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说:还有10分钟就到睡觉时间了,先洗漱还是先讲个故事?
不要这样说:还不回你的房间去,这么晚了,别玩了,赶快,我都说了几遍了?
孩子的心声:爸爸妈妈,我不困就不想睡觉。也许我想看电视,也许想做些有趣的事儿。
只要你们规定睡觉时间,让我遵守它,也就把我身体的生物钟定好了,我会逐渐养成按时睡觉的习惯的。当你对我“这样说”,我会选择我喜欢的做,然后顺理成章地睡觉去了。
这样说:好的,你可以说“不”,但是我需要听听你说“不”的原因,我才能理解你,说吧。
不要这样说:小孩子懂什么,你怎么这么犟啊,我是对你好。
孩子的心声:爸爸妈妈,当我说“不”时,我在尝试我的独立性,想证明我在长大,也许我就是不能接受你的教导,也许当你对我“这样说”,我在学习不惧怕别人,勇敢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这样说:没关系,这次有了经验,以后就不会弄坏了。每个人都会出错,我也会,不如试试把它修好吧。
不要这样说:你看你这孩子,把这么贵的东西搞坏了,我下次还能给你买吗?
孩子的心声:爸爸妈妈,当我把东西弄坏的时候,我很紧张也很害怕。当你对我“这样说”,我会感到你们真理解我,我以后也会注意的。
这样说:想一想,你先玩5分钟,再给他玩10分钟,还是先给他玩5分钟,你再玩10分钟,还是给他另外一个玩具玩?
不要这样说:你要学会分享啊,快给他玩一会儿。
孩子的心声:爸爸妈妈,我特别喜欢我的玩具,真不想让别人玩。我怕他弄坏了。当你对我“这样说”,我可能会让他玩,也许给他玩另一个。
这样说:如果你不哭的话,我们一起看看怎么办。安静下来,你想对我说什么?
不要这样说:哭哭哭,你就知道哭,哭有用吗?我怎么有你这样的孩子。
孩子的心声:爸爸妈妈,哭可是我的一个有用的武器呀。以前我使用时就成功过,我要到了我想要的东西。所以,我就用哭来试试你们的反应。
也许,哭是我本能地表达自己的方式,我还没有学会到底应该怎么向大人说话呢。当你对我“这样说”,你在耐心教导我一个新的方法。
错误做法:训孩子:“你怎么这么笨?连个杯子都拿不住。”更有甚者顺手给孩子一巴掌。
结果:大人和孩子都很生气,事情一团糟,孩子学会通过发脾气、打人解决问题。
正确做法:安慰孩子:“孩子,没事,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注意。你把桌子擦干净好吗?”
结果:孩子得到谅解,马上向大人道歉,并高兴地把桌子擦干净。孩子学会宽容。
错误做法:训孩子:“你气死我了,怎么又没写完,我一会儿不看着都不行,快点写,我看着你。”
结果:孩子并不着急,依然慢慢悠悠,心里想:“写不完还有我妈咪呢。”
正确做法:严肃地、平静地对孩子说:“孩子,写作业是你的事,你要对自己的事负责,没写完不准写了,该睡觉了,明天自己去学校跟老师解释吧。”
结果: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很后悔,心里想:“这下完了,怎么跟老师说呀,看来明天写作业得快点了,不然还得挨批。”
错误做法:当众训孩子:“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礼貌?连问好都不会,我平时是怎么教你的,没出息。”
结果: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损伤,觉得无地自容,自卑感油然而生。
正确做法:给孩子台阶下:“我孩子有点不好意思,慢慢就好了,他平时也挺有礼貌的。”举个有礼貌的例子。
结果:孩子知道错了,心想:“这次没做好,下次一定做好,不能让父母失望啊。”
错误做法:家长:“把袜子脱下来,我给你洗。”
结果:孩子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心里认为父母就是为自己服务的,反正他们也不累。
正确做法:和孩子商量:“孩子,你把自己的袜子洗了,好吗?妈妈今天很累啊,能不能把妈妈的袜子也洗了啊?谢谢孩子啊。”
结果:孩子受到尊重,洗袜子去了,心里想:“我以后要多关心一下爸爸妈妈,我也是家里的一员啊,他们越来越老了。”
错误做法:不高兴:“别瞎问了,把学习搞好就行了,每天不知道都在想些什么。”
结果:孩子心里想:“哎,没劲,总说学习学习,烦死了,不问就不问。”从此,遇到难题一概略过,不求甚解。
正确做法:高兴:“孩子,你能问这么难的问题,证明你动脑筋了,不错。可是我不会,我们一起研究研究吧,好吗?”
结果:孩子心里很高兴,以后遇到问题一定锲而不舍,非研究明白不可。
错误做法:发火:“你怎么还不起?要迟到了。”顺手打两巴掌,手忙脚乱地给孩子找衣服穿衣服。
结果:下次依旧。
正确做法:平静地说:“孩子,我就叫你一次,如果你不起,就会迟到,会挨批,这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处理好。”孩子没及时起床,没吃早饭,还迟到了。
结果:下次一叫就起床。
错误做法:怒气冲天地把电视关掉,吼叫着叫孩子去写作业或睡觉。
结果:孩子满肚子不高兴地去了,心里恨你,说你是暴君。
正确做法:平静对孩子说:“孩子你该写作业了,如果写不完会挨批。你还想看多久?”孩子:“我再看10分钟行吗?”家长:“行,说话算数,到时间就关电视。”双方各退一步。
结果:时间到了,孩子主动关电视,去睡觉或写作业。
错误做法:强词夺理或视而不见。
结果:孩子心里想:“凭什么你犯错误就不承认呢?嗯,当大人好,有错也不挨批。”
正确做法:承认自己的错误,向孩子道歉。
结果:孩子以后做错事了,主动道歉,觉得理所应当。
错误做法:一回家就把气撒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又打又骂。
结果:孩子没任何自信,要么学会暴力,要么胆小,一句话也不敢说,学会撒谎,不敢和父母说真话,怕挨打。
正确做法:先把孩子的优点讲讲,然后分析不足的原因,鼓励孩子,相信孩子下次一定会有进步。
结果:孩子变得更加自信,对学习感兴趣,乐于问老师问题,成绩会有所提高,人际关系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