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它是一种放心、舒心、可依靠的感觉,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
教过孩子骑自行车的家长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吧?
孩子害怕摔跤,一直让爸爸妈妈扶着后座,才敢向前骑。
在孩子快学会的时候,有的家长会松开手,但还是一直护在身后,告诉孩子:
“我抓着呢,放心骑。”
孩子感觉到有家长的保护,于是放心大胆地骑,在不知不觉中就练会了自行车。
这种“放心”的感觉就是安全感;孩子勇往直前的勇气,正是源于”有人在身后托底“的安全感。
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屡见不鲜,进而导致一些行为问题。
不知情的家长,常常用一些不恰当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结果给孩子带来了更大的伤害。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通常有这些表现,需要引起家长的注意:
胆小怕生、黏人
曾经有位妈妈在网络平台分享,说她家女儿特别胆小怕生,除了家里几个人,平时见到亲戚朋友都不敢说话,看着都来气。
于是她常常在有客人到家时,逼着孩子打招呼,几次过后,孩子更不愿意叫人了。
和她沟通后才知道,原来她在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就出去打工,把孩交给老人带,老人对孩子又比较严格、苛刻,这才造成了孩子胆小、怯懦的性格。
原因正是缺乏安全感。
生活中还有一种常见现象是在商场里的游乐场里,有些小朋友可以非常投入地在其中玩乐嬉戏,丝毫不担心父母会离开。
但是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就不能放心自在地玩,总会时不时看向父母,确认父母在,才敢继续。
0-3岁,是孩子和父母(通常是妈妈)之间建立依恋的关键时期。
如果这个阶段,孩子能得到良好的照顾,感受到父母慈爱的态度、稳定、可靠的爱,孩子就会觉得舒适和满足,能够确信自己的存在感、价值感,并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和期待。
若在这时期,孩子和父母的依恋关系建立得好,会更容易摆脱依赖,转而依靠内心的安全感去成长、对外探索,更容易走向独立。
而如果孩子从小父母不在身边,合理的需求经常得不到满足,甚至常被责骂,他就会对自己的存在产生怀疑,自我价值感低和内心充满不安。
没有安全感的庇护,孩子容易陷入封闭的自我保护状态,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胆小、黏人、怕生、独立性差及缺乏自信。
为了避免这种结果,父母最好在孩子成长早期,多给孩子稳定的陪伴、积极回应孩子的话语、满足孩子的需求。
在需要和孩子分别时,不要骗孩子,或者趁他不注意偷偷溜掉,反而要好好告诉他为什么要离开,需要离开多久,并承诺什么时候一定会回来。
这样,孩子会有一种确定感,而感到安心。
不太会表达自己
再有位网友分享:
有一次,亲戚朋友到她家里做客,一位亲戚的女儿十分活泼可爱,到处收获一圈人的“芳心”,想喝水了、想上厕所了,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都会明确表达出来。
她年轻的朋友感慨地说:
“这孩子安全感建立得真好,我小时候根本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成长经历,饿了、渴了、疼了,生气了,想要什么、不喜欢什么,根本不敢表达出来,只会默默藏在心里。
他们不是生来如此,通常是因为小时候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或需要时,被父母无视、否定、打击。
长期下来,孩子就会害怕自己不被爱,害怕被拒绝,于是选择压抑和忍受,越来越沉默。
比如,当孩子哭了,家长会说:“再哭我就把你丢在这里!”“有什么好哭的,没用的东西!”
孩子想要一个玩具,家长:“我和你爸这么辛苦上班,还要这么贵的东西,真不懂事。”
孩子不喜欢妈妈买的某件衣服,妈妈:“好心给你买衣服,还挑三拣四,真是没良心!”
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另一个典型表现就是不太会表达自己,习惯压抑和隐忍。
想要保护孩子的安全感,家长应该做到,在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的时候,给他积极的回应,这样孩子才不会担心自己会被抛弃或会不被爱。
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不论是生气、难过还是沮丧,家长都应接纳和理解,而不是评判孩子的感受应不应该。
家长可以对孩子说:
“我明白,不让你玩手机,你很生气。”
“我理解,没达到你想要的成绩,肯定很失落。”
孩子得到尊重和理解,他们就会学会更好地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心理发展更健康。
孩子合理的要求,家长可以尽量满足他,不想满足或满足不了的,也不要指责孩子不该有这样的需求,而是如实地告诉他原因,比如:
“家里已经有了,这次不想买。”
“太贵了,不能买。”
这样,孩子不会认为是他自己有问题,不配有那些需求。
敏感、偏激,攻击性强
在每个年龄段的孩子中,我们都能发现到不同孩子之间,他的个性特质,与人相处的模式都有着显著差异。
有些孩子充满温暖和乐观的特质,他们通常对人友善、包容,人缘很好;而有些孩子,则较为孤僻、敏感,容易与人发生争执、冲突,朋友寥寥。
这些表现是跟孩子成长经历息息相关的。
一个人与他人相处的方式,主要是依据和父母的相处中自己是如何被对待的,从而学会如何对待别人。
心理学家发现,缺乏安全感的人经常会感到孤独、被遗忘、被抛弃,同时对他人会抱有不信任、嫉妒、敌视的态度。
往往这类孩子在和父母的相处中,经常感到被忽视、拒绝、怀疑、否定。
于是在和他人的相处中,也不能够确定自己是否是被接受、被喜欢的,自我价值感低,内心敏感。
通常表现为,对他人持有不信任、嫉妒、傲慢甚至敌视的态度,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多疑猜忌,把别人的好意误解成恶意,较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孩子和父母相处中的大部分时刻是被接纳、理解、被爱着,安全感充足,他们也会容易接纳、信任他人,能够与他人建立紧密的联结,人际关系更好。
这就告诫家长要和孩子建立友善、和谐,充满关爱的互动模式,让孩子感觉被尊重、被理解、被关注。
内心脆弱、遇事容易退缩
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曾说:
“孩子必须确认,自己可以随时回家,才可以安心地向前发展。”
安全感充足的孩子知道自己就算犯错了、失败了,父母永远会是自己坚实的后盾,他们会和自己站在一起给予鼓励和支持。
这种被爱的底气,会让孩子生出无限的自信、勇气和力量去尝试、探索、挑战,即便遇到挫折,也会怀揣希望,积极面对。
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没有被充分爱过、接纳过的体验。
因此容易患得患失,害怕自己犯错了、失败了会被父母嫌弃,担心自己不被爱了,于是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容易退缩、放弃,抗挫折能力差。
曾见到网友发帖子分享,当她告诉妈妈不想上班了,妈妈立刻说好,让她明天回来,可以在家照顾宠物,按月发“工资”。
帖子下面的一个评论让人印象很深:
“真好,你一定是在无条件的爱里长大的女孩。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说这个话都不是真的想辞职或者要让父母养,只是需要他们给出一个肯定的答复,让我们知道无论怎样都有家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但是很多父母只会说,你再忍忍吧,你为什么不干了,真没用,现在大家都这么累,怎么就不能坚持之类的话,这样会让子女们本来就很疲惫的心雪上加霜,很羡慕这个女孩。
父母给予孩子无条件的支持和爱,不会把孩子宠坏,他反而会内心充满安全感,从中汲取力量,不惧困难,积极进取。
在这一点上,家长应该注意当孩子平时犯错、表现不好、遇到挫折时要给予积极的引导,而不是指责、用难听的语言否定孩子。
多向孩子传达这样的信息:
“即便你犯错了、失败了,爸爸妈妈依然爱你,会陪你一起面对。”
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引导孩子面对错误,改正不良行为,学会正确解决问题,不断完善自己。
关注 MamaClub | ||||
Page | Group | Telegram | MumsGoo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