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什么样的家庭教养,会让孩子有满满的安全感? -MamaClub

安全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如果在童年的记忆里搜索,你能找到让自己内心充满安全感的答案吗?

有朋友说,自己不敢在下午睡午觉,因为一觉睡到黄昏,一睁开眼,看着外边朦胧黑黑的天空,空荡的房间,会有一种被全世界遗弃的感觉。

童年里黄昏醒来,无人在身边,一个人看着幽暗的房间,吓得大哭,苦苦等父母回家的记忆马上涌来,非常难受。

有人说,自己到了如今,也不想回去,因为回家就要面对爸妈无休无止地争吵。

从童年记事起,到如今一直没有停下,家对自己而言,不是温暖的休憩港湾,反而像一个让人想逃开的战场。

安全感就是这样的,它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扎根。

它就是生命的底色,深深影响着每个人的存在状态。

一个人只有在拥有基本的安全感后,才可能放松下来,更多地体验到轻松、愉悦、自在、欢乐等美好情绪。

而父母给孩子创造的成长环境,给孩子的心理关注,影响着孩子安全感的构建。

 

一定要建立亲密依恋关系

小小的孩子,哪怕是大孩子,除了父母的管教之外,都需要一种独特的,区别于其他感情的亲子依恋。

我们称之为“安全型依恋”关系,这种感觉会伴随人的一生。

心理学研究发现:

在婴儿期没有建立强烈和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孩子,一生中都将缺乏和他人建立深入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无论你多大了,内心都会住着这样一个内在小孩。

而这个内在的小孩,跟他成长的那个原生环境永远有着内在的关联。

父母的关注和亲密的爱,是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的两个关键。

孩子需要父母积极地关注:

“当我不开心时,我会感到难过。我的情绪需要有人看到,不管我的目的如何,我首先希望有人关注到我的情绪,而不是忽视和打击。”

这样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爱的,是被父母关注重视的。

多年以后,这种感觉还会记在心头,温暖一生。

在网上看到一个这样的小故事,让人感动不已。

一个小男孩看故事入了迷,故事里说有人给国王贡献了一条桌布,脏了不用洗,只用在火里一烧就干净了,原来这个桌布是石棉做的。

小男孩死活不相信居然有烧不着的布,男孩的爸爸为了给他演示,不顾妈妈的反对,拆了家里的电热杯,从里面拿出石棉,然后放到煤气灶上烧给他看。

果然那块石棉没烧着,反而变白了。

从此小男孩知道了石棉燃点高这个事实。

二十年过去了,爸爸在电话里问他,微信为什么登录不了,怎么下载电影,为什么显示器不亮,电脑越来越慢是怎么回事?

每当他犯懒不想回答时,他就想起二十年前的那个周末,在燃气灶上安静躺着的那块石棉。

让孩子被关注,孩子会觉得这个世界充满爱和理解,而不是冷漠和忽视。

所以,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内心会更加的温暖,会更加疼惜心爱的人。

假如一直否定孩子,忽视孩子,打击孩子,那冷冰冰的家只会显得无趣,又有什么滋味呢?

 

全家人教养方式尽量统一

每一个家庭,都有独特的一个家风。

有的家庭,讲民主,所以没有谁是权威,大家都能发言;而有的家庭,却只有一个权威,其他人都得听话。

在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一出家门就会迥然不同。

所以你会看到有的孩子懂礼貌好商量;而有的孩子却蛮横霸道,拳头说话。

但是,家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家人的教养方式是不是统一的?

比如有妈妈说,自己给儿子定了不准玩手机的规矩,一转身,儿子就在爷爷的怀里看手机。

“不许玩手机啊!妈妈定的规矩。”

“我没有玩,是爷爷在玩,我只是看。”

“怎么不能玩啊,现在的小孩都玩手机。”

“不会玩手机的小孩,会被人说傻子。”

各种不同的意见接踵而至,孩子就在懵了,不知道到底听谁的呢?

在很多教养问题上,父母都会出现一些争议。

有一位爸爸问:“在孩子的问题上,当我跟妻子的意见不同时,该怎么办,听谁的?”

一般都是答案是谁对听谁的,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分不出对错啊,怎么办?

那就先搁置一下,冷静下来再想想,再商量一下,最好达成统一意见,再去执行。

说到底,在家里也要人人可以发言,而不能搞一言堂。

对老人更是要耐心引导,让他们明白其中的缘故。

比如孩子自己不吃饭,要老人喂。

那就跟孩子商量,鼓励他自己吃,证明给老人看一下:其实孩子自己已经能吃好饭了,不需要喂也能吃饱,所以全家人都要鼓励孩子来自己做能做的事。

这样孩子能更好地独立起来,是一件好事。

比如孩子跟着老人看电视,甚至上瘾了,怎么办?

带孩子测一下视力,然后告诉老人,孩子的视力已经受损了,医生说不能长时间盯着屏幕,要多去户外运动。

让老人知道,我们所做的努力,并非针对他们。

而是时代不同,理念得更新一下,或者是出于爱孩子的缘故。

当全家人的教养方式统一了,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会觉得更有安全感。

 

尽量做到养育者的持续和稳定

有很多的孩子,3岁前几乎都是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然后到了3岁,爸妈突然就接手了,把孩子带到自己身边,匆匆地送进幼儿园。

本来从爷爷奶奶的养育方式中转变到爸爸妈妈的方式中,已经让孩子很难一时间适应了,何况还面临着第一次分离——上幼儿园。

很多问题往往在这个阶段产生了。

比如哭闹不止或者不哭不闹,却变得心事重重。

因为孩子的内心会因为教养者和成长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微妙的变化。

最好的办法是自己把孩子带在身边,从婴儿时开始就懂得孩子。

如果不能带在身边,那也要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知道他的兴趣爱好,知道他害怕什么。

每天花点时间打个电话或者发个视频,跟孩子沟通,保持一种在身边的感觉。

这样等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时,孩子也不会那么抗拒。

还记得有一位妈妈说,孩子一直是奶奶带,自己在外坡做事,好几个月才回去见孩子一次。

每次孩子不理自己,只跟奶奶亲,她心里觉得很痛苦。

自己辛辛苦苦生的孩子,既然都不让自己抱。

所以她每次回去买很多玩具和零食,白天孩子可以让妈妈抱,也一起玩,但是到了晚上一定要找奶奶。

有一天自己强行把孩子留在自己的房间,关紧门,但是孩子一直在那哭着找奶奶。

看到儿子那可怜的样子,她也跟着哭了,最后还是把他送到了奶奶房间。

当时她问身边的朋友该怎么办?

朋友的建议是让孩子保持跟奶奶的亲密依恋,暂时是她无法替代的,不要想着去干扰或者隔断。

因为孩子需要一个稳定的养育者,这个人知道他的作息、习惯,孩子也从这些日常里感到安全和舒适。

同时多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多陪他一些时间。

慢慢地,孩子会意识到妈妈跟奶奶身份的不同,再开始接纳母亲,然后跟母亲之间建立一种新的依恋。

母亲跟孩子之间有一种天生的亲密,但是也需要陪伴的时光,因为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知,是爱流动的通道。


✅ 点击关注【Instagram
– 分享生活点滴

✅ 点击加入【Telegram
– 好康促销分享

✅ 点击订阅【Youtube
– 看看专家怎么说

✅ 点击投稿【你的故事
– 与MamaClub分享故事

✅ 点击加入【心声群
– 与妈妈们一起讨论育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