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收到一个高中生的吐槽:
假期期间,他在房间学习,妈妈时不时就要打开房门看看,生怕他偷偷在房间玩手机。
他感到心烦意乱,又不想和妈妈为此事争吵。
“我都上高中了,他们为什么还是这么不信任我?
真的很愤怒、失望,每次妈妈进来检查后,我突然就不想认真学习了。”
事实上,这种情况很多家庭都有:
家长一方面希望孩子自律、优秀,却又常常不信任孩子,于是通过监督、唠叨、控制等方式来管孩子。
去年新闻报道过一位爸爸为了防止孩子在房间玩游戏、不好好学习,在孩子房间装摄像头,逼得孩子报警,称爸爸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权。
这些家长自以为“聪明”的教育,实则违背了孩子成长的需要——被尊重、被认可、被信任,因此通常收效甚微,反而容易引发孩子的叛逆心理,越来越不自觉。
太多的理论和实际案例告诉我们:优秀的孩子,都是被“信任”出来的。
被信任的孩子
会自己对自己提要求
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
美国纽约第53任州长罗杰·罗尔斯,是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
他出生在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在这儿出生的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逃学、打架、偷窃甚至吸毒等坏事,很少有人长大后能获得较体面的职业。
罗尔斯也不例外,他读小学的时候,在学校里调皮捣蛋,经常闯祸。
直到有一天,校长皮尔·保罗拉过他的手认真端详了一会说:
“看你修长的手指就知道,你将来会是纽约州的州长。”
从那天起,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引导着罗尔斯,并让他发生了彻头彻尾的转变。
在以后的40多年时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
51岁那年,他真的成了纽约州的州长。
校长善意的“谎言”,表达了对罗尔斯的信任和积极的期待,给他增添了信心和勇气,于是,他开始自己对自己提要求,逐渐变得自觉、自律。
这就是信任的神奇力量——它会让人产生满足感、幸福感,感到被认可,对自己有信心,于是做起事来充满动力和勇气。
被信任的孩子,也会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自觉地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辜负这份信任。
而不被信任的孩子,容易产生厌烦、愤怒、失望的情绪,甚至变得叛逆、“破罐子破摔”。
经常在网上看到有人谈论这样一个现象:
“本来准备去洗碗的时候,如果这时家长刚好开口喊我去,突然就不想去了,难道我自己不知道去吗?”
“每次爸妈喊我做事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就会有一种逆反的心理,故意拖延、或者干脆不做,其实那些事情他们不说我也会做的。”
是否被信任,孩子的心理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父母是孩子最喜欢、最亲近的人,父母的信任,对孩子来说尤其重要。
观察那些优秀的孩子,通常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父母的信任,渐渐在心里埋下自尊的种子,从而懂得自己对自己提要求,自我激励。
父母信任孩子,亲子关系更好
以信任为前提的人际关系,会随着交往的深入变得越来越亲密、长久;总是互相怀疑,猜忌对方的话语和行为,这段关系最终一定会破碎。
在亲子关系中,也是同样的道理。
心理学家乔伊斯·布拉泽斯曾说:
“爱的最好证明就是信任,彼此信任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父母的信任,是孩子的底气。当孩子从父母那里感受到信任和理解,他更愿意敞开心扉,和父母交流,亲子关系越来越好。
在顺畅的沟通中,父母更了解孩子,孩子尊重、信任父母,能听进去父母的建议和指导,教育就会顺利、高效很多。
郑渊洁在《智齿》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女孩梁新被同学栽赃陷害,冤枉她偷了钱包。
当老师把她叫去办公室时,她第一时间说:
“我要给我父母打电话。”
听到这话,老师一愣,学生不都是最怕老师找家长告状的吗?
后来才知道,正是因为梁新对父母的信任,在受到冤枉后才会第一时间求助父母。
因为她知道:即使全世界都不相信我,我的父母也会相信我。
现实生活中,父母不信任孩子,导致亲子之间出现隔阂,缺乏沟通的现象十分普遍。
更危险的情况是,孩子宁愿自己受苦、煎熬,也不向父母求助。
不被父母信任是什么样的体验?有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小时候爸妈总冤枉我,有一次买了新电子表,美滋滋去了学校。
结果那天穿了一件很紧的套头外套,热了脱衣服的时候不小心剐蹭到手表旁边的按键,时间就乱了。
回到家爸爸一口咬定是我上课不认真听讲,偷偷玩手表才导致时间乱掉。
我解释说不是,他和妈妈都不信,还说我说谎,打了我,让我为自己说谎这件事写了检讨书贴在客厅,还跟来家里的客人讲这件事。
诸如此类的事有很多,小时候我最讨厌他们不相信我,可长大以后我也不相信别人,再怎么努力,依然打心底里不相信,只相信自己的判断。”
被无条件“信任”过的孩子,会相信自己,并进一步扩展到相信他人、相信世界。
反之,从小不被父母信任的孩子,很难对自己有信心,缺少安全感和生命力,也不容易信任别人。
信任二字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爱之深,责之切”,家长们总忍不住担心孩子不会做,做不好,舍不得孩子吃苦受委屈;担心自己一旦放松管教,孩子就会往不好的方向发展。
尤其是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对孩子的信任就容易动摇,从一时的错误,预感到糟糕的未来。
然而一个孩子的自律、优秀,往往不是靠外力管来的,而是激发出了内在的成长动力,唤醒了内在的价值感,从而自觉主动地去努力、进步。
心理学家弗洛姆曾经说过:
“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家长经常催促、监督,批评孩子,为他安排好一切,背后隐藏的正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反而会抑制孩子的内在动力,让他变得磨蹭、拖延,消极懈怠。
而家长发自内心地相信孩子,认同孩子,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孩子感受到这种正向反馈,就真的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具体来说,有这几点需要注意:
【1. 懂得放手,给孩子自由的成长空间】
家长爱孩子,常常会过度保护、限制孩子,什么事都帮他做好,不让他跑太快、跳太高。
孩子是安全、轻松了,但能力却得不到锻炼,不利于独立自主。
如果家长信任孩子的能力,给他机会独立做事、做选择,安全范围内允许他多探索、尝试,那么孩子的各项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有利于成长发展。
【2. 信任孩子的潜能,多鼓励肯定,少批评否定】
每当孩子犯错、表现不好的时候,家长就会格外忧虑,忍不住朝孩子发脾气、批评指责,希望孩子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及时改变。
然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犯错和表现不佳,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家长如果能用成长型思维看待这些问题,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那么孩子就能顺利跨越这些问题,收获经验,得到成长。
反之,如果家长如临大敌,不断强调孩子的错误和不足,甚至给孩子贴负面标签,否定孩子整个人,那才会放大问题,抑制孩子潜能的发挥。
因此,家长要相信孩子是不断成长的,有一颗向善向好的心和自我负责的能力。
遇到问题,和孩子共同想办法解决,而不是站在对立面指责他。
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不应该怀疑孩子是玩手机、谈恋爱、不好好学习,而是和孩子一起交流,分析,相信他会努力进步。
这样,孩子会更有信心,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多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给他鼓励和肯定,用信任为孩子赋能,孩子会更有力量做出改变。
【3. 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少猜疑评判】
很多时候,家长总是喜欢擅自评判、猜忌孩子,比如:孩子说自己被老师批评了,家长不分三七二十一就开始质问孩子:“是不是你又闯祸了?”
家长的无端质疑、随意下结论,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心,也会让孩子不再信任父母,拒绝沟通。
不管发生什么事,首先都要学会倾听,用平等的姿态,像朋友那样听听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表达理解。
带着爱和信任教育孩子,他才会回馈给你更多惊喜。
✅ 加入【Group – Telegram】
https://bit.ly/MamaClub-Telegram
✅ 加入【Page – Goody】
https://bit.ly/MamaClub-Goody
✅ 加入【Group – 心声群】
https://bit.ly/MamaClub-Group
✅ 订阅【Youtube – MamaClub TV】
https://bit.ly/MamaClubTV-Youtube
✅ 关注【Instagram – MamaClub】
https://bit.ly/MamaClub-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