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前几天陪孩子上兴趣班,看到这样一幕。
一位年轻妈妈把儿子拉到角落里,用很多人都能听到的音量,训斥着:
“你看看你,老师说过什么都忘记了,学什么都不认真,浪费我多少钱你知道吗?”
看到妈妈气急败坏的样子,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她儿子犯多大的错。
可她忽略了,那个被她骂得满脸通红、拼命忍住不哭的儿子,站在原地有多可怜。
教育专家简·尼尔森曾提出这样的质问:
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样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了如果想要让孩子变得更好,就应该先要让他感觉更糟?
以为当着别人的面给孩子教训、施压,孩子总能知耻后勇,奋发图强。
事实上,不给孩子面子,一味让孩子难堪,到头来,不会真正帮到孩子,反倒后患无穷。
总把气往孩子身上撒
不要怪孩子不跟自己亲
一名网友曾在网上分享自己的故事。
自己小时候,妈妈就像个暴君一样,整天对她骂骂咧咧,什么话难听说什么。
刚开始她全盘接收,不做任何反抗,觉得妈妈是为自己好,可心里特别压抑不舒服。
后来大学毕业,家里给她找了份离家近、待遇也不错的美差,她硬是不肯回,独自一人跑去北京。
日子过得很苦,她拼命忍着,从不跟父母讲。
妈妈责备她翅膀硬了,都不想着跟父母近点,孝敬父母。
她一听到这些语音,直接关掉手机,不想听下去,甚至有拉黑妈妈的冲动。
在她看来,口口声声说“爱”的妈妈,却总把情绪垃圾往自己身上倒,完全不顾及她的感受。
哪怕她无数次说服自己,要接纳妈妈、学会和妈妈和解,可到头来,始终过不了心里那一关。
为了避免更大的冲突、滋生出更强烈的抱怨,她只能选择关闭心门,躲得远远的。
之前也有一位妈妈的控诉:
“辛辛苦苦把儿子养大,他却翻脸不认人,出国后把我拉黑,从不主动联系我。”
听起来,似乎是一个“白眼狼儿子”的故事。
可儿子事后回应说,是因为受不了家里对他的压榨、情绪暴力,一言不合就打他骂他。
既然自己长大有能力了,自然是要远走高飞,没必要继续迁就父母,委屈自己受折磨。
其实这种心理不难理解。
孩子天生敏感、脆弱,长时间暴露在父母的负能量中,他早就尝遍了痛苦、绝望的滋味。
出于自救的本能,只要能抓住一块浮木让他逃离困境,他肯定奋不顾身。
哪怕要放弃和父母的联结,他都下意识撒腿就跑。
活在压力下的孩子
后半生更难更艰辛
说到如今大部分家庭的教育现状,一位心理专家曾一针见血指出:
有一点,就是家长只对孩子施加压力,却缺乏对孩子动力的尊重与呵护。
以为孩子是经由自己来到世上,自己就可以随意伸出食指指指点点。
一旦孩子反抗,表示不服,自己就想方设法打压孩子,欺负孩子,告诉他:
我是你爸妈,你就得听我的。
虽说天下无不是父母,可过分苦待、中伤孩子,只会把孩子养得越来越颓废、自卑、消极。
《金牌调解》有个女儿,每次和妈妈在一起,就像老鼠见到猫一样,害怕、恐惧。
妈妈个性强势,看到她干活不利索,就不分青红皂白乱骂一通。
有次看她在自家的饭店玩小狗,妈妈出来一看,骂她偷懒不干活,一怒之下把所有的小狗崽全扔了。
哪怕她被骂的时候会解释,可妈妈都不接受,只认定她做不好,就该说。
长期以往,她变得敏感、胆小,一看到妈妈就紧张,不敢正眼瞧妈妈一眼。
就连谈恋爱、结婚,都只能瞒着妈妈,活得战战兢兢、小心翼翼。
心理学有个词叫“毒性压力”。
一个孩子如果长时间遭受强烈的、频繁的,或长期存在的压力,身体和心理一定会出现不良反应。
比如常常感觉被拒绝、不被接受、被遗弃、孤独、悲观,甚至有病态自责,认为自己没价值、没意义,活在世上就是累赘。
特别是从小就被父母苦待的孩子,他很容易把感受转化为自我认知。
父母指责、嘲讽的言语,会让他觉得“我不好,我不可爱,我该骂”。
父母嫌弃、讨厌的眼神,更让他产生羞耻感,认为所有的问题、错都跟自己有关。
活到最后,他相信了父母给的“差评”,很难认可自己,彻底失去相信和接纳自己的动力。
有远见的父母
都把孩子当“外人”养
纪伯伦有一首经典的诗: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那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与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延伸出来的意思是,孩子虽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但他有自己的意愿、感受、想法。
父母断不能用自己的意见和经验,指使孩子做这做那。
把尊严、自信还给孩子,像接待外人那样平等对待他、爱护他,孩子才可能有美好的人生。
国外一个小男孩,考试考了倒数第二。
爸爸知道后,问他上次考了几,得到“倒数第一”的回答后,爸爸忍不住夸了一句:
“行,有进步。下次再上一个名次好吗?”
小男孩开心地应允了,3年后,他直接逆袭到全班第一。
如果不是爸爸接纳曾经学习不好的他,尊重他的感受,相信很难有如今闪闪发光的他。
我们做父母,不要高高在上俯视孩子,更重要的,是蹲下来平视他,看到孩子的心情、闪光点。
把孩子当做暂时居住在家里的客人,温柔、亲切地陪伴他,和他聊天说话互动。
这样,孩子才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享受在每天的生活中获得满满能量,茁壮成长。
在这里,给父母3个建议:
【1、用正面的话语,取代负面评论】
对待外人,我们都是说好话,不批评打压。
对待孩子一样如此,多说鼓励、支持、肯定的话,传递正能量。
孩子做得不够理想,可以说:
“这次有进步,相信下一次努力一点点,效果肯定更好”。
孩子伤心难过,陷入低谷,可以说:
“遇到这种事情肯定会难过,我特别理解,我陪你”。
孩子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往前走,可以说:
“缓一缓,让自己休息一下,到时再想办法解决”。
不管是谁,身处什么处境,都喜欢听积极正面的话。孩子更是需要。
保持稳定的情绪,用正面的话语引导、陪伴,孩子才能恢复信心,勇敢试错,不断发展。
【2、孩子想做的事,让他尝试】
好的家庭氛围,是自由、松弛,没有太多“不行”“不可以”的限制。
当孩子主动提出想尝试一件事时,最好的做法就是提前告诉他可能有的风险,或是给他示范。
确认他仍旧想要试一试,那就果断放手,给他一次体验的机会。
就像这位爸爸教儿子那样,儿子喜欢看武侠小说,整天废寝忘食地看,他从不干涉,而是允许。
在他的“纵容”下,儿子慢慢对小说里涉及到的历史知识很感兴趣,不断深耕,后来考上名校的历史系。
有人说,自由的孩子最幸福。
因为他可以跟随自己的热情,不断探索喜欢的事物,层层突破自己的局限性,最后成就更好的自己。
【3、在人前,给孩子留足够的面子】
面子,代表着孩子的自尊、情感需求。
有面子,孩子才会觉得自己在别人心中有价值、地位,是被接纳和认可的。
任何时候、场合,都不要当众给孩子难堪,给他留颜面,他才能在父母的尊重中,学会爱自己。
哪怕他犯了错,需要管教一番,也请关起门来说。
人前肯定孩子,给孩子足够的体面,孩子才更能感受到父母的爱,肯定自己的价值。
最后讲一个小故事。
家长会上,一个老师拿出一张白纸,纸上有个很小的黑点,问在场的家长:
“你们看到什么?”
几乎每个家长都说:
“一个黑点。”
老师特别沮丧地问到:
“难道没人看到黑点之外的大部分空白吗?”
这正是我们做父母要反思的。
过分把孩子当自己人看,只顾盯着纸上的黑点,很容易忽略掉孩子令人惊喜、闪光的一面。
不如从今天开始,放下所有执念,收敛坏脾气,有热情、真诚欢迎孩子的到来。
看到孩子的无限可能,感恩孩子赋予自己做父母的权利,用心爱,真心陪。
相信越懂得欣赏孩子,孩子就越像暖暖的太阳那般,灿烂、耀眼、光彩动人。
🎯想要第一时间获得资讯?
请加入MamaClub群:https://bit.ly/MamaClub-Telegram-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