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之后 ,家长们面对着这个崭新的生命,为自己赋予了种种责任——照顾好孩子的饮食起居,保证他健康、安全地长大;
教会孩子道理、培养习惯、督促学习,帮助他成长为一个优秀、有道德、有教养的人。
为了给孩子最好的,家长们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尽力做一个完美的父母。
然而,只要是人,就会存在局限性,不管是来自原生家庭根深蒂固的影响,还是自身认知思维的不足,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或多或少,总会有一些犯错、无能为力的时候。
这是很正常的,放弃对完美的幻想,做普通的父母,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努力做得好一点,就已经足够。
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但需要诚实的父母,诚实的父母意味着对孩子诚实和对自己诚实。
承认自己情绪失控
而不是说“我是为你好”
情绪管理,一直是教育孩子过程中的重难问题。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经常上演:
家长因生活、工作中的琐事身心疲惫、心情差,在面对孩子不听话、表现不好的时候就很容易爆发,朝孩子发脾气、大吼大叫。
为了维护作为父母的绝对正确性,家长往往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是打着“爱”的旗号,把责任推到孩子身上:
“妈妈说你,是为了你好。”
“谁让你不听话,就会气我。”
“我是希望你好,才打你,你要不是我的孩子,我管都不管你。”
在这样的解释中,年幼的孩子错误地以为自己不好,父母才会生气,每次父母发脾气,就会觉得是自己的错,内心充满愧疚感,被动地为父母的情绪负责。
慢慢地,孩子开始变得敏感,学会察言观色,压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努力表现好,乖乖听话、懂事,以此换来父母的开心和满意。
这对孩子的生命力是一种压制,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格发展。
就像外国电影《狗十三》中,十三岁的女孩——李玩养的一只宠物狗被爷爷不小心弄丢了,她很伤心,不顾一切到处寻找。
大人们就找来了一只很像的狗来骗李玩找到了,但李玩深知那不是自己的狗。
大人的不理解、欺骗,加剧了李玩的愤怒和叛逆。
在寻找狗的过程中,爷爷不小心摔伤了腿,从没出过门的奶奶出门迷了路,再加上家里长久以来凝固不舒适的气氛,爸爸把这些都归咎于李玩的不懂事,一时怒火中烧,打了李玩一顿。
深夜,感到愧疚的爸爸对李玩说:
“爸爸打你,是因为爱你,长大了你就明白了。”
不诚实的父母,把自己的错误、不当的行为都解释为“爱”,弱小的孩子在“爱”的捆绑下,背负着原本不属于他的责任,失去了孩子的天真,被迫长大。
做诚实的父母,应该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思考情绪来源,努力做出积极的调整,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如果没有控制好情绪,对孩子发了脾气,要诚实地告诉孩子原因,跟孩子道歉。
比如:
“妈妈最近因为工作上的事,心情很差,所以没忍住朝你发脾气了,对不起。”
家长足够诚实,能够直面内心,承认是自己的问题,及时道歉,对孩子的伤害会减轻很多,也更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满足不了孩子时
告诉他真实原因
父母一定要对孩子诚实,满足不了孩子时,告诉他真实原因,而不是否定他的需求,很多人童年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当孩子跟父母说想要某样东西时,会受到指责:
“爸爸妈妈赚钱赚到这么辛苦,你怎么能要这么贵的东西?”
“我们家的经济条件就这样,你要懂事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儿童时期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或者家长满足孩子的方式出了问题,便会影响孩子成长后的思维模式和人格发展。
提出要求得不到满足,反而被批评不该要、不懂事,久而久之,孩子很容易产生心理匮乏感,伴随一生。
当他们长大后,面对一些好的事物,经常会觉得自己不配、不值得拥有;
不敢表现出自己真实的欲望和需求,委曲求全,活得很压抑。
家长能满足孩子的时候,就痛痛快快地满足,因条件有限,或是不想满足孩子,应该诚实地告诉孩子原因:
“我觉得太贵了,暂时负担不起。”
“家里已经有类似的了,不想再买了。”
孩子需求未被满足,也许会伤心,但会明白是客观条件限制,不会自我否定,心理得以健康发展。
不管能不能满足孩子,家长都应该给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
你的需求是合理的、好的,你值得一切美好、珍贵的事物;现在无法满足的需求,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
这样的教育,才能养出自我价值感高、积极乐观的孩子。
直面自己的人生课题
而不是转移到孩子身上
有些家长有了孩子后,就放弃了自我成长,把自己未完成的人生课题、未能实现的愿望,全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指望着孩子来完成。
他们把自己和孩子绑在了一起,仿佛把孩子培养得优秀成功,就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样的家长,往往内心缺少安全感,容易焦虑,控制欲过强,对孩子期望很大、要求严格。
中国电视剧《小欢喜》里,宋倩就是这样一位家长,离婚之后,她把全部的生活重心都放在了女儿英子身上。
为了帮助英子备战考试,她辞去了“金牌老师”的工作,一心围着女儿转,对英子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小事都严格管控。
她把英子房间的一面墙换成了玻璃,拉开帘子,随时可以看到女儿的学习情况;
剥夺英子学习以外一切兴趣爱好,没收乐高,禁止英子参加任何的课外活动…
当英子决定报名距离较远的大学,结果被宋倩私自修改了,得知真相的英子崩溃了,跑到海边想要跳海。
看着女儿痛苦的样子,宋倩哭着说:
“妈妈都是为了你好啊。”
英子歇斯底里地喊出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心声:
“我不是非要去那间大学,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一个身体只能容纳一个人格,当父母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孩子背负着两个人的人生课题,身心都会不堪重负,容易出问题。
当父母足够诚实,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人生课题,不把孩子当做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孩子才能身心健康,活出真正的自我。
这样有边界的亲子关系,会更加健康、亲密。
面对自己的人生课题,家长需要找到自己焦虑、不安的来源,是对自己不够自信,对现有生活不够满意?
通过自己的努力,想办法克服和解决问题,和孩子共同成长。
接纳自己真实的感受
不苛求完美
曾经有家长咨询:
“自己上班忙了一天,身心俱疲,可是孩子一天没见到妈妈,总是要妈妈陪着玩,有时候实在太累没陪孩子,心理非常愧疚,觉得自己不是个好妈妈。”
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
其实,当家长意识到自己状态不佳,没有心思照顾孩子的时候,大可以诚实地接纳自己的感受,允许自己有不想做、做不到的时刻。
在这些时候,可以让自己休息一下,或找家人帮忙,等到精力恢复之后,再来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
拒绝孩子的时候,温和地告诉他原因:
“妈妈今天太累了,我怕陪你玩的时候容易发脾气,等妈妈休息好了,再来找你,好吗?”
如果家长对拒绝孩子感到愧疚,选择压抑自己,强颜欢笑,这种时候的能量是很低的,甚至会表现出负能量,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容易生气,因自己的“牺牲感”导致控制欲增强,陪伴质量大打折扣。
而且,家长勉强自己,不是心甘情愿全情投入,孩子也很难和父母之间产生链接。
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说:
“儿童自有其精神胚胎,当我们表现中有微小瑕疵时,孩子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脆弱,相反,一定程度的挫折,是他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对于‘不完美’这件事,最好的适应起点,就是自己的父母。”
家长的“不完美”,给孩子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成长环境:
“外部世界不可能总是面面俱到,各种需求都能满足。”
孩子有机会学习处理自己的情绪、体验“挫折感”,也是一种成长的收获。
因此,家长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感受,接纳自己,通过放空、休息,以一种更好的状态面对孩子,对亲子双方都是更好的选择。
关注 MamaClub | ||||
Page | Group | Telegram | MumsGoo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