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宝宝这个事,提起来最让妈妈头疼。宝宝该谁管?怎么管?为什么越管越不听话呢?
最令人头疼的无非是两种情况:
当爸爸的什么也不管,全丢给妈妈,妈妈操着家务的劳累,顶着丧偶式育儿的压力,对宝宝苦口婆心、声嘶力竭,宝宝就是不听。
要爸爸出来管呢,妈妈说往东,爸爸说往西,结果你争我斗、互相拆台,最后说好的教育变成夫妻俩的战争现场。
这样管宝宝,当然越管越糟。
每个不听话的宝宝背后,必定有一个什么都要管的妈妈,一个什么也不管的爸爸。宝宝为什么管不了?因为爸爸什么也不管,根本谈不上管教,妈妈什么都想管,又让宝宝反感。
午餐时间,妈妈在厨房煮午餐而宝宝在客厅玩玩具,但是短短的半个小时妈妈已经在客厅和厨房之间来回了不下十次,因为宝宝一有动静,她马上出面管教。
“宝宝,玩具不能这样乱放”
“宝宝,别弄脏衣服,别坐在地上…”
“宝宝,别进房间,就在客厅,妈妈好看着你”
几番之后,宝宝越玩越没兴致,在妈妈的说教声中,宝宝突然大吼一句:“烦死了,这也别做那也别做,那饭也别吃了。”说完摔下手里的玩具,气冲冲地跑回了房间。
妈妈在一旁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转头朝宝宝爸爸吼起来:“你看看你儿子,你还不管管。”宝宝爸爸全程就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却只无奈地抛出一句:“我能怎么管啊?”
丧偶式育儿的爸爸永远是那句“我能怎么办?”“我也不会啊”,就把所有的教育压力都抛给了妈妈,而妈妈对宝宝天生敏感,恨不得无微不至,无所不管。
两个人态度的鲜明对比,不仅让宝宝对妈妈的管教感到厌烦,也让宝宝失去对对错的判断标准。你批评宝宝,宝宝会说“爸爸都没说什么,你凭什么批评我?”
教育这件事,爸爸不参与,妈妈就是管再多,也是事倍功半。
管教宝宝最大的问题就是:妈妈说这样管,爸爸非要那样管。明明站在教育宝宝的同一战线,关键时刻却成了猪队友。
这样的经历相信许多家庭都会有,就拿一个例子来说。妈妈刚说完:“薯片吃多了不好,不能再吃了。”爸爸就来了一句:“宝宝喜欢嘛,多吃点有什么关系。”
于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妈妈根本没办法阻止宝宝吃薯片,还越吃越多。
其实教育宝宝的绊脚石不是爸爸或妈妈,而是两个人的教育观念不一致。都想在管教宝宝上用力,却用错了方向,背道而驰必然功亏一篑啊。
父母教育观念不一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让宝宝学会耍聪明。
比如经过薯片的事,宝宝就不缠着妈妈买薯片了,而去缠着爸爸给他买,买回来还不在妈妈面前吃,专挑爸爸在的时候吃。因为他知道,妈妈反对,可是爸爸会维护他啊。
其次,观念不同也让宝宝失去对是非的判断标准。宝宝做错事,妈妈用批评,爸爸却说没什么大不了,宝宝更不明确自己到底错没错。下次再发生同样的事,根本管教不了。
管教宝宝这事,丢给一个人管不行,两个人不同管法也不行,归根结底,是父母没有找准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教育宝宝就像掌控一艘船,得有人掌舵,有人划桨,缺一不可,一个人使力的结果不是偏了方向,就是止步不前。
要让掌舵的人去划桨,让划桨的人来掌舵,未必能做好,因为不擅长,船只会乱成一锅粥。
每个家庭里,父母都在扮演者各自的角色,角色不同,责任也不同。有些事情只适合妈妈管教,有些事情则需要爸爸出面。
比如,宝宝总是乱扔乱放的问题就由妈妈来管,因为妈妈可以更好地教会宝宝该怎么收纳。而监督宝宝锻炼身体的事,交给爸爸来,因为爸爸能更好地教会他坚持和毅力。
所以,爸爸妈妈擅长不同、跟宝宝相处方式不同,角色定位自然也不同。不应该赞成父母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的分工,应该根据各自的性格特点和与宝宝的相处经验来互相配合,共同管教。
父母的管教,只有合理分工,相互配合,才教育好宝宝。
当然,分工的前提是合作,合作的前提是认同。要管好宝宝就必须得有一致的教育理念,不能互相拆台。
比如妈妈要管宝宝的收纳,就得要求爸爸不乱扔乱放,给宝宝做好榜样,爸爸管宝宝锻炼,那妈妈也不能因为心疼宝宝,就轻易让他放弃。
所以,妈妈跟爸爸应该总结出来的合作理念就是:谁主导,听谁的。该妈妈管的就听妈妈的,爸爸必须得支持,爸爸管教的时候,妈妈也必须配合。
虽然爸妈还是会有立场不同的时候,但是爸妈可以约定好:就算立场不同,也不能在宝宝面前展示出来。可以过后或私下商量出统一的标准,但千万不能把对宝宝的教育变成两个人的辩论比赛。
好的家庭教育,不是比谁教得更好,而是两个人一起把宝宝教得更好。
管教宝宝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父母作为最核心的工程师,不仅要全心投入、尽力配合,也要不断学习和成长,接受新的教育理念。
把宝宝教成更好的宝宝,父母也要成长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