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父母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难题:
- 告诉孩子多穿点,不然会感冒、着凉,他觉得你好烦;
- 叫孩子别玩手机,伤害眼睛、破坏注意力、影响学习,他玩得更嗨了;
- 让孩子早点睡,不然起不来,他这次气呼呼地听话睡觉了,隔天还是照旧你不催他不睡···
你不禁疑惑,为什么我不打不骂,这样尊重孩子,苦口婆心跟他讲道理,他还是不明白,丝毫不改?难道我说的有什么问题吗?
道理固然都是正确的,但是用讲道理这个方式教育孩子,效果太差。道理讲得越多,孩子越觉得反感,父母也越来越没有威信。
“不讲道理”又如何教育好孩子呢?聪明的父母都这样做:
【善共情】
某地铁内,一位妈妈让孩子给老爷爷让坐,孩子不愿意起来,于是妈妈有点生气直接把孩子拉了起来,接着就是一堆大道理:
“平时教你的都忘了是吧?要给年纪大的爷爷奶奶让坐,懂礼貌、乐于助人…”
在众人的围观下,孩子脸红耳赤,再加上被妈妈粗暴地拉了起来,又羞又恼,不断说着“我就不”,手脚并用想挣脱妈妈的控制。
妈妈看孩子这个样子觉得这孩子太不懂事,更生气了,又开始声色俱厉地教育孩子…
旁人看着那个无辜无助的孩子,觉得好可怜。就是有很多父母,太过于讲究正确、原则、道理,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孩子当下的情绪和感受。
当孩子处在哭闹、生气、羞愤、难过等情绪中时,是没有心思用理性思考的。
你还在一边摆事实、讲道理,告诉孩子应该如何,不能怎样,唯独将他的感受置之不理,孩子怎么可能听得进去呢?
而且,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父母讲道理的姿态,只会让孩子感觉到被评判、否定、指教,在父母眼中自己是无知、无能的,于是产生厌恶、逆反心理。
绝大多数孩子几乎从不会跟父母讲自己在学校、与同学交往的一些事情,原因恰在于此。
曾有一个上初中的孩子这样说:
“他们似乎并不关心我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反而总是迫不及待地以过来人的身份给我讲道理,怎么学习、怎么与人相处,搞得好像我是个什么都不懂的白痴一样,听几句就烦了。”
俄国作家曾说:“母亲之所以在教育子女方面不能被外人代替,就是因为她能够跟孩子同感觉、同哭、同笑,单考理论和教训是无济于事的。”
建立在尊重与理解之上的沟通,才是有效的。所谓“通情达理”, 只有当孩子感觉自己的情绪被接纳、疏通了,父母才能讲得通道理。
比如孩子和弟弟争抢玩具而哭闹,首先应该认同孩子的情绪,“妈妈知道你也很想玩那个玩具,弟弟跟你抢,你很生气,是不是?”
放下父母的架子,多站在孩子的立场,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的处境和感受,这样孩子会更快地平静下来,感觉自己被尊重,后面也会更配合家长。
否则一开始就训孩子,跟他讲道理:“弟弟只是玩一会,又不会拿走,你是哥哥,要懂得谦让呀…”除了让孩子情绪更激动,一点用处都没有。
善于共情,多倾听,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比起缺乏同理心,铁面无私的冰冷说教,更有教育意义。
【让孩子亲身体验并承担后果】
有一位妈妈讲过自己一个成功的教育案例:
女儿上3年级了还总是喜欢赖床,闹钟响了也不起身,每次都是早餐都准备好了,喊了一遍又一遍,实在拖不下去了才起床,急急忙忙洗漱,匆忙扒几口饭后,才往学校赶。
这位妈妈跟孩子讲过很多次,这样慌慌张张,不好好吃早饭,既不利于身体健康,还会影响一大早学习的心态和情绪。以为女儿能听进去,结果第二天还是照旧。
有一天早上,这位妈妈听了丈夫的话,闹钟响之后,没喊孩子,自己忙自己的事情。结果孩子果然因为起身晚了迟到了。
不过,也正是经过这次迟到被批评的事情,女儿之后上学都能做到闹钟一响就起床了,再也不用妈妈催。
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了“自然后果法”的教育方式:如果孩子犯了错,造成了不良的后果,让他亲身体验,并承担自已所造成的后果,从中接受教训。
这位妈妈的案例中,正是由于女儿自己通过亲身体会赖床的后果,收获了深刻的经验,从而主动自发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孩子只能从自己出发看世界,父母再怎么替他做选择、讲道理,告诉他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哪怕事情结果是好的,对孩子自己来说不一定会有深刻的感悟与体会。
孩子通过亲身体验收获的各种生活经验,比什么都有说服力。
毕竟,教育从来不是简单的孩子听父母讲道理的过程,要使孩子明白道理,还需让孩子有机会在实践中获得连续不断的经验,通过切身感受,认知到道理。
比如孩子该好好吃饭的时候不吃,那就让他体验一下饿一顿肚子的后果,以后他到了吃饭时间就知道乖乖吃饭了;
晚上写作拖拖拉拉的、拖延到半夜,那就让他体会一次强忍睡意熬夜赶作业的感觉,或者作业完成不了被批评的感受,他就会懂得抓紧时间,养成好习惯。
在安全范围和不造成严重后果的前提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后果,哪怕会吃点亏、受点苦,都不算什么,他所收获的经验与主动调整自身行为的改变,才是最珍贵的。
【父母做给他看】
许多父母嘴上跟孩子讲的都是大道理,行为却不符合道理:
- 告诉孩子要懂礼貌、打招呼,自己却难开尊口,躲躲闪闪,见人避之不及;
- 规劝孩子要懂得体贴父母、孝敬长辈,自己却在背后说长辈坏话、行为上也不敬重老人;
- 让孩子遵守交通规则,却在一些时刻存侥幸心理,带孩子闯红灯…
诺贝尔得奖者曾说:
“每个人从生下来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受到影响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这种教育有言传有身教,甚至身教重于言传。
你生活在的家庭里面,你的长辈,你的亲人,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工作、对待他人,会对孩子产生非常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一个家庭有好的家风,的确是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的。”
泰国有个公益短片,妈妈和女儿相依为命,靠出售鲜切水果维持生计,其中有一个镜头让人印象很深:
孩子在切菠萝的时候总是不得章法,妈妈看到了,不说话,默默地拿起一个菠萝,一步一步切给孩子看。
孩子看着妈妈的手法、步骤,照着做,果然顺利切好菠萝。
孩子不会做的,你反复做给他看,他会通过模仿,习得各种生活技能,而不是不让他做,直接代劳。
放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也是同样的道理。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习惯、品行,那就先成为那样的人。
说一万遍,不如自己做给孩子看。语言是抽象的,通过行为起到教育的作用,更加直接。
比如想让孩子懂得分享、爱打招呼,那就先做好爱分享的榜样,在家庭中创建一个彼此分享的氛围;见到邻居好友,主动打招呼、善意地问候。
孩子在这些具体的行动中感受到美好与乐趣,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向父母看齐,行为发生转变。
讲道理,关键是在恰当的时机点到为止,给孩子留下自己评判对错与思考的空间。而不是屡次三番习惯性地侃侃而谈,不管孩子是否能接受。
让孩子通过亲身体验,在用眼、用心的观察和父母的榜样引领下成长吧,这样的孩子,远比用“道理”浇灌出来的孩子更自觉、更有潜力,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