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看过《82年的金智英》这部韩国电影后说:
“我为自己的母亲、女性长辈、朋友流泪,同时也为自己而流。”
这部电影在上映后,口碑在韩国呈现两极分化的状态,女性评分极高,男性评分极低。
建议每个女性都去看看,因为它戳中了每个女性的痛点,更像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自传,你一定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想起自己的经历。
35岁的韩国女性金智英,有着很平凡的人生经历:读书、工作、恋爱结婚,被催生,产后辞职回家育儿…这是大多数女性的宿命。
但生完孩子后,她精神健康出了问题。
她会变成大学学姐,对丈夫说:
她会变成自己的母亲对婆婆说:
金智英家境尚可、女儿可爱、老公体贴,有什么理由会疯?
她的人生没有跌宕起伏,不过身边的一些人和事在她成长的过程中,犹如稻草般不断压下来,终于压垮了她。
从小到大,金智英都有性别困惑。
她和姐姐都想不通,为什么奶奶是女人,却永远觉得女人一定要生儿子。
奶奶总说:幸亏我有儿子,才能像现在这样,吃儿子煮的饭,睡儿子烧的炕。
实际上,煮饭、烧炕、铺棉被的事都是智英的妈妈在做。
爸爸对儿子疼爱有加,却对两个女儿不那么热情,有好东西只会想着儿子。
金智英被色狼尾随,父亲甚至还会反过来斥责她。
她从小就被这样教育——女孩子要自己懂得避开,否则问题出在不懂得避开的人身上。
比起提出疑问、解决问题、捍卫自己的权利,学会隐忍和接受才是金智英们必须具备的美德。
智英的妈妈吴美淑,辍学打工供兄弟们读大学,托她的福,三个兄弟出人头地了,家人却认为还是儿子能光宗耀祖,无人记得她的牺牲。
生下智英后,面对重男轻女的婆婆,她只能抱着襁褓里的女儿哭,此后成为家庭主妇,默默为家庭奉献一生。
工作后的金智英踏实又能干,但任凭她如何努力也进不到重点企划组,只因为她是女性,仅此而已。
企业的重点在于使利益最大化,并不会考虑到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如此不公平真的正确吗?最终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金智英缓慢垂了下去,她感觉自己四周都是墙壁,任凭自己如何努力,也找不到出口。
虽然职场有潜规则,公司处处存在不合理,但上班的日子也是金智英人生中的美好时光,她结交了朋友、收获了成就感,也感到被世界认同,她与世界保持着连结。
桑德伯格曾经说,职场像是马拉松,女人和男人对应着道路上的男女选手,所不同的是大家对于男选手都是加油欢呼,而忽略对女选手的鼓励。
甚至会在起跑不久后,就开始出现拖后腿的声音。
“早点结婚生小孩,小孩长大再上班就行。”
“妈妈就是要照顾小孩啊!怎么能让男人照顾?”
即便金智英知道自己站在深渊入口,明白将会失去什么,她最终还是生下了女儿。
在首尔,雇佣保姆的花费相当于工薪族一个月的收入。
韩国工薪阶层的婚姻里有一个默认的“逻辑”,如果收入不够请保姆,老人们又无法帮忙育儿,只能牺牲夫妻其中一方的事业,让其回家专心育儿,这个人选往往会是妻子。
看似顺理成章的这个逻辑,正是大部分女性成为金智英的重要原因。
孩子出生后,金智英辞职成为了全职妈妈,每天做着繁重的家务,身心俱疲。
她想上班赚钱,发现只有家门口的面包店能接纳她,女店员看出了她的犹豫,在她走之前说了句让她哽咽到哭的话:
“我也是大学毕业的。”
大学毕业的金智英,多年努力工作的职场经验,此刻变得苍白无力。
那个想过不一样生活的金智英,如今像是被栓了根看不见的链子一般,陷于孩子屎尿屁的日常,最后也没能摆脱自己妈妈的命运。
数据显示,约有45%的韩国女性在生育后会经历“强力断工”,孩子长大后也会因为停职期太长而无法继续原来的工作,只能做一些非正式的工作。
郑大贤算是不错的丈夫,他体贴、温柔,会关心妻子也会帮忙育儿,但这个角色太无力、也太无能了,金智英的痛,他无法完全理解。
金智英想去上班,郑大贤觉得妻子病了,需要在家休息,最好别工作。
金智英听完很窝火,立马生气地反驳。
郑大贤只会暗示妻子去看心理医生,面对金智英遭受的困境,他没有任何实际的行动和有效的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妻子越来越严重。
当知道智英要工作,郑大贤要休育儿假回家带孩子时,婆婆生气地对智英一顿训斥。
面对自己母亲对妻子这般的态度,他也表现得无能为力。
郑大贤不懂,金智英想要的不是钱,而是摆脱这种繁琐磨人的生活,她想要自己被社会认可,想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想让自己变得有价值,而不是做一只别人口中的“妈虫”。
这些默认的规则和顺序,这些隐秘的压迫、歧视,让有梦想的金智英,让努力工作的金智英,让新手妈妈金智英再也承受不住,她终于彻底失声了。
那些没有为自己说出口的话,在她的精神滑向分裂后,靠着变成另一个人说了出来。
她变成的人,有的已经去世,有的还活着,共同点是——她们都是她周围的女人们。
电影的结局是温暖的美好结局,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但原著的结局十分讽刺,做心理咨询的男医生被金智英的经历震撼了,想到了自己的妻子,他感到愧疚。
可下一秒,在知道怀孕的同事辞职的消息后,却又马上暗暗下定决心——下一个人一定要找未婚单身的才行呢!
原著的结尾让我们知道金智英的问题没有被解决,这也是作者赵南柱的无奈。
但我想,我们都是金智英,在看过这本书、这部电影之后,或许可以有力量共同改变金智英们的结局,这也是这部作品的用意所在:
让金智英们压抑许久的声音呐喊出来,推动当前现状发生改变,哪怕一点也好。
赖特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中开篇就讲:“人们的私人困扰并不只是个人命运的问题,而是和全社会的结构性问题密不可分。”
由于体力处于弱势、能创造生命等原因,女性始终比男性更容易被迫做出“回归家庭”的选择,然而这种生活方式又持续的影响着她们,直至精神上被矮化、能力上被阉割。
你一定听过许多女性说过丧气话:
“我赚得确实没他多,相比之下应该是我辞职。”
“都是这样过来的,可能读大学就是为了在家也能教好孩子。”
她们认为是自己不够强大、优秀,不然怎么就只有自己过得如此狼狈、苦闷?但这真的不是你的错。
桑德伯格在“职场马拉松”言论之后,还有这么一句话:“如果一个马拉松女选手可以忽略人群的叫喊声,通过最艰难的比赛中段,那么她通常还会继续奔跑”。
许多女性无论从情商还是能力上来讲,都完全不输她们的丈夫,回归家庭后虽然暂停了原本蒸蒸日上的事业,但在挣扎失落之后,野心和能力让她们顺势将1~4年的育儿时光转变成了自己的职场。
她们不放弃自我提升,反而将这段难熬的岁月变成了人生的蛰伏期。
有的开儿童摄影工作室,有的开起了公众页,有的认真经营网店,有的成了宝宝辅食分享博主,最后原本承担“养家”责任的伴侣反而甘于退居二线,让这些女人们踩足油门向前进。
容易吗?不容易。
困境一直存在,一两次呐喊发声可能得到一点回响,一两个感同身受的案例可能让人流泪痛哭,抱怨男权主义的种种不公可能会激起一点水花,但大环境是不会自己发生转变的。
不是说做家庭主妇不好,只是现如今看来,它的收获、认同依然很难与其付出成正比。
想告诉女性朋友,不要轻易为了婚姻和家庭丢掉事业,它是你人生的底气和保障;永远不要放低自己,过好你的人生,才能有余力给孩子幸福。
最重要的是,不要事事隐忍,你可以说“不”。
如果你正深陷这种困境,要相信困难和疲累是暂时的,不要长久地自我质疑、沮丧,它会消耗、侵蚀你。
不要放弃提升自己的机会,你真的有能力为迎接全新的自己做准备。
希望每个女孩都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正如作者赵南柱在书里写下的寄语那样:
加油吧!智英啊!加油吧!各位女性!
关注 MamaClub | ||||
Page | Group | Telegram | Goo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