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管孩子这事,还是越早越好,孩子长大就管不着了 -MamaClub

孩子该不该管?

相信很多父母的回答都是:

“肯定要管啊!”

但什么时候管,怎么管,父母却拎不清。

一些父母,孩子小时候无比宠爱,但到了初高中时,给孩子设定各种界限规则,一旦孩子出现行为问题,便开始处罚打骂,然后把一切归结为孩子“青春期的叛逆”。

其实这样的结论并不完全正确,孩子并不是一夜之间变坏,他们长大后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童年时期大人管教不力密切相关。

管孩子要趁早,这被很多父母忽略了。

 

《战争与和平》中有句话:没人和你说不的时候,你是长不大的。

在我们身边,大多数的父母对孩子说“不”说得太晚,于是那些教育孩子的最佳时间,明辨是非的最好机会,常常被父母轻描淡写的忽略了。

一位女士曾说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看完电影去卫生间,结果看到一个7、8岁的小男孩跑来跑去,她忍不住说了句:

“这么大的男孩子怎么还来女厕所!”

孩子妈妈在一旁不屑地说:

“他还只是个孩子,他能懂什么!”

女士很无语:

“这么大的孩子早就有性别意识,作为妈妈,不应该告诉孩子要学会尊重别人吗?这也是对孩子自己的尊重!”

说完,那位妈妈拉着孩子仓皇逃走。

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太常见了。

多少父母以孩子年龄小为由,包庇纵容孩子的各种行为,然后指望着孩子将来“树大自然直”。

“孩子什么都不懂,是你们想太多!”

“孩子还小,你挺大个的人,跟他计较什么?”

“等你有了孩子就知道了!”

“没事,孩子长大了就好了!”

长大,孩子就真的变好了吗?

一个孩子,小时候不讲卫生、吃饭没有规矩、对爷爷奶奶没大没小、公共场合无视他人的感受,长大了自动纠正这些坏习惯的概率能有多高?

东西坏了就得修,否则永远好不了。

孩子也一样,特别是孩子的习惯和教养问题,你不纠正,将来吃亏的都是孩子。

 

常常遇到一些无助的父母抱怨:孩子大了不好管。

有位父亲说:

“儿子被老人宠坏了,还在读高二,却经常逃学、玩游戏、乱花钱,怎么说他都不听,甚至冲着我们吼:你们别管我!”

出现这样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小时候,父母在管教上偷了懒,于是大了问题随之而来。

人们常说,父母的陪伴是有有效期的,管教也是。

孩子人生的头几年,可塑性是很强的,很多看起来很小的事情,如果不严格一点,长大后很难矫正,那时候再想管,已经为时已晚。

孩子闯了祸,你包庇纵容;

孩子犯了错,你不以为然;

孩子有了坏习惯,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对孩子来说,这不是爱,而是另外一种伤害。

要知道,父母的默许和不以为然,都可能成为变相的鼓励。

孩子6岁前,是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孩子性格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价值观,产生的影响是最深刻,也是最直接的。

女士记得小时候,父母在卫生问题上对她要求很多,起床要整理好被褥,自己的东西不能随处乱放,自己的房间每天都要扫,桌子也要擦干净…

那时她总是不乐意做这些,甚至经常赌气,但现在回头看看,真的无比感谢那些年父母帮她养成的好习惯。

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是坏孩子,他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童年是在什么样的家庭教育中度过。

管教孩子真的要趁早,否则,以后可能会有更多更大的麻烦等着你。

孩子坏了不去管,指望时间能让他变好,和东西坏了不去修,等着它自动恢复的几率是一样的。

就像是智齿,从最开始的不起眼到后面断断续续地隐隐作痛,你天真地以为忍过几天就好了,直到疼得龇牙咧嘴,才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

智齿最佳的解决方式,而不是忍受,是拔掉。

孩子小,不是各种坏毛病的挡箭牌,也不是父母放弃管教的理由,不然等到他长大,性格、习惯、三观等各方面定型之后,再想管却是来不及的状态。

 

【1. 任性妄为,要管】

任性的孩子什么样?

不讲道理,毫无约束,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想要什么必须得到,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情感和感受。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经历任性的阶段。

有的孩子聪明,他们会用任性撒泼的方式,去观察父母的反应。

所以面对孩子的任性妄为,父母的态度是关键。

曾经有位妈妈带孩子在烟台长岛旅游,孩子拿了一块石头非要带走,遭到工作人员提醒,这位妈妈不满发飙:

“门票140拿块石头,怎么了?”

“这么热的天,巡视别人去,两三岁的孩子你想怎么样!”

“孩子哭了,就拿一个怎么了?”

你看,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很多父母不仅选择满足,还站在孩子一边,助长孩子的任性。

实际上,这种态度才会真正地害了孩子。

要知道,越小的孩子,可塑性往往越强,一次又一次纵容孩子的错误言行,甚至要求周围的人都迁就孩子,传递给孩子的是错误的是非观,这种影响是很糟糕的。

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孩子可以任性地活着,从任性到克制,就是成长。

原则和底线问题,真不能由着孩子性子来。

【2. 坏的习惯,要管】

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

“我们一生,不过是无数习惯的总和。”

孩子6岁前,是性格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会滋生出很多坏习惯,比如爱玩手机、从来不做家务、不讲卫生,如果大人不管,孩子长大后,这些坏习惯极有可能也会跟着他。

小时候只是没有礼貌,长大却可能没有教养;

小时候只是玩手机打游戏成瘾,长大却可能没有有自制力;

小时候喜欢依赖父母,长大却变成难以独立…

看似不痛不痒的小毛病,慢慢地就演变成大问题。

有句话说:坏习惯浑然天成,好习惯难以养成;好习惯,难就难在日复一日的坚持。

比如:

“东西用完要物归原处。”

回家衣服要整齐挂好,吃完饭,碗盘要放在洗碗槽,书看完要放回书架…

这些零碎的小事,孩子可能不放在心上,但是以后进入集体生活,这个不起眼的小习惯,却在无形中帮助他整洁地、有秩序地生活。

很多孩子日子过得浑浑噩噩,脏衣服乱丢,从不收拾房间,连窗户上都积着一层灰,坚持东西放回原处能解决一半的卫生问题。

生活习惯,是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它往往就是在童年时期养成的。

【3. 自私冷漠,要管】

父母爱孩子,几乎是几乎是动物本能,但孩子会爱父母,爱身边人,却是需要大人慢慢教的。

你可以以身作则,也可以假装不经意引导,但总归要让孩子明白,所有人给他这一切,是爱,不是理所当然,在被爱的同时,也要学会正确表达你的爱意,温暖身边的人。

身边有一对退休老夫妻,吃穿用度都非常节俭,可带孩子的时候,就恨不得把全世界都捧到孩子面前。

几百块钱的巧克力,眼睛都不眨一下就给孩子买了,看着孩子吃得满脸都是,老两口非常满足。

有次吃饭,一盘菜孩子专挑肉,盘子里的肉不一会就被他全部夹光了,爸爸忍不住说他:

“你怎么不知道给爷爷奶奶留点呢?”

孩子头也不抬:

“他们又不吃。”

老人家马上接话:

“是是是,爷爷奶奶牙不好,吃不动。”

这样的事情发生几次后,孩子怎么可能学会主动体谅大人呢?

孩子小时候,我们就像这样,有意无意地拒绝他的爱,等到他长大了,却又反过来盼星星、盼月亮地希望孩子多关心自己。

一旦孩子表现出冷漠,就倍感寒心,可回过头想想,孩子不是天生就自私冷漠的,是我们没给过他爱别人的机会。

最好的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孩子成才,更要让孩子懂得去爱人。

方法很简单:

比如一家人吃饭,让孩子等等家中的长辈,等长辈夹第一筷子;

比如妈妈拎着很多东西时,让他上去搭把手;

比如爸爸加班工作回家,暗示他给爸爸倒杯水…

别嫌事情小,生活本来就是由琐事构成,这些细节体现出来的就是爱和体贴,否则孩子考再高的分,有再大的出息,回到家庭时也只剩下冷漠。

爱是人类的天赋,同时也是一项需要学习的能力,请务必让孩子在童年学会这样的能力。


关注 MamaClub
PageGroupTelegramGoody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