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妈妈生完宝宝3个月后,再次看到她,脸上大大的黑眼圈特别明显。
她说,每天晚上都睡不好,因为宝宝只要一放下就会大哭,白天基本都挂在身上。
宝宝身上就像放了个雷达,只要一动到床就会醒。
她问育儿老师:难道我要一直抱下去吗?
老师给她的建议是,用心抱宝宝。
妈妈的疲惫和不满,宝宝已经感知到了,越是没有安全感,他越会黏着妈妈要抱抱。
宝宝黏妈妈只是暂时的,等宝宝感受到自己是安全的、妈妈是可靠的,慢慢就会平静下来,而拥抱能让宝宝充分感受到安全感。
宝宝3岁前
要多少抱抱就给他多少
在街上看过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大约2岁左右的小宝宝,哭着要妈妈抱。
妈妈说:
“宝宝大了,要自己走了。”宝宝不听。
妈妈又说:
“妈妈累了,抱不动。”宝宝依然不听。
几个回合下来,妈妈终于发火了:
“你爱走不走,我先走了。”
结果,妈妈真的走了,宝宝一看着急了,哭着追上去。
妈妈故意小跑了几步,直接藏在了柱子后面。
这个2岁的小宝宝无助地站在原地,一遍又一遍地喊妈妈。
大约过了2分钟,在宝宝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时,妈妈才出来说:
“自己走还是妈妈抱?”
小宝宝说:
“自己走。”
于是,妈妈牵起宝宝的手,慢慢走远了。
看到那个跌跌撞撞跟着妈妈远去的小小背影,真的让人觉得心疼。
想对所有的妈妈说一句:不要吝啬你的拥抱,在宝宝3岁前,宝宝要多少拥抱,就给他多少拥抱。
0-3岁是宝宝安全建立的关键时期
心理学上指出,宝宝3岁之前,心理上与妈妈是一个共生体。
虽然在出生的那一刻宝宝与妈妈的身体分离了,但心理脐带却要在3岁左右才能被剪断。
在这个时间内,宝宝会一直吸收爸爸妈妈给他的安全感,尤其是妈妈。
而拥抱,是最直接让宝宝感受到安全感的行为,拥抱是回应,也是信任。
宝宝来到这个世事上,拥抱是妈妈能为宝宝做的第一件事,也是重要的一件事。
吃饱了的宝宝不会喊饿,抱够了的宝宝不会无理取闹,那些哭着喊着要抱抱的宝宝,是在问妈妈要爱,要关注。
最怕妈妈明明知道可以满足宝宝,却偏偏不做。
这样的行为会让宝宝怀疑:妈妈真的爱我吗?
别让宝宝以为自己被遗弃
曾经一度很流行哭声免疫法,即当宝宝醒来哭闹时,不要马上回应,要等待几分钟再回应,每次延迟的时间逐步增加,直到宝宝不再哭泣自行入睡。
某女星就曾对女儿取过“哭声免疫法”,后来,她在网上这样写到:
虽然两天就成功让她学会睡整觉,可一岁半时又开始反复,睡着后她总会醒一次,哭着拍手求抱抱,发现没人理她后只好再哭着睡着。
而我就固执地在黑暗中盼着她快睡着,麻痹自己去漠视她的无助,甚至以为她长大了不会记得这些哭泣的夜晚。
这种煎熬于我于她都是巨大的折磨,最后听我妈妈的劝,把她的床紧挨我的大床,半夜醒来就伸手拍拍她,从此我们和她都睡得无比踏实。
对小小的宝宝来说,没有回应,没有肢体的安抚,就等于被遗弃。
抚摸和拥抱就是一个安全感
有一位妈妈告诉一个经历,生了二宝后,她让4岁的大宝和婆婆一起睡,自己和二宝一睡。
虽然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大宝变得爱哭、爱黏人了,但是她精力有限,只能是临睡前到大宝的房间安慰一下。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有一天,她突然想和许久未亲昵的大宝一起睡一个晚上。
她对大宝说:
“今天晚上和妈妈睡吧。”
大宝不确定地问:
“真的吗?”然后哇地哭了起来。
当她抱住并感受着来自宝宝身体的颤抖时,那一刻她心如刀绞。
这么长时间以来,宝宝小小的内心,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煎熬。
因为在大宝眼里,二宝不光抢走了妈妈,更抢走了那份“拥抱”。
幸好这位妈妈及时意识到了,让大宝回到了温暖的怀抱。
宝宝如果被满足他不会哭闹,当他还是一个宝宝的时候,他完全不懂得以此行为来要挟爸爸妈妈。
哭闹那是他的本能,是他需要这样一种方式被关注。
而安抚宝宝,最好的方式就是抚摸和拥抱,那会让他感到很安全,很快乐。
父母的拥抱,就是一种爱的表达
有研究表明,每一块5分钱硬币大小的皮肤上,就有1000多个神经末梢。
如果长期得不到触碰,皮肤就会处于一种饥渴的状态。
那些从小没有被满足的宝宝,长大了可能会留有“后遗症”。
一位小男孩5岁那年,妈妈去世,酒鬼爸爸抛下他和两个姐姐远走他乡,他们姐弟跟着爷爷奶奶长大,那份缺失的爱对他的影响可想而知。
长大后的他,在一次聚会中他哽咽道:
“你们都有家人出现的时候我真的好难受。”
“没有全家福,一直是心中的遗憾。”
20年后,他爸爸回来了,他选择了原谅,他和爸爸相拥的照片,让人动容。
这份迟来的拥抱,他等了20几年。
爸爸妈妈对宝宝皮肤的触碰,对宝宝而言就是一种爱的直接表达。
这种皮肤上的爱,不是无关紧要,反而是宝宝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养料。
拥抱可以拉进宝宝与爸爸妈妈的距离,宝宝会通过拥抱来判断你是否在乎和喜欢自己。
所以,别在乎那么多条条框框,尽情拥抱你的宝宝吧。
关注 MamaClub | ||||
Page | Group | Telegram | Goo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