸妈妈重新建立“联结”;

二是如果这个“联结”总是建立不起来,他们就会放弃,很可能形成过度要强、冷漠的性格。

 

惊慌失措,马上扶起来

有时候,孩子摔倒了放声大哭,很有可能不是因为太疼了,而是因为被你的反应吓哭了。

“妈妈这么紧张,说明我真的摔得很重!哇~~~~”

我们都知道,妈妈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比如“爬高高”,如果妈妈很紧张,时刻担心孩子摔下来,一旦摔下来就惊慌失措,那么原本觉得没什么的孩子也会变得很紧张,甚至由于妈妈的紧张情绪导致孩子不敢再尝试了,而这个阶段正是需要锻炼大运动技能的好时机,错过了可就不容易补回来了。

 

“你看着点路!”“你跑慢点!”

可能你要问了,给孩子指出了问题的解决办法,为什么还是错的呢?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当孩子疯玩的时候我们不停地提醒几乎没用,当孩子真的摔倒了,更是对这种话不感冒。

摔倒了,孩子已经很委屈啦,不给孩子一个缓冲时间,直接指出症结所在的这种行为,像不像你家那位大“直男”?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理解,他只会更委屈的呀。

而且,家长总把“慢点儿”“小心点儿”挂在嘴边,几乎不会起到提醒的作用,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不耐烦,因为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你是鲁莽的”“你做得不够好”,换了谁都会觉得烦躁。

 

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其实,说了这么多,我们在谈的已经不仅仅是“孩子摔跤了”这一个生活中的小事件,而是在谈,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应该怎么应对?

细心的家长可能已经发现了,这是一个“挫折教育”的问题。

生活中孩子遇到的挫折太多了,除了“摔跤”,还会有“生病”“拔牙”“被欺负”“被批评”,等等。

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合理的解决,很可能会给孩子的未来造成很大的伤害。

给大家总结了“5步法”,对于遇到挫折或者正在经历痛苦的孩子来说,几乎是通用的(下文主要拿“孩子摔倒了”举例)。

第1步、把负面情绪藏起来

先淡定并关切地问一句:“你还好吗?摔得怎么样?能自己起来吗?”

如果宝宝没什么事儿,就鼓励他站起来;如果宝宝真的摔疼了,也不要太慌张,及时给宝宝帮助就好。

无论孩子是正在“生病”“拔牙”还是已经“被欺负”“被批评”了,切记,我们的反应不能太过焦急,不要指责,也不要抱怨。

如果家长遇事能用积极的态度处理,孩子自然能习得勇往直前的勇气;如果家长遇事只会用消极的态度处理,也就别怪孩子做事胆小、懦弱、怨天尤人了。

第2步、引导宝宝把情绪发出来

如果孩子大哭不止,也不要强迫孩子停下来。

首先,帮助孩子描述情绪:“刚刚摔倒了,很疼对不对?”“马上要拔牙了,你很害怕对不对?”

然后对孩子的情绪表示肯定:“如果很疼,可以在妈妈怀里哭一会儿。”

如果孩子在公众场合大哭不止,你们一定很着急,不过这时候也要控制好情绪,温和而坚定地告诉他“可以哭一会儿,但是要小声一点哦~妈妈陪着你”;

如果孩子的情绪实在太激动,首先要检查是不是真的摔得很严重,严重就赶快去医院,如果不严重可以先暂时抱离公众场所。

第3步、让孩子安心

如果孩子对接下来的事情感到恐慌、害怕,比如拔牙,我见过太多孩子在拔牙的时候哭得撕心裂肺,医生为了防止孩子乱动,就用带子把孩子绑在床上。

这跟“孩子摔倒怪地板”一样,都是比较省事儿的做法,但其实这种方式不仅治标不治本,还会在其他维度上对孩子造成不同的伤害。孩子本来就很恐惧了,强行被绑起来只会加深他们的恐惧。

大亨第一次拔牙的时候很害怕,妈妈用在去拔牙路上的时间给他做了心理建设:

“妈妈,我好害怕……”大亨可怜兮兮地对妈妈说。

“是怕疼吗?”妈妈轻轻握着大亨的手问他。

“嗯……”大亨点了点头。

“嗯,拔牙确实挺疼的。不过医生会给你打麻药的,就不会很疼了。”

妈妈继续对他说:

“你现在的那颗蛀牙已经被好多牙齿细菌侵占了,如果不拔掉还会伤害到其他的牙齿。

不过你放心哦,医生都会帮你处理得妥妥的~”

妈妈刚说完,大亨就没那么害怕了,挺着胸脯干脆地点了点头:

“嗯!我会好好配合医生的!”

你看,当孩子表现出很恐惧的时候,任何要挟和强硬都是没有用的,没有什么能比“平静而坦诚地告诉他原因让他安心”效果更好的了。

如果孩子没有什么恐惧,仅仅是因为“摔倒了很疼”“被批评了很委屈”,那就给他一个拥抱吧,让他知道,无论什么时候爸爸妈妈都会陪着他,给他支持。心里有了安全感,才会变得更勇敢。

第4步、复盘

跤不能白摔,及时复盘才是王道。

对于大龄孩子只要耐心地跟他探讨“你觉得是因为什么才摔倒的呢?”“下回怎么做呢?”就好;

对于小龄孩子来说,让他们理解自己摔倒的前因后果,难度实在有点高。

我们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重演一遍“案发经过”。

孩子就会明白:

“哦,原来是因为我跑起来的时候没看见地上的玩具车,脚踩上滑倒了,所以我才摔倒了。”

第5步、用鼓励收尾

大亨很小的时候总会摔跤,一般每次在复盘之后我都会加一句“你虽然摔得很疼,但还是坚持自己爬起来了,妈妈觉得这样做很棒!”

他现在根本不拿摔跤当回事儿了,摔倒了立刻爬起来,也会自嘲地哈哈大笑,转身就奔着目标又跑起来了。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经历痛苦,无论是摔跤、拔牙、生病、被批评、被欺负…

都要记得,这绝不仅仅是当下一个小事件,这可能关乎孩子对未来遇到挫折时采用什么样的处理方法。

是积极面对?还是怨天尤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时候第一次摔跤、第一次生病、第一次拔牙、第一次被欺负、第一次被批评时,爸爸妈妈的反应。

那些从小被父母无条件爱过,被积极态度影响着的孩子,终将拥有温柔且坚硬的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