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你说话的语气,决定了孩子的智商和情商 -MamaClub

有位老师和一位学生聊天时,他谈到自己的家庭:

“我真的很羡慕那些一家人和和气气、说话轻声细语的家庭,在我家里,父母说话动不动就大声骂,经常指责、埋怨,在家里总是提心吊胆,一刻都放松不下来。”

许多家庭缺的不是爱,而是说话的技巧,尤其是说话语气不对,传递给家人的是冷漠、责怪、不耐烦。

久而久之,伤害彼此之间的感情,也破坏了家庭的温暖。

常有家长反映和孩子沟通上的问题,很大程度就出在不恰当的语气上。

同样的话,心平气和地说和疾言厉色地说,传递出来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孩子听完后的情绪也不一样,进而会有不一样的行为表现。

父母平时用温和、有耐心的语气和孩子说话,孩子也会习得这样的表达方式,遇到问题能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情绪管理能力强,不随意发脾气。

这样的孩子,情商更高,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更受欢迎。

在和孩子沟通时,家长要注意避免以下4种语气:

 

吼叫,发泄情绪

父母和孩子说话,最常见的一种语气就是大吼大叫,他们通常情绪激动,眉头紧锁,眼神凶狠:

“我说几遍了,快点啊!”

“把电视给我关了!”

“再这么晚回来就别回来了!”

当父母对孩子大声吼叫时,情绪往往占了上风,掩盖了说话的内容。

孩子的注意力都被父母的情绪吸引,内心充满了害怕、不安,感受到的是责怪、不耐烦。

有些家长会说不大声吼孩子,好好说他根本不听。

的确~很多时候,吼叫确实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孩子被父母的情绪吓到,乖乖听话。

但长期看来,对孩子有害无益,美国顶尖的哈佛医学院附属精神病专科医院精神病学副教授——Martin A. Teicher 认为,父母对孩子长期吼叫的确会改变孩子的大脑,影响他们的智力。

Teicher的团队分析了曾经遭受过父母言语暴力(吼叫、谩骂等)的成年人的大脑,发现他们的韦尼克区(主要负责理解口语)和前额叶之间的连接减少,而这两个区域之间的连接越少,一个人的言语理解能力越差。

Teicher 说:

“我认为这些人没有发挥出他们的语言潜能。”

而且,当孩子习惯了家长吼叫的语气,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同样的说话方式,不能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容易情绪化,动不动就发脾气。

 

责怪、反问的语气

生活中,有些家长跟孩子说话,总是喜欢用反问或责怪的语气:

“你就不能把你房间收拾一下吗?都乱成这样了。”

“你做事能不能仔细点?整天心思不知道去哪里了。”

“垃圾桶满了没看见吗?”

“你为什么总是这样?”

换位思考一下,就能体会到孩子感受到的是埋怨、责备、讽刺,很容易感到委屈,产生叛逆的心理,不愿意不配合家长。

没有人会喜欢总是被否定的感觉,同样的话,家长改成陈述、表达期待的语气,效果会大不一样:

“我看你房间有点乱了,可以找时间收拾一下。”

“以后做事如果能仔细一点,就更棒了!”

“垃圾桶满了,该倒了。”

少一些情绪化的表达,冷静、理智地和孩子讲话,亲子沟通会更顺畅,也是给孩子树立起用语言正确表达的好榜样。

 

命令的语气

还有的家长,总觉得作为父母就可以随意对待孩子,和孩子说话常常颐指气使,用命令的语气:

“去把那里扫一下。”

“把碗洗了,听到没有?”

“快点写!”

这种心态是不正确的。

孩子年龄小也是独立平等的个体,有渴望被尊重的需求,家长只有遵循这一原则,沟通才会更加顺畅、有效。

强硬,命令的语气容易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不被尊重,出于维护自尊心的需求,孩子往往会选择拖延、拒绝、反抗等方式和表达对家长的不满。

美国成功学家卡耐基说过:

用“建议”,而不下“命令”,不但能维持对方的自尊,而且能使他乐于改正错误,并与你合作。

家长要少用命令的语气,多用商量的语气,比如:

“交给你一个任务,把地扫一下,可以吗?”

“今天晚上你来洗碗,好吗?”

语气上缓和一点,有选择的余地,孩子觉得自己被尊重,更愿意听话。

 

猜忌、怀疑的语气

有些家长遇到事情,还没搞清楚真实情况,就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妄加结论,评判孩子:

“是不是你把我手机弄坏了?”

“你在学校,没玩手机吧?”

“老师怎么不说别人,就说你?肯定是你不听话。”

来自父母的猜忌、怀疑,会伤了孩子的心,且破坏亲子关系,导致孩子和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

这样一来,父母的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时间久了,也容易让孩子产生叛逆心理:

“你不是一直怀疑我吗,我干脆就变成你怀疑的样子”

从而出现更多的行为问题。

不管什么时候,用信任的语气和孩子说话,都更利于沟通和问题的解决。

父母的信任会赋予孩子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孩子自发地想要变得更好。

因此,遇到事情,家长不要还没搞清楚情况就主观臆断,先问问孩子发生了什么,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再去解决问题。

“老师为什么说你呀?发生了什么?”

“你是个诚实的孩子,肯定不会说谎的。”

父母越是信任孩子,孩子越是会在心里不愿辜负父母的信任,自我激励,成为更好的自己。

 

有家长会说:

“我也想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说话,但是到了实际情况中,经常会感觉心烦、生气,语气中忍不住就会带刺。”

这不难理解,要想把具体事件和自己的内心活动表达出来,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加工,不但耗费精力,也十分考验一个人的情绪管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而发泄情绪就不一样了,嘴巴一张,什么话都带着情绪的话就出来了。

只是后者通常是无用的,也不利于亲子关系和解决实际问题,家长不能光考虑自己说爽了,还要考虑孩子的感受和接受程度。

因此,家长需要做的功课是学会表达情绪,而不是情绪化表达。

换一种说话语气,能更好地达到沟通的目的。

比如,当你感觉生气、心烦,想要发脾气的时候,可以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

“妈妈看到你的房间很乱,感觉很难受,你能收拾一下吗?”

“你回来太晚了,爸爸妈妈都很担心,着急。”

谈论情绪,不仅帮助孩子认识情绪,也会增进亲子关系。

更重要的是,了解父母的感受,会促进孩子的思考,想想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应该怎么做。

当孩子从内心有所反思,自发地做出改变,这种改变才是持久的,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家长和孩子沟通时,可以按照这三个步骤来:

第一,觉察自己的情绪,思考自己怎么了、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希望孩子怎么做。

第二,暂时搁置自己的情绪,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他现在的感受,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需求。

第三,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说给他听。


✅ 加入【Group – Telegram】
https://bit.ly/MamaClub-Telegram

✅ 加入【Group – 好康群】
https://bit.ly/MamaClub-Promotion

✅ 加入【Group – 心声群】
https://bit.ly/MamaClub-Group

✅ 订阅【Youtube – MamaClub TV】
https://bit.ly/MamaClubTV-Youtube

✅ 关注【Instagram – MamaClub】
https://bit.ly/MamaClub-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