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看电视剧的时候,只要演到女生呕吐,那必定就是怀孕了,这似乎已经是一种常见的情节了。
但现实中的准妈妈,有的人每天一点胃口都没有,几乎从早到晚抱着马桶吐,就算胃里什么都没有,也一股股地反酸水。
但也有的准妈妈胃口特别好,要不是医院的检查结果,根本不敢相信自己怀孕了。
同样是准妈妈,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
说好了标配的妊娠反应,怎么到有的准妈妈身上就不灵了?
多数孕吐反应基本发生在孕早期,甚至很多准妈妈发现自己怀孕了,就是因为孕吐反应的出现,去医院一检查果然没错。
而没有孕吐的准妈妈,总有一种怀了假孕的感觉,身体察觉不出半点异常,身材也没开始发生什么变化,怎么看也看不出自己怀孕了。
如果说,孕吐反应是能让准妈妈感知到胎儿存在的一种方式的话,那些没有孕吐反应的准妈妈,反而有一些心慌慌,甚至经常担心自己是不是胎停了。
再加上根据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显示,有孕吐反应的准妈妈会降低50%-70%的流产风险。
所以,有一些准妈妈就把没有孕吐反应和流产风险挂上了钩,认为自己分泌的孕期荷尔蒙水平太低了才会这样,孩子也很容易保不住。
不过这只是准妈妈们的猜测,并没有科学依据。
根据目前的研究来看,并没有证据能够证明无孕吐反应会增加流产的风险。
所以,总的来说,孕期没有遭遇强烈到影响正常生活孕吐反应的准妈妈,总算是不白遭罪。
而没有孕吐的准妈妈们,只要安心地养胎就好,不用每天担心太多~
1. 激素水平变化大
研究表明,妊娠期恶心和呕吐可能是由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引起的。
受精卵附着在子宫壁上后不久,孕妇便开始产生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严重孕吐的孕妇和多胎妊娠的孕妇产生的HCG水平更高。
同样,雌激素是另一种在怀孕期间会增加的激素,与怀孕期间恶心和呕吐的严重程度增加有关。
这也就是说,一些孕妇反应不明显,或者根本没有孕吐反应的准妈妈,是因为激素水平变化相对不明显或者说准妈妈的身体素质更好。
这样也可以更好地应对孕期出现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雌激素和其他激素水平的快速上升。
不过,只要产检时的各项指标正常,激素分泌水平良好,无论有没有孕吐反应,都不会影响到准妈妈和胎儿的健康。
2. 饮食习惯差异
有一些研究指出,饮食差异也是准妈妈是否会出现孕妇反应的影响因素。
通常,没有孕吐反应的准妈妈,在饮食上主要是以植物、蔬菜、水果为基础的全食物饮食。
这也就是说,对于孕吐反应严重的准妈妈,也是可以借鉴这种饮食方式来避免或缓解孕吐反应的。
准妈妈需要在正常肉、蛋等食物正常摄入的基础上,多吃蔬菜和水果。
既保证了营养摄入的多元化,又有助于缓解孕吐反应,还能让胎儿更好地摄取营养,健康成长!
3. 胎儿保护自己的方式
有的人认为孕吐反应也是胎宝宝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孕早期时准妈妈既不会显怀,生活上也很少有不便。
一些大大咧咧的准妈妈甚至根本没有发现自己怀孕,生活上也没有任何禁忌,甚至等到已经流产了才发现自己怀孕了。
于是,肚子里的宝宝求生欲望爆棚,为了让准妈妈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就用这种方式让准妈妈重视起来,一定要好好养胎,保护好小宝宝。
而且,小宝宝也是在用这种方式提醒“粗心”的准妈妈:“放心,我一直在你肚子里玩得很好,只要孕吐反应还在,妈妈就不用担心我会胎停啦!”
而没有孕吐反应的准妈妈,并不是宝宝不渴望跟爸爸妈妈的相遇。
反而是宝宝太暖太贴心,不希望自己的到来让妈妈感觉到痛苦,影响到妈妈的正常生活,所以宁愿一个人静悄悄地躲在角落,默默地陪伴着准妈妈。
虽然这种说法没什么科学依据,但这个可可爱爱的解释,却让人一下就忘却了孕吐的痛苦。
有些准妈妈觉得自己每天这样吐,担心会不会影响到胎儿的发育。
其实,多数的孕吐反应都很正常,再加上孕早期胎儿对营养成分的需求并不是很大,而且到第16周-20周后孕吐反应基本就消失了,所以基本不会影响到胎儿的发育。
准妈妈可以通过这些方式来缓解或减少孕吐的发生:
1. 少食多餐,饭前饭后多喝水,但不要随餐一起喝太多水;
2. 白天多注意休息,可适当增加小睡时间;
3. 尽可能多吃些自己想吃的东西;
4. 经常通风,尤其是闻到一些让自己感到恶心的气味,要及时开窗换气;
5. 多闻柠檬、生姜的味道,如果可以的话也可以喝一些柠檬水、生姜茶之类的;
6. 早上起床后吃一些苏打饼干。
这些事情要避免:
1. 避免吃一些高脂、高糖、辛辣、的食物;
2. 不要吸烟!
3. 避免过度疲劳,保持正常的休息和足够的睡眠时间;
4. 避免室内温度过高,高温会加重恶心的感觉;
5. 饭后不要马上躺下,可以多散步;
6. 即使孕吐反应再强烈都不能不吃东西,尽量多吃一些自己想吃的东西,要保证孕期营养的充分;
7. 不要忌讳就医,如果孕吐反应强烈,及时看医生
但如果孕吐反应太强烈,导致准妈妈基本无法进食并伴有发烧的情况,或者吃了的基本都被吐出去,连准妈妈自己的营养都难以保障时,就有可能会影响到胎儿。
为了避免造成严重的后果,一定要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不要硬挺。
🎯想要第一时间获得资讯?
请加入MamaClub群:https://bit.ly/MamaClub-Telegram-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