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经常被催促的孩子,未来将充满隐患 -MamaClub

日本教养杂志《AERA with Kids》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调查显示:

有高达80%的父母,每天多次对孩子催促“快一点”,频繁催促的频率集中在早上出门时、晚上孩子写作业时、收拾玩具时、洗澡时和睡觉时…

孩子的催促、磨蹭,几乎可以说是最让家长头痛、却又束手无策的问题,除了一遍遍催促,好像也找不到更好的办法。

然而,催促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你真的了解吗?

 

慢,是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

生活中,家长常常嫌孩子慢、磨蹭,忍不住就对孩子发脾气。

很多时候,这种怒火和不耐烦,来自于用成人的思维看待孩子的问题,甚至惯性地用成人的节奏去要求孩子。

但这不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

孩子在1-6岁这个阶段,处于探索认知的关键期,他们对各种事物都充满好奇,总想着看一看、摸一摸、放嘴里尝尝,用自己的方式摆弄一番。

这个看、触、尝的过程,就是孩子思考和认知事物的过程,也是锻炼孩子专注力、想象力、动手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时间。

而且,孩子小的时候,各项能力发展还不充分,很多在大人眼里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孩子做的时候却没那么容易,所以需要更长的时间。

比如:2岁的孩子吃饭慢吞吞,一口饭放嘴里嚼好久,可能是在仔细品味食物在嘴里的变化和味道,他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乐趣;

比如:3岁的孩子起床穿衣服拖拖拉拉,可能是他对穿衣服的方法、步骤还不够熟练,需要更多的练习才能提高速度···

在这些过程中,如果家长总是催促孩子,就打断了孩子认知和探索的进程,也容易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和兴趣。

诚然,如今社会节奏快,家长们也有很多事情需要忙碌和操心。

确实很难有那么多时间等着孩子,但还是希望家长能够多尊重和理解这些成长规律,多点耐心,允许孩子慢一点。

不催促孩子,他才会有更充分的发展空间,找到自己的内在成长节奏,为日后的自主学习、实践打下基础。

 

家长越催,孩子可能越慢

有一位家长分享了她催孩子的后悔经历:

她家儿子从小做事就慢吞吞,吃饭、做功课时,不是跑神就是玩玩这个、摸摸那个,不能专注在一件事上。

看着孩子这个样子,她又着急又生气,经常朝孩子发脾气、催孩子快点。

可是直到孩子上到初中,情况非但没有改善,反而愈演愈烈。

现在孩子整个人看起来就缺少活力,反应也很慢,跟他说句话,半天等不到应答,做功课、什么时候睡觉这样的小事,不催孩子就不动…

越催孩子越慢,越懒散,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因为当父母一直唠叨、催促,孩子渐渐会习惯这个模式,甚至开始依赖父母的这种“催促”指令——等催了再说。

与此同时变得不爱思考、责任感降低,自我管理能力低下。

还有的孩子,随着成长,自我意识增强,会在父母不耐烦的催促下产生叛逆心理:

你越催,我越不动,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坏习惯。

法国儿童精神专家——克里斯汀·弗拉薇尼说:

“依赖性人格的孩子,因为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觉自己是‘坏孩子’,失去自信;

而反叛性人格的孩子,却只会越来越无视父母,变得自私冷漠。”

因此,催促最终很可能会造成孩子急躁马虎、缺乏自信的性格缺陷,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家长可以怎么做?

家长需要明白:

人只有自己真正想改变时,外在给一个助推力,他才会发生改变。

否则,所有的外在刺激,都对他产生不了太大影响,有时反而会带来负面效果。

对于会影响到生活、学习习惯养成的“慢小孩”,如果不催促,应该采取怎样有效的方法呢?

1. 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到磨蹭背后的原因

像上文说的,孩子起床穿衣很慢,是还不够熟练,那就可以多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练习的机会,自然而然会得到提高。

家长不能嫌慢,就帮孩子穿。

如果孩子做功课慢,可以多和孩子沟通,了解情况,看看是不是知识掌握不牢影响做题速度,还是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导致孩子自信心不足,因害怕而拖延。

只有找到孩子磨蹭的根源,再“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总之,家长要和孩子建立起合作关系,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去催他、批评他。

2. 其次,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孩子2-3岁的时候,其实对于时间、快慢是没什么概念的,家长总是急着做完这件事,怕耽误后面的事,可是孩子是不理解的,为什么一定要快点。

当孩子5、6岁的时候,对于时间的长短也没什么明确的感觉,但从这时开始,可以训练孩子对时间的感知和掌控。

带孩子去商店挑选一个他喜欢的闹钟,教他认识时间。

生活中,多用具体的时间名词,比如:“再玩10分钟”、“还有两分钟就能到学校”、“5分钟洗漱好,时间到了喊你”等等,代替“一下”、“马上”、“不久”等笼统模糊的表达。

此外,还可以和孩子玩一些计时的游戏,例如,1分钟内,看谁拿到的积木多;或者给孩子布置规定时间的任务,比如,5分钟内拼好一个拼图;半个小时内完成功课等等。

这样一来,让孩子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经验,对于早晚、5分钟、半小时、一小时等时间段有清晰的认识,有利于他更清楚地感知时间。

慢慢地放手,多给孩子自己掌控时间的机会,有了自主感,他会更主动自觉。

3. 培养规律生活、学习的好习惯

3岁以下的孩子,主要在规律的生活中感受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好的时间管理就是在固定的时间吃饭、睡觉、游戏。

随着孩子的成长,也可以制定适宜的作息时间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大概用多久。

规律性的生活,会让孩子觉得每一天都可以预期的,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和时间意识,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具体的事情上,用规矩代替唠叨和催促,比如孩子吃饭的时候边吃边玩,可以和孩子、家人约定好,吃饭的时候必须都坐在桌子上,吃完了才能去做别的事情。

家长还可以运用“自然后果法”,让孩子体验磨蹭的后果,比如起床时赖床会导致迟到,做工磨蹭会耽误晚饭和睡觉时间等。

让孩子在实践和经验中,逐渐调整自己的节奏,养成好习惯。

4.  家长做好榜样,给孩子带来积极影响

有一句话说,当你改变不了一个人的时候,可以影响他,父母的示范和榜样作用,比批评、说教带来的效果更好。

在孩子磨蹭这件事上,家长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用自身的行动来促进孩子做出主动改变。

比如,孩子睡觉前总是磨磨蹭蹭,家长可以提醒一下孩子,然后自己洗漱好上床睡觉,孩子看在眼里,就会被带动。

孩子平时行动慢,家长可以做好自己,有效率、有条理,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模仿并养成这样的行为方式。

总之,对于孩子的磨蹭、慢节奏,想改变是有迹可循的,需要家长对孩子有足够的观察和了解,并愿意学习、调整自己的引导方式。

催促孩子,反而是最无效、不可取的一种。


关注 MamaClub
PageGroupTelegramGoody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