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声篇】夫妻最大的挑战,不是三观不合,而是以下三件事 -MamaClub

有这样一句话:

“好的婚姻,就是平淡如水的日子,和一个来了就再也不会走的人。”

对于感情,我们曾以为很简单,只需要朝朝与暮暮。

但熬过了最初的激情,才发现,落到现实中,多的是坎坷与难题。

我们不必追求完美的婚姻,不完美的生活也可以有幸福。

婚姻幸福的关键,并不是要邂逅那个三观天然契合的伴侣。

而是我们能否拥抱婚姻的真实,调整好心态,携手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夫妻最大的灾祸,不是三观不合,而是以下三件事。

 

丢掉自己

网上有一句话,很真实:

“当我们踏入一段关系时,就像是赌上了自己的全部身家,怕输,想赢。”

有些人误以为,自己多付出一些,多忍受一些,就能够拴牢婚姻。

但事实却是,爱一个人,可以爱到尘埃里,却没有人会爱低到尘埃中的人。

高分电影《希望沟壑》,撕开了婚姻中不堪的一面。

来源:电影《希望沟壑》

丈夫爱德华,是高中历史教师;妻子格蕾丝,喜欢写诗和编诗歌选集。

三十年前,因为一场邂逅,他们擦出了火花,结为伴侣。

在婚姻的列车上,妻子是司机,她爱丈夫,却指挥他,强迫他,驱使他。

而丈夫一直在努力变成妻子所希望的样子,却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己。

在结婚29周年纪念日前夕,格蕾丝提议到外面吃烛光晚餐,爱德华说:好。

格蕾丝想了想,又说:不去了。

爱德华也说:好。

这下,格蕾丝怒了,她指责丈夫:我不希望你为了我去,而是你自己想去。

之后,冲突继续升级,在餐桌上,两人又吵了起来,一怒之下,格蕾丝掀翻了桌子。

这场争执,不仅是情感交流的断裂,更是两人内心深处矛盾与失衡的爆发。

爱德华对自我认同的迷失,格蕾丝对真实情感的渴望,共同了造就了这场悲剧。

爱德华对儿子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一直在努力适应,变成她想要的样子,但我自己却并不喜欢。”

现实生活中,不乏有像爱德华这样的人,他们出于爱,甘愿牺牲自我,一再退让。

全力以赴地满足伴侣的需求,竭尽所能地博取对方的欢心,却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己。

这样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

因为在长期的迎合与牺牲中,他们不仅失去了自我,也带不来真正的幸福。

爱的基础,是平等与尊重。

一段好的关系,是彼此成就,需要我们保有自我,并找到更好的自我。

真正的幸福,不是靠丢掉自己换来的,而是在保持自我完整的基础上,与对方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

 

陷入内耗

在网上看到过一句话:

“婚姻如开盲盒,有的像是橘子,甜甜的;有的像是柚子,带着些苦味。”

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得到一段甜如蜜的婚姻,可等到步入其中,我们才体会到其中的滋味。

许多人走着走着就散了,只留下满腔遗憾。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有些人的婚姻百孔千疮?

在网上看到过一个问题:你为什么离婚?

看回答,没有出轨,没有家暴,大多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总是忘记重要的纪念日,没有任何表示;

烦恼的时候,从来得不到想要的安慰;

生病了,对方却只顾着玩手机,对自己不管不顾;

每次吵架,对方都拒绝沟通,采取冷战的方式。

还有人感叹:哀莫大于心死。

诚然,为一些小事就轻易放弃一段感情,在外人看来或许很不值得。

但事实是,正是生活中无数次的失望,如水滴石穿般伤透了感情。

从育儿观念的分歧,到家庭琐事的争执,从餐桌上的口味不合,到家务分配的失衡。

每一次试图沟通却无果的尝试,最终汇聚成难以抗拒的疲惫与无奈。

就这样,在日复一日的消耗中,关系被推向了破裂的边缘。

过不好、离不了、逃不掉,这九个字,就是内耗型婚姻的体现。

有人说,好的关系,都是反内耗的。

婚姻从本质上说,是彼此之间的能量供给和情绪滋养。

要让婚姻之树常青,关键在于双方都能积极投身于这段关系的建设当中。

摒弃不满与抱怨,关注积极,聚焦成长,用爱浇灌。

 

需求错位

社会学家伊娃·易洛思,在《爱的终结》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位妻子在结婚35周年之后,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与迷茫。

她坦言,丈夫很爱我,我也能感觉得出来。

可是,相爱的两个人为什么会走到这么糟糕的境地?

问题的症结在于,丈夫一直以他的方式爱着她,却从来没问过,妻子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正如妻子梦想着浪漫的旅行,可丈夫却安排了一场烛光晚餐。

她难以拒绝,心里却委屈:为什么他总是看不见我?

而丈夫同样委屈:我已经尽了力了,她却总是不满意。

这就是婚姻中的“供需失衡”。

错位映射的,是彼此间的忽视,没有走入对方的内心。

两个人因此像两条平行铁轨,虽近在咫尺,却难以交汇。

我们常常羡慕那些历经风雨仍坚如磐石的婚姻,想探寻其背后的奥秘。

但真正的秘诀,往往很简单。

那就是“给予对方真正需要的”。

正如心理学家乔治·莱文杰所说:

在婚姻关系中,个体所获得的回报和奖赏,才是影响婚姻成败的重要因素。

简而言之,就是“我想要、我得到”,“我需要、我满足”。

放眼现实生活,这样的幸福典范并不遥远。

有一对老夫妻,他们已牵手走过了钻石婚。他们的婚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有争吵,有冷战,有隔阂,但支撑他们走到今天的,正是相互之间的看见与给予。

奶奶偏爱甜食,爷爷虽然喜辣,但每次出去买菜时,总不忘给奶奶捎回一块热腾腾、香喷喷的蛋糕。

而爷爷在做饭时,奶奶总是站在他旁边,帮忙洗菜、择菜。

泰戈尔说:“爱,是理解的别名。”

真正的爱,需要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愿望。

只有当这些需求在双方之间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满足,即实现了“需求归位”,两个人的心灵与情感才能达到同频。

如此,才能琴瑟和鸣,让婚姻中的感情愈发温暖而深厚。

 

一屋两人三餐四季,朝阳晚霞暮雪白头。

这不仅是婚姻最温馨的画卷,也是我们内心深处最为绚烂的憧憬。

美好的婚姻,从来不是偶然天成,而是历经风雨洗礼,在变化中寻求平衡,在磨合中懂得理解,在相处中学会看见。

正是这样的良性互动,滋养了关系,使之茁壮成长,根深叶茂。

岁月悠悠,因爱而暖。

愿每对相爱的伴侣,以信任为舟,以理解为帆,共同驶向幸福的彼岸。


🎯想要第一时间获得资讯?

请加入MamaClub群:https://bit.ly/MamaClub-Telegram-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