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0,80年代的小孩,应该都是玩泥巴,在河边嬉戏度过童年的吧。
当时代慢慢进步,科技越来越发达,玩泥巴的小孩只剩下乡村几户人家的孩子在玩罢了。
家庭越干净,孩子就真的越无趣吗?
如今的孩子穿戴整洁,但从小被灌输爱干净的孩子,绝大部分失去了儿童该有的活泼和童真。
总能遇到一些家长阻止孩子坐地上,不允许孩子光脚丫跑来跑去,不可以弯腰在地上捡东西,甚至禁止孩子去围观那些可以自由玩沙玩石头的孩子。
童年的乐趣,成了家长眼里的负担。
家长太在意衣服弄脏了不好洗,或是担心孩子身上脏了,回家会把家里的地板沙发弄脏。
所以对孩子就进行“画地为牢”教育方针,固定的一个区域,固定一个姿势,不能胡来,也不能乱跑。
每当看到被家长“绑架”在身边的孩子,对可以自由玩耍的孩子,流露出羡慕的眼神的时候,心里万分难过。
孩子天然的童趣,就这样被剥夺了。
要随时保持衣服的整洁,保持房间的整齐,对于天性活泼的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这样的养育,也很难养出有趣的孩子。
可是,有趣才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可以让孩子的智慧伸向未知的领域。
有人会反驳:这个时代,细菌越来越多,病毒越来越多,你让孩子坐地上玩,就等于把病毒细菌带回家,这是危害生命的行为。
记得一位妈妈的孩子一岁多一点,刚刚学会走路,摔跤时总在不远处等她自己慢慢爬起来。
那段时间在小区转悠,总会遇到一些家长说,地上好脏泥土弄得满手都是,你最好扶一下,别把细菌吃到嘴里了。
妈妈说:不用扶,她自己会起来,身上弄脏了,回家就可以洗澡,衣服弄脏了,可以再买。
在他们鄙视的眼光中,看到了不理解。
其实对于那位妈妈个人而言,亲子之间哪能事事较真。
只是放手让孩子探索世界,发现自己,孩子的某些行为,笑笑说说就过去了。
何必弄得那么在意,孩子有趣才是精神财富。
而且孩子在摸爬滚打的这些小事里,往往更能感受到爱与自由,随心的做自己想做的事。
孩子心里,妈妈的存在不是一定就要待在身边,一定要把他保护起来,而是妈妈和我在一起,看到我的有趣。
有趣是上帝赐给人类最大的幸福之一。
太在意孩子的生活卫生的家庭,往往会忽略孩子成长的内在需要,会无意识的对孩子进行思维绑架,行为指控。
因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之初都是同步的,人生最先感知到的、最直接的幸福,便是给他自由去发现成长的乐趣。
前段时间,带着孩子在楼下玩,孩子遇到了她的同学,就跟着去了她的同学家。
一路上就问一些关于怎么改正她儿子胆小、怕生,平时也不和她好好说话,动不动就闹情绪等问题。
在她描述的场景里里,看到的不是孩子,而是恶魔。
而走进她家,有一种不适应感。
看着她家错落有致、一尘不染的家装摆设,地板亮的发光,心中反倒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
整真个房间的装修和摆设,没有一点孩子气,换句话说:这个家,不是孩子的家,而是他们夫妻的家。
可以想象在一个不像有孩子的家里面,孩子有多少自由的空间?
没有自由的成长空间,孩子生活哪来情趣。
孩子妈热情的招待,并打开电视邀请孩子们看电视。
育儿的妈妈都知道,喜欢看电视的孩子兴趣是被灌输的,而不是被激发的。
他无法真正的热爱生活,和享受快乐。
玩具堆放在阳台的一个角落里,和房间的其他物品比起来,倒显得格格不入了。
随意的问了一句:你家孩子不玩玩具吗?
孩子妈认真的答道:他玩玩具又不知道收拾,弄得满地都是,我收拾起来累死人。
每个孩子都有权按照自己的内在法则,发展自己的性格。
但是真实的现实是,很多大人自以为是的剥夺了孩子的自由,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也让孩子失去成长自己的兴趣。
仔细想想,孩子成长最可怕的事情不是穷与富,不是灌输大道理,不是争执和理论,而是孩子失去童趣,变得乏味和死板。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而真正的教育,恰是让孩子发现生活的乐趣。
常常遇到这样的情景:
孩子刚会走路的时候,孩子摔跤自己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大人提了起来,一边拍打孩子身上的灰尘,一边指责孩子好动,弄得孩子哇哇大哭。
孩子学会走了,要弯腰在地上捡细小的石子或者瓜子壳,大人一把抓过孩子的手,义正言辞的数落,告诉孩子垃圾很脏,接着就是在手心“狠狠地”拍打几下。
孩子终于可以自己玩了,大人却要求孩子这不能碰,那不能动。
紧紧抓住孩子的手,把孩子护在自己的身边,怕放手,孩子为所欲为地把衣服弄得面目全非。
孩子玩的开心自然会开怀大笑,孩子觉得无聊自然会发脾气。
家长阻断孩子的有趣,将是一种损失。
太讲究整洁的家庭,刚开始总会在孩子卫生方面找到优越感,但很快他们就会发现孩子有问题,刚开始可能是孩子走路、说话比同龄的孩子要晚一点。
再到后面就会发现:孩子逐渐对新东西失去探索欲,怕生,依赖性很强,喜欢发呆,用哭泣的方式达到自己目的。
意大利心理学家蒙台梭利把观察到的“人类心灵的新发现”分为两类:
一类事实是: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能靠自己的心智吸收文化,且会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吸收文化。
二类事实是:孩子的个性发展应尽早开始。
放弃对孩子尽善尽美的要求,而是用心培养孩子的天性,发现孩子的有趣。
有人说:
“幽默是生活波涛中的救生圈,有趣的童年才是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
关注 MamaClub | ||||
Page | Group | Telegram | Goo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