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父母越来越注重科学育儿,都愿意抽出时间来学习育儿知识和理论,“无条件的爱”,这个词,相信大部分父母都不陌生了吧。
现在随便翻开一本育儿书籍,基本都会提到这个词的。
有人说:“我不相信,有人可以无条件爱孩子。”
这的确很难,因为无条件的爱和接纳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意识冲动”。
哪个当妈的不是一天里有无数次想撂挑子喊一句“老娘我不干了!”然后甩手走人;
哪个当妈的不是上一秒对孩子在嘶吼,下一秒看到孩子甜甜的睡脸又爱得无法自拔。
若是要我们不论何时何境况都一直保持满盈盈的爱意,岂不是逼我们去演戏和过“假生活”?
“无条件的爱”其实更像是一种理想境界,我们可以努力接近这个目标,但如果将其作为当妈们日常一贯的标杆,或许会平添更多焦虑。
我们可以每天都应该挖掘自己对孩子的爱,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而不是说他们的某些表现。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如果非要对无条件的爱追根溯源的话,可以把它归于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 “无条件积极关注”。
也许是为了让人们更容易从概念上接受这个观点,也许是觉得充满情感的“爱”字比中性的“关注”更有煽情效果,我们亲子领域一些专家们为了简略将“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调整为了“无条件的爱”。
卡尔·罗杰斯的本意是指,父母尽量有意识的对儿童减少具有父母自身价值判断的输入与控制,让儿童自己的真实喜好和感受与他的个人经验保持一致,给予他最大的自由与接纳,从而促进其健康人格的树立、自我实现的达成。
有个闺蜜人长得很漂亮,但是平时完全不打扮,穿的永远是一件灰扑扑的衣服。
平时一起逛街看到漂亮的衣服,她也会两眼放光,很喜欢,但是她从来不去试穿,总是掂一掂又放下,明明她也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去承担。
后来了解到是因为她妈妈从小就觉得她太漂亮了,怕她不安全,就不断地告诉她“爱打扮的女孩子不正经,没有人看得起,朴素的女孩子大家才会喜欢!”
她也被妈妈的价值判断所控制,活成了一个“灰头土脸”的人!
其实卡尔·罗杰斯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就提醒我们:如果女孩子太漂亮,妈妈可以多保护她,教给她更多的安全知识来自我保护。
如果没有钱给她买新的衣服,可以坦诚的告诉她,妈妈没有钱,但我们可以尽量把旧衣服穿的整洁整齐,女孩子爱美很正常,大家也都喜欢好看的人,等妈妈有了经济能力,一定给你买漂亮衣服。
而且等你长大了,努力赚钱,就可以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
这样,孩子的真实喜好和感受与ta的个人经验保持一致,不割裂,才能形成健康的人格、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才能保持成长的光泽。
一个普通孩子被无条件爱的9个瞬间
每天都应该挖掘自己对孩子的爱,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而不是说他们的某些表现。
而且一定要将这种爱表达出来,在对孩子进行引导或者教育的时候要将事情与孩子本身区分开表达,会让孩子更清楚改正自己,也可以让孩子接受到父母的尊重和爱。
✖孩子说脏话,为了面子打骂孩子给外人看
✔孩子说脏话,你没有骂他,而是告诉孩子如果表达自己很生气可以直接说出来
✖老师又批评我家孩子了,我没有把孩子教好
✔老师又批评我家孩子了,我得去鼓励鼓励他
✖孩子屡教不改,他一定是故意的!我怎么会生出这样的孩子
✔孩子屡教不改,他一定遇到了困难,我该怎么才能帮助他呢
✖我的孩子很优秀,长大一定很有钱
✔我的孩子不一定很优秀,但会拥有很多爱
✖用心学习,争取当个学霸
✔用心生活,争取当个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孩子
✖不比别人差,成为做好的
✔不和别人比,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不怎么拒绝孩子,因为我太爱他了
✔我不害怕拒绝孩子,因为爱有界限
✖孩子不听话,就跟他好好讲道理
✔孩子不必太听话,听他说话很重要
✖为了孩子,我可以付出一切
✔为了孩子,我要成为更好的自己
无条件的爱,从爱自己开始!
如果你觉得上面那些很难做到,原因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没法无条件爱自己!
我们与外界的关系,本质上都是与自己关系的投射。
所以,无条件的爱,需要先从改善对待自己的态度、改善与自己的关系开始。
对自己不满的人,会假爱孩子之名,将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并以自我牺牲的姿态进入拯救者角色。
可是,这并不能真的拯救孩子,只是在实现自己的掌控感。
孩子需要成长,而成长是需要很大的内在力量的。
对孩子不断投射焦虑和不满,会剥夺孩子的内在力量、不断在孩子内心制造这样的声音:我是不好的,我太差劲了。
如果自我评判的声音过于坚定、长期形成、并成为固定模式,要自我改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或许可以从这样的小事做起:
1. 如果太累、操心的事太多,不如先放空自己,给自己放个假。
2. 运用口头禅来重塑你的思维方式:
我已经做得够好了。他之所以那么做,是因为他还是一个孩子
孩子们需要爱,尤其是在他们看上去最不值得获得爱的时候。
我的孩子都会好好的,他们需要我,尽管我不是一个完美的母亲。
3. 不做“算了小姐”,越努力,越成功;越自信,越爱自己。
以健康的方式做出改变、体验成就感,成为你自己最好的版本!
育儿,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看见自我的过程。
我们在爱中掺杂的条件,都是我们自身缺失的投射。当我们真正解开心结,和自己和解的那一刻,才是我们最接近爱的本质的时刻。
或许我们此刻还做不到“无条件的爱”,可至少,我们能不再用那些明显失了边界的“条件”来“绑架”孩子,让他们因为害怕和恐慌而“臣服”。
只有当孩子们从小有过被人“无条件爱着”的感受,他们的内心才会越来越勇敢和强大。
关注 MamaClub | ||||
Page | Group | Telegram | MumsGoo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