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妈妈的故事:
我的婚后第一年,充满了惊吓。
这种惊吓来源于我没有想到我的老公体内有一座活火山,不定期爆发,喷出大量烧伤性岩浆。
那时,我常常给老公贴的标签是“幼稚”,每次冲突后不时萦绕在心头的乌云叫“离婚”。
有一天,老公突然和我讲起了他中学的一件事:
四个青春期男生住一起的宿舍,可以发生太多故事了,老公很“不幸”地被一个舍友讨厌、嘲讽,直至有一天,直接打了他。
老师通知老公的父母赶到学校后,发生了比老公比起打更让他伤心的一幕。
老公的爸妈二话不说、不问缘由地先让老公给打他的人道歉,并叮嘱他要大气,不要把事情搞大。
我至今还记得老公跟我说起这件事情时他的状态:失望、伤心、委屈、愤怒。
这件事情至此变成了老公的一个心结。
那个希望被父母保护,讨回公道的小男孩缩着身体,颤抖着躲进了这个大男孩内心里最黑暗的角落。
后来,老公陆陆续续给我讲了一些他成长过程中的“小事”。
事件本身都长得不一样,但他从父母那得到的回应却是相似的:
你那点小事算什么,我当年怎样怎样…;
这有什么好难过的?
痛苦是没有办法比较的,在别人眼里的小事对他人而言有可能就是灭顶之灾。
只有当事人才有权利定义他遭遇了什么。
生命的感受被确认,生命的存在就被确认,对每个人都是,对未成年的孩子犹是。
父母对孩子感受的确认向他传递着重要的信息:我在这里,我陪伴着你,你是好的,你是有人爱的。
如果把孩子比作一株植物,父母对孩子的这份看见就是植物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阳光、雨露和土壤。
有了它,植物才能结出爱、安全感、自我价值感的果实,根才能扎得更深、枝干才能长得更高。
婚后第二年,我怀孕了,出于对生命的敬畏我开始更系统地学习心理学。
我的老公也受到了影响,接纳、倾听、看见、不评判这些字眼开始在他的字典里出现。
一年半前,我们的宝宝降生了。迎来新生命喜悦的同时,是二代人围绕着孩子养育产生的分歧。
宝宝哭了,我会第一时间冲过去,抱着他:“难受啦?不舒服啦?妈妈在哦。”
奶奶则是特别自然地脱口而出:“不哭啊不哭,不哭啊不哭。”
没养孩子前,我还真没思考过这句话——这句我们从小就被长辈们说过无数次的话。
为什么不哭?为什么这么害怕情绪,尤其是这些所谓的负面情绪?
情绪像流水,会来也会走,哭就痛快,不哭反而才积压问题呢!
刚开始时,我真的特别想影响家里长辈,想给孩子一个接纳的成长环境。后来,我明白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对于长辈,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几乎就没有得到过这样的接纳和看见,我现在要求他们去给出他们没有得到过的东西,实属苛刻。
让人欣慰的是,宝宝真是特别纯净而敏感,他知道他需要什么,谁能给他。
儿子一岁前还没表现出特别强的目的性,随着他动作越来越丰富,状态好时不太挑人,有情绪时就要黏着我了。
尤其是哭闹时,如果是奶奶先过去抱了,念着“不哭不哭”,我若稍后出现,他会立马指着我,往我怀里扑。
当我把他抱过来,他用胖乎乎的小手环着我的脖子,整个人瞬间放松,像一只柔软的小熊趴在我肩上。
我呢,也被儿子的这份信任滋养着,紧紧地,稳稳地抱着他,抚摸他,有时说话,有时不说。
我知道,孩子接收到了:妈妈在这,他是安全的,他的感受是被接纳和看见的,他是有人爱的。
这种温暖、踏实的感觉是我当妈妈后最喜欢的感觉之一。
无需言语,爱自在流动,在我们两个人之间。
前两天,家里发生了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
那天,儿子哭了,我在卫生间,奶奶过去抱抱,很自动化地还是那句“不哭啊不哭”。
突然,奶奶顿了一下:“哦,哭,要哭,哭吧哭吧!”
卫生间里的我差点没忍住笑出声来,实在太可爱了。
曾经,我会很着急地去学习各种育儿书籍,想了解不同年龄阶段我应该怎样去教育我的孩子。
现在,我开始不再纠结于技巧层面。因为我相信,每个生命的到来自有他的节奏和轨迹,我无需担心,只用陪伴,去爱、去看见。
✅ 加入【Group – Telegram】
https://bit.ly/MamaClub-Telegram
✅ 加入【Group – 好康群】
https://bit.ly/MamaClub-Promotion
✅ 加入【Group – 心声群】
https://bit.ly/MamaClub-Group
✅ 订阅【Youtube – MamaClub TV】
https://bit.ly/MamaClubTV-Youtube
✅ 关注【Instagram – MamaClub】
https://bit.ly/MamaClub-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