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走路篇】那些宝宝学走路的问题,现在来一一为你解答 -MamaClub


自从有了宝宝,父母分分钟秒变神探,宝宝一天里咳嗽几声,尿了几泡,哭了几次,全部都在掌握之中。

宝宝快十个月了,开始学步,但走路时常踮脚、小腿颤抖,还像罗圈腿。摸了摸小脚丫,似乎还扁平足?

 

宝宝学走路

每个宝宝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学步的时间各不相同,这取决于身高、体型、性格和运动能力等多种因素。

大多数宝宝在10~12个月的时候开始尝试自己走路,但直到1周岁以后宝宝才能走稳,不需要帮助,自己能站起熟练地走路。

美国儿科学会认为:

18个月内学会走路都属于正常情况。如果宝宝在大于这个时间段内还不会走路,父母可以带宝宝到医院做个相关的检查。

但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发育特点,父母千万不要因为宝宝走路的早晚而存在攀比心理,只要宝宝生长发育健康,早点、晚点又能怎样呢~

 

宝宝学走路

很多宝宝在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都会用脚尖踮着地面走路。

这主要是因为宝宝的足跟肌腱发育还不完善,下肢力量不够强健造成的。

等到宝宝经过几个月的走路练习,慢慢地能够维持身体的平衡后,自然就会掌握正确的走路方式。

还有一些宝宝可能是因为调皮、贪玩,喜欢用脚尖走路,父母不用过分担心。

另外,如果父母采取不正确的学步方式:

例如,使用学步带拎着宝宝走,可能会使宝宝走路时过度受到大人的牵引,自身的平衡感得不到锻炼,从而养成错误的走路习惯。

但是,如果宝宝在已经可以熟练走路时依旧用脚尖走路,或者在没走路的时候腿部肌肉特别紧张的情况,父母就应该带宝宝去看医生了。

 

宝宝学走路

O型腿又称膝内翻,这使宝宝走路的时候出现一定程度的内八字。

很多宝宝刚学走路的时候出现O型腿和内八字都是正常情况,父母不需要特殊治疗。

这是因为婴幼儿的腿部看起来都是有一点弯曲的,很多在1岁左右都有轻度的O型腿。

随着宝宝的发育,又会出现轻度的X型腿,之后会恢复正常。

极少情况下的O型腿、X型腿是由疾病导致的。

当发现宝宝腿部弯曲严重、只有一侧受损、左右不对称、2岁以后严重恶化,7或8岁还有明显可见的内八,身高比同龄孩子低很多很多,则应引起重视,并干预治疗。

 

宝宝学走路

刚开始学步的宝宝,由于身体不够灵活,再加上下肢的支撑力不够,为了维持平衡很容易出现脚丫横着的内八字或外八字,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正常现象。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步练习,等到宝宝走路稳当并掌握了正确的走路方式后,在2~3岁时就会好好走路了,父母不用特别担心。

但如果发现宝宝出现以下情况,就需要去看医生了:

• 一只脚弯曲向内或向外;

• 在2岁后内、外八字没有好转反而有严重的倾向;

• 出现身高比同龄宝宝矮很多;

• 走路时出现跛行、骨折、肌肉拉伤的情况。

 

宝宝学走路

当宝宝趴着的时候,从后面看宝宝,观察左右腿有褶子的地方,臀纹、腿纹是否一致。

如果发现腿纹不对称,通常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

腿纹不对称的宝宝,不一定都存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但是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宝宝一定存在腿纹不对称。

所以,当被检查出宝宝臀部及大腿内侧皮肤皱褶不对称时,不用过于担心,但也不能置之不理。

这时候需要父母带宝宝去做一些相关辅助检查来进一步确认是否存在髋关节发育不良。

因为一旦真的是髋关节发育不良,如果没有早发现,早治疗,就会造成宝宝以后走路跛行。

有的宝宝在体检时发现皮纹不对称,事后要求进一步检查,但检查后发现没有问题。

对于这个结果,有的父母会认为是医生过度检查了,明明没有问题故意吓唬人乱检查;

另一部分父母会感觉终于可以踏实了,确认了孩子的髋关节发育没有问题,觉得这个结果真是太好了。

6月龄以内的宝宝,可以通过B超来进一步检查;6月龄以上的宝宝,可以通过拍X光来确定。

如发现是髋关节发育不良,越早治疗,治疗越简单,效果也越好。

 

宝宝学走路

很多宝宝在出生的时候就是扁平足,而且会一直持续到儿童期。

这主要是因为宝宝的骨头和关节都很灵活,站起来的时候就会出现足部扁平。

此外,宝宝脚丫内侧的脂肪垫会遮挡足弓,造成扁平足的错觉。

抬起宝宝的脚丫时可能会看到足弓,但站立时却不明显。

随着宝宝2~3岁时脚丫脂肪逐渐消失,足弓会变得更加明显。

通常,宝宝在6岁的时候,足弓就会发育成熟,足部肌肉力量增强,同时足部骨和关节也不再那么灵活,这时足弓就会完全的显现出来了。

但如果6岁左右的孩子还是没有足弓的话,可能就是扁平足了。

此时如果出现脚非常的僵硬或疼痛,则需要进行X光进行诊断,否则的话不建议治疗。

如果是跟腱紧张或强直性扁平足,医生会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治疗措施。

 

宝宝学走路

有些宝宝走路的时候出现将脚趾内收的现象,一般被称为足内翻。

这是一种影响一侧或双侧足的常见疾病。

足内翻最常见的病因是,宝宝在出生前被挤在狭窄的子宫空间内造成的。

一般足内翻的宝宝在放松的时候,足部的前端还是处于内收的状态,足部内翻呈现出类似于月牙形的弯曲。

比较轻微的足内翻会在宝宝1岁前自行恢复,有些严重的足内翻可能会引起畸形足的疾病,这时需要找专业的医生进行矫正治疗。

如果宝宝在2岁左右出现足内翻,通常是由于胫骨向内侧扭曲,称为胫骨内旋。

而3~10岁的儿童出现足内翻,多因股骨向内侧扭曲导致,称为股骨内旋。

这两种情况通常具有遗传性,并可能在家族中发生。

 

宝宝学走路

许多父母担心使用背巾或背带时,宝宝的腿部开得太开,长时间可能影响腿部发育。

其实,宝宝的自然腿形本就是呈M形分开的。

在宝宝学走路、腿部开始支撑体重后,腿形会在几年内从“O”型逐渐发育成正常的直腿。

如果强行将宝宝的腿放直,反而可能造成伤害,引起脱臼并影响髋关节发育。

因此,在使用背巾或背带时,务必要让宝宝的双腿尽可能分开,保持M形青蛙腿的姿势,这才是正确的抱姿。

 

有些父母可能因为错误的认知,在宝宝学步阶段盲目地选择了误以为对宝宝“有帮助”的东西,最终伤害了宝宝。

1. 圈式学步车

过早、长期给宝宝使用圈式学步车,可能会导致宝宝出现脚尖走路、八字步等步态异常。

更严重的是,学步车还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一旦使用学步车的宝宝碰到地上的小玩具或者其他障碍物,就很容易出现侧翻的风险。

任何号称学步的工具或玩具,父母都不要真的认为宝宝就必须使用这个才能学会走路。

学走路是发育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并不是靠这个学步玩具学会走路的。

2. 学步带

使用学步带时,宝宝的每一步都会受到大人的牵引,自身的平衡感得不到锻炼,而且还很容易使宝宝养成错误的走路习惯。

同时,学步带紧绷地绑在宝宝的身上,对宝宝的胸部难免会产生压迫,影响宝宝的呼吸。

扶着宝宝腋下走和使用学步带,同样都是宝宝学步路上的错误雷区。

只是使用学步带大人能够省力一些,而扶着腋下的大人是吃力不讨好。

3. 过早走路

过早干预宝宝走路,会使还没有准备好的身体提前接受站立、学步带来的压力,而宝宝的脊柱、下肢难以承受全身的重量,长此以往,可能会出现腿部异常的现象。

只要宝宝扶着东西走得稳,就说明腿部的力量足够了。

让宝宝自己扶着沙发、茶几站起来,然后再到可以扶着家具走,到不扶着东西独立站一下子,再到可以慢慢自己独立不扶东西走几步。

这是一个发育过程中水到渠成的事情,大人不要急于求成过度干预。

父母要做的就是在宝宝身后保护好,并确保地上清洁干净,扶着的家具没有锋利的边缘,且不会因为宝宝抓住家具而翻到砸伤宝宝就可以。

在宝宝刚学会站起时,他可能扶着东西站起来却不知道怎么从站立坐下来,这时父母应该给宝宝示范,怎么体位转换,怎么弯曲膝盖,怎么慢慢坐下。

 

学步这个事情涉及到协调能力、平衡能力还有宝宝的自信心。

每个宝宝的时间都不太一样,大部分宝宝在1岁前后迈出人生第一步,早一点晚一点都正常。

从宝宝迈步开始,他大约需要花6个月的时间来练习走路,直到走得特别熟练。

一旦宝宝准备好了,可以独立迈步了,父母可以蹲在他前面几步远的地方,伸出双手,鼓励宝宝朝自己的方向走过来。


🎯想要第一时间获得资讯?

请加入 MamaClub 群:https://bit.ly/MamaClub-Telegram-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