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妈妈咨询了这样一个问题:
“孩子上幼儿园已经快半年了,可是老师反映孩子平时在学校里特别胆小,问他话也不敢做声,没有玩得好的小朋友,性格有点孤僻,让我很重视。
孩子平时也特别黏我,每天早上我要上班她都拉着不让我走,经常哭。”
生活中胆小、黏人的孩子不在少数,有些家长觉得是孩子天性如此,长大就好了;
有些家长觉得是缺乏锻炼,要多把孩子“推出去”,让他独立面对环境和人。
这些因素值得考虑,但家长经常忽视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孩子3岁前没有建立起充分的安全感。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在人生的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
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发展的课题是要建立对世界最初的信任感。
婴儿初生,如果受到父母或其他看护人的良好照顾,尤其是母亲,如能够对婴儿采取慈爱的态度,并且这种慈爱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
婴儿就会觉得舒适与满足,会产生最初的安全感,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和期待。
如果在这段时间,父母忽略了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孩子安全感缺失,就会经常感到恐惧、焦虑、紧张,对外部世界和人充满着不信任。
于是,他们倾向于自我封闭,胆小,独立性差,长大了也要黏着爸爸妈妈寻找安全感。
安全感是每个人生命的底色,深深影响着每个人的生存状态。
0-3岁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想要孩子安全感建立好,父母主要做好这2个方面:
孩子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婴儿时期,孩子的需求只能通过哭泣来表达,饿了、渴了、热了、尿布湿了不舒服,都通过哭声来告诉父母。
如果父母能够及时发现并判断出孩子需要什么,尽快满足孩子,让他处在一种舒适、放松的状态,那么孩子就会产生一种确定感、安全感。
前两年,还有很多父母受到错误的引导,用“哭声免疫法”对待孩子,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违背了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完全破坏了婴儿人格和亲子链接的建立。
这些孩子,由于缺乏情感关照,轻则出现睡眠障碍,严重的甚至发展成为精神分裂和自闭症。
生理需求是最基础的,家长细心一点,基本上都能满足好孩子。
更重要的是心理需求,主要指孩子对父母注意、关爱、照顾等的情感需要和活动需要。
当孩子感到害怕、不舒服的时候,家长应当和孩子在一起,通过温和的语言、温柔的抚摸、拥抱,消除孩子的紧张不安和不适感。
记得有位家长曾说:
每当孩子感到害怕的时候,比如看到虫子、被声音吓了一跳、怕黑,她都会把孩子抱在怀里,轻轻地拍拍孩子的胸口说:
“宝宝不怕,不怕。”
随着孩子的成长,到2岁多的时候,有一天她在厨房煮饭,孩子在客厅玩的时候不小心被积木跘倒了,她正准备冲过去看看情况,结果看到孩子自己爬起来,拍着胸膛,像她平时做的那样,跟自己说:
“宝宝不怕,不哭。”
然后又继续玩了起来,看到这一幕的她很感慨。
“在那一刻,我看到了孩子的成长,教育总归是一分付出,一分收获的。”
一个孩子哭泣的时候,妈妈无数次地耐心安抚他,慢慢地孩子就会把妈妈的形象植入到自己心里,把“妈妈的安抚”内化成自己的能力。
于是在某一天,孩子便能够自己调节情绪,停止哭泣,即便独处,也能够感受到爱和安全感。
0-3岁需求被充分满足过的孩子,内心充满安全感,会更容易走向独立,不需要一直黏着大人来增加安全感。
而从小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的孩子,会一直处在匮乏、不安的心理之中,在之后的成长岁月里,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寻找,消耗生命的能量。
除了对孩子需求的满足,0-3岁阶段当孩子与父母互动时,父母的情绪和反应也影响着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心理学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静止脸实验”,为父母养育孩子带来了新的启发。
实验之初,妈妈与孩子正常互动,积极回应孩子的各种表现,孩子很开心。
静止脸实验开始,妈妈一直保持面无表情,孩子发现了,开始想办法引起妈妈注意。
孩子继续尝试让妈妈与自己互动,然而不管孩子怎么竭尽全力逗妈妈笑,妈妈仍然面无表情,最后孩子受不了了,开始崩溃大哭。
除了能直观看到的孩子情绪上的反应,实验结果还表明:
在母亲对孩子毫无反应的这段时间里,孩子不仅心跳加速,体内压力激素也随之增加。
孩子年龄越小的时候,越是依赖父母的回应,几个月大的孩子,都会敏感地捕捉到父母的表情、语言、动作传递出来的信息。
有句话叫作:
“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如果家长常常在孩子与自己互动时表现冷漠,忽视、拒绝、敷衍孩子,孩子会否定自己的存在感、价值感,害怕自己被抛弃,很难建立起安全感。
比如说:
孩子在和妈妈说话时,妈妈忙着工作,看都不看孩子一眼,让孩子一边玩去;
孩子哭了,家长对孩子骂说:“再哭我把你关门外去!”
还有的家长,抚养孩子情绪不稳定,心情好的时候对孩子笑脸相迎,心情不好就朝孩子甩脸色、发脾气。
这些行为,对孩子来说无异于一种“情感暴力”,伤害他们幼小的心灵。
孩子0-3岁阶段,对父母的依恋最强烈,家长对孩子要格外重视孩子的心理抚养,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回应。
在孩子跟你说话时,放下手头的事情,认真地看着他的眼睛听他说,并积极地和他讨论;
在孩子表现出情绪的时候,不要觉得烦,或者认为小孩的感受不算什么,给他一个拥抱,用善意真诚的眼神看着孩子,告诉他:
“爸爸/妈妈知道,你现在有点难过/生气,我会陪着你”
在不打扰孩子专注力的情况下,多和孩子玩耍和互动,比如:一起运动、堆积木、拼图、看书。
这些行为,都会有效增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链接。
父母对待孩子的耐心和温柔,会让孩子延伸到外部世界和他人,认为他们也是善意、友好的,于是可以大胆地与人交往,不会回避和退缩。
此外,孩子会感觉到“我是重要的、有价值的”,这是孩子自信的源泉。
如果自家孩子表现出胆小、黏人、怕生的特点,家长要做的不是逼着孩子大胆、独立,而是思考自己有没有在孩子0-3岁期间帮助孩子建立起充分的安全感。
倘若没有,还需尽早弥补,舍得花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给他温暖与呵护。
当孩子内心的安全感足够,自然而然会变得自信、大方、独立。
关注 MamaClub | ||||
Page | Group | Telegram | MumsGoo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