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每天都在回答孩子的这句话,竟是养出没主见孩子的根源 -MamaClub

有一位妈妈说:

“西西和莜莜的性格真好,活泼、勇敢、主意多,不像我家的一点主见都没有。”

然后她又说了一连串孩子没主见的事例,如:

和别人玩总是做小跟班,别人让他干嘛就干嘛;

就算和其他人意见不一致时,别人稍微说几句他就放弃了;

自己的玩具别人也是说拿走就拿走,周围的玩伴都知道他好欺负。

虽然说说笑笑这个话题很快就过去,但其实能看出那位妈妈对这件事情感到忧虑。

性格软,没主见,愿意做小跟班的孩子就不好吗?未必。

 

造成孩子没主见,当“受气包”的原因很多,有的是本性如此,有的是和后期的教育环境有关。

1. 某个阶段来看,孩子就是喜欢追随别人玩

2-4岁的孩子,总喜欢跟在比他们大的孩子身后。

因为大孩子真的太有趣了,他们懂得多,玩法也多,会教他们很多游戏规则,让孩子们忍不住模仿并产生崇拜感。

渐渐地也就形成了小迷弟/妹的行为,别人做什么他也跟着做什么,别人去哪里他去哪里;即使被使唤、被嫌弃也乐此不疲。

低龄的孩子还不具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跟谁交往”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他们是以跟谁在一起更舒服更有趣为前提的,简单点来说就是“我高兴”。

所以,父母在发现孩子变成了小跟班,没什么主见时,父母首先要确认孩子在社交中是否舒服。

换句话说,父母需要知道孩子是不是自愿当小跟班,受别人支使的。

如果孩子本身很乐意跟随别人玩,并乐在其中,那父母完全没必要干预。

有些孩子天生就不喜欢领导别人,他们觉得被领导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只要听安排就有很多好玩有趣的事情可以做。

大人看不下去,只是说明大人的心理在作祟,自认为孩子在委曲求全。

但其实,小孩子不但不感到委屈,相反的甚至还为自己有人可跟随,可以被”使唤”而高兴呢!

所以,只要孩子不是被“强迫”,也没有感觉不舒服,那就不必担心。

孩子的天然感受是最直观的,一时的妥协可能是为了好玩,但若是长时间对方让他感觉不舒服,他自己也会慢慢远离的。

2. 习惯性顺从

有天生性格强硬,主意多的孩子,就有性格软糯、温顺听话的孩子。

相对于争夺领导权,有些孩子更倾向于做跟随者。

本身想要成为领导者或跟随者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但:

明明感觉不舒服,但依旧去顺从别人的安排。

明明被别人拿走玩具,很不开心,却也不敢要回。

就算玩耍中有不公平的情况,为了不冲突,自己选择忍气吞声。

以上这些才是需要加以注意的地方。

跟随者并不代表要牺牲自己的权益去无底线妥协,也并不是压抑自身的想法去迎合别人。

父母要注意,孩子缺乏主见背后的原因,《心灵的面具》中提到了一种“自体-客体融合”的心理防御机制:

“孩子变成他人要求的样子,以避免令他困扰的情绪出现,常见的是对“失去”的恐惧。”

这种防御背后,其实是一颗长期因为说教或指责后,已经被驯服的心。

这多出于父母的控制和打击式否定。

放假逛商场,遇到了一对母女在挑衣服,女孩6、7来岁,跟着妈妈后面,妈妈催促着:

“快看看有没有你喜欢的。”

小女孩说:

“我不知道买哪个?”

妈妈则回答到:

“你自己买衣服,你自己看。”

但当小女孩拿了一件衣服看向妈妈时,妈妈却说;

“这个颜色太浅了,多不耐脏。”

小女孩换了一件,妈妈又说;

“这件设计也太复杂了,你上厕所都不方便。”

最后女孩妈妈边嘟囔着“挑个衣服都挑不好”,边拿件灰色外套让女孩去试试。

父母都希望孩子有主见,但当孩子的最终决定偏离你的预期时,还是会激发父母的控制欲,不自觉地说服、甚至强迫孩子。

说白了,父母说是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权利,但是答案要在父母的理想答案內。

“这样可不行,你还不懂,听爸爸妈妈的。”

这样孩子又何来的有主见?

慢慢地孩子做任何事都习惯性听取他人的意见。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外边也就会听别人的话。

所以,当你发现孩子不够有主见时,就要思考是否是自己破坏了孩子的主观独立性。

 

想要孩子在外有主见,在家父母就要做好这几件事:

1. 逐渐放权,不总替孩子做决定

孩子小的时候,一切都是父母照看,父母习惯了替孩子做好一切。

但等孩子大一些,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父母就要开始一点一点放手,慢慢的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对女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你自己决定。”

从小到大,小到穿什么衣服,看什么书,大到恋爱、工作、结婚等最后做决定的都是女儿自己。

她说:

“越独立,越安全。”

尤其是一些性格本身就乖巧顺从的孩子,父母更要警醒,减少对孩子的控制。

虽然孩子事事都听自己的养起来省心又舒畅,但前期管得越多,后期放手就越难。

孩子在家越不独立,在外边就越容易当“受气包”。父母不能要求孩子在家顺从,在外就却勇敢果断。

所以,越是温顺,没主见的孩子,父母越应该时刻警醒自己,多多放权,引导并鼓励孩子多做决定,在孩子犹豫时,可以提供合理的选项建议。

比如,孩子出门玩,犹豫着询问你“妈妈,我该穿哪件衣服”,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一起分析:

先想想我们今天出门要做什么呀?

去超美的海边!

对,海边穿裙子拍照会很好看,但可能有些不方便;穿裤子活动起来方便,但可能没裙子好看。

给出一些建议范围,最后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一旦孩子决定,就不要再干涉,听他的就好。

2. 允许犯错,让孩子敢于发声

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并和孩子共同面对选择后的结果。

在《一起出发吧》这档育儿节目中杨烁和孩子选房子环节时,杨烁想选1号房(最近),但杨雨辰却选择了路途最远、海拔最高的5号房。(拍摄地是4411米的高原上)

工作人员提醒,“如果杨雨辰不舒服,可以适当抱一下。”

但杨烁却说:

“我不管,他自己选的。”

 

养育孩子其实最不应该有这种“赌气”的时刻——落井下石孩子的错误 ,以巩固自己的权威。

因为孩子不听话做错了决定,就批评指责,否定孩子;

“看你不听我的,搞砸了吧。”

孩子还小,没有经验加持,自然所做决定不会一直正确。

身为父母应该在否定孩子之前,想一下:

孩子的意见真的不可取吗?

行为真的不能忍吗?

结果真的不能承受吗?

尤其是本身就温顺听话的孩子,他们对自己做错决定后的结果更加敏感在意,不能因为孩子“好说话”,就总压迫他妥协。

孩子只有确定「错了并不可怕,说出来也不会被指责」时,他才敢有自己做决定的勇气。

3. 及时鼓励孩子有主见的时候

想要孩子有主见,你得做好一个准备:

随时被孩子反驳和挑战。

如果你不能接受,那么你的孩子一定很难有主见。

只有当你接受这个事情时,在孩子发出反对的声音的时候,你脱口而出的才可能是鼓励而不是质疑;

当孩子反抗我们的安排时,你的第一反应才可能不是批评而是表扬他有自己的想法。

一位妈妈分享了她的经验,她开始接受不了孩子因为父母的安排而反抗,但后来,研究出一套话术:

“你跟爸爸顶嘴了。

觉得你打弟弟,爸爸批评你很委屈?

你确实长大了,会思考父母的行为是对还是错了,这是好事。

我希望你一直保持这份批判思维,因为不管是大人孩子都不会100%做对事。

那么,妈妈就跟你解释下,为什么爸爸批评你…”

当孩子知道,自己和父母意见不同也不会遭受指责,自己的反驳能够被接纳,自己的质疑能得到合理解释,慢慢的,孩子的自我也就出来了。

J.K.罗琳曾说:

正是我们的选择,而非我们的能力,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人生要面对无数选择,走哪条路都应该由自己决定。

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主见,做事永远犹犹豫豫,受他人影响而左右摇摆不定,这样又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

所以,父母更应该给孩子为自己发声的勇气,保护孩子自己做决定的独立。

而让孩子拥有自己做决定的能力,才是真正地让他受益终身的教育。


✅ 加入【Group – Telegram】
https://bit.ly/MamaClub-Telegram

✅ 加入【Group – 好康群】
https://bit.ly/MamaClub-Promotion

✅ 加入【Group – 心声群】
https://bit.ly/MamaClub-Group

✅ 订阅【Youtube – MamaClub TV】
https://bit.ly/MamaClubTV-Youtube

✅ 关注【Instagram – MamaClub】
https://bit.ly/MamaClub-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