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亚曾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现在,多数父母都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他们借鉴各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建立独立意识;他们督促孩子努力学习,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提升孩子的独立能力。
渐渐地,孩子们不再依赖父母,可父母反倒对孩子的依赖越来越深,他们所有的行为举止、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建立在孩子身上。
这种对孩子没有节制的依赖,外表是一种无私的爱,实则是一份深埋于心的痛。
如果父母把孩子当成全世界,当孩子离开时,父母的世界就全塌了。
自打生p+;下表妹,姑姑便把所有的精力全放在了表妹身上。她很少和以前的朋友联系,除了上班,就是照顾女儿。
其实表妹很早就可以自己打理生活了,但姑姑还是不肯放开手,大小事都帮表妹安排得妥妥帖帖。表妹都十多岁的时候,姑姑还经常给她剪指甲、擦眼镜。
在表妹上大学之前,姑姑一直斗志昂扬。每天做表妹爱吃的菜,每天陪着表妹熬夜读书,每天帮表妹处理学习以外的所有事…
可自从表妹读大学之后,姑姑的整个世界都空了。下班之后,她变得无所事事,经常看着电视发呆。
吃饭也变得非常不讲究,总是一次性做很多饭,一连吃好几天。久而久之,胃吃出了毛病。
某个张奶奶也是如此,一辈子都只为儿女而活,操劳半生。儿女都很孝顺,成家后都希望张奶奶能够安度晚年,不要再为他们的生活劳心。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张奶奶却非常悲伤。她觉得是因为自己老了,儿女们开始嫌弃她了。
终有一日,孩子会离开父母独自生活。如果父母把孩子看作生活的唯一动力,那么当孩子远去时,父母就会失去对生活的热情,活得孤独又悲凉。
很多父母都以为,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全部的注意力都倾注孩子身上,是对孩子最好的赠予。所以,只要是为了孩子好,自己受点苦不算什么。
演员朱雨辰的妈妈就是这类父母。她说:
“我是在用整个生命对待我儿子。我完全没有自我,我在家里只有奉献。”
为了照顾好朱雨辰,朱妈妈每天早上四点起来煲梨汤,制作绿豆水、果汁、枫斗水等各式饮品。并且做好各种半成品食物,塞满朱雨辰的冰箱。
朱雨辰外出拍戏,朱妈妈也不会闲着,背上电磁炉和朱雨辰辗转各大剧组,随时开火为他做饭。
朱妈妈每天都在为儿子忙碌奔波,参与儿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她原以为,在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下,朱雨辰会非常幸福,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
因为担心儿子拍戏受伤,朱妈妈不允许朱雨辰接打戏。朱雨辰的演技原本备受肯定,演艺事业前途大好,但后来他很少接戏,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
朱妈妈严加干涉儿子的感情生活,导致朱雨辰的两段感情无疾而终。她对儿媳妇有着严格的要求:
必须是贤妻良母,必须以丈夫为天,不能坐在沙发扶手上,不能穿着暴露。因此已经40岁的朱雨辰,依旧没有成家。
朱雨辰的每一条微博,朱妈妈都会抄下来。朱雨辰知道后,不再发微博。
在参加节目《我家那小子》时,朱雨辰看起来非常孤独,在一个人的时候,忍不住哭了起来。
对孩子来说,父母毫无边界的爱并不是幸福的源泉,反而是沉重的枷锁,牢牢束缚他们前行的脚步。
马薇薇在外地工作,爸妈每天除了看电视,就是等她的电话。在电话里,爸妈总是要听她讲一天生活的所有细节。
马薇薇说:
“每次打完电话,感觉自己整个人都被掏空了,可是不打电话,又会非常愧疚。”
“我真希望爸妈能够把注意力放在别的事情上,而不是只关注我。”
其实在孩子眼里,父母应该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只为他们而活。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有句话说得特别好:
“父母对孩子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没有好好过日子。”
父母用心享受生活,才是给子女最好的慰藉。
高晓松说:
“去年我过生日,我妈没来,但我非常高兴。”
因为那天,他母亲正忙着合唱团排练。看到母亲认真对待自己生活的样子,高晓松非常欣慰。
养育孩子,是人生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人生的全部。在做父母的时候,不要忘了你依然是你自己。
不要忘了,那个喜欢精致打扮的自己;不要忘了,那个总爱和挚友谈笑风生的自己;不要忘了,那个怀揣远大理想的自己。
如果你还是认为有了孩子以后,根本无暇顾及自己。那么把心理学博士张怡筠的一段话送给你:
“你越时髦,孩子越自信;
你身材越好,孩子越骄傲;
你越有进取心,孩子越勤奋;
你越坚持做自己,孩子越独立;
你越懂得付出爱,孩子越阳光;
你越坦诚并友善沟通,孩子越正直。
所以当好榜样比当好保姆更重要!”
所以,对自己的生活心怀热忱,才能让孩子的未来光芒万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