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这3类孩子容易“没朋友”,快来看看有没有你家孩子? -MamaClub

上学,是孩子迈向成长必经的蜕变。

它意味着,脱离了温室的庇护,踏进集体生活,要学会跟家人以外的小伙伴相处,适应微型社会里的相处方式。

所以,当入学焦虑过渡后,接踵而来的人际交往,就成了很多家长头疼的难题。

TA太霸道了,三天两头跟同学发生矛盾,被老师频繁投诉;

TA太软弱了,经常被抢玩具,被欺负都不敢反抗;

TA太内向了,不敢主动交朋友,总是独来独往,毫无存在感……

又怕孩子太刚,又怕孩子太怂,究竟如何把握好社交的尺度,才能让孩子从容面对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幼儿园常见的3 类社交问题:

 

霸道无理的熊孩子

社交难题:霸道、习惯性争抢、肢体冲突多、被告状专业户

每天接孩子都是妈妈最提心吊胆的时刻,因为要么就是老师告状,要么就是同学家长告状,内容清一色都是:

孩子总是抢小朋友的玩具!

孩子不按要求排队还推人!

孩子玩游戏时,把我们家孩子撞伤了!

今天孩子乱发脾气,还抓花了同学的脸……

道歉成了妈妈每天的日常,但面对无法无天的熊孩子,她实在是束手无措。

成因:

1. “自我中心”心理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提出著名的“自我中心阶段”。

研究表明:规则对 2~5 岁的幼儿还没有约束力,他们大多按照自我的想象去执行规则,所以想要某件物品或不愿意分享自己的东西时,会以肢体动作代替语言,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2. 家庭养育方式不当

家里较为宠溺,食物和玩具都独享,孩子习惯了被众人捧在手心,所以不懂分享,处理问题更多从自我需求出发,简单粗暴。

犯错后家人一再地袒护、纵容,也会让孩子恃宠而骄。

3. 模仿动画片

孩子模仿能力强,但分辨是非的能力弱,容易被动画片里的暴力行为误导,尤其男孩看多了奥特曼打怪兽一类的动画,偏向于以武力解决问题。

4. 想引起大家注意

在家里享受独宠的孩子,到了群体中不适应被冷落,希望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所以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如争夺、打闹、破坏等负面的行为希望博取眼球。

这样调整:

1. 教会孩子正确的沟通方式

不要用训斥和贴标签的行为,反作用的强化了孩子的负面行为。

而是站在平等的角度,倾听孩子的情绪反馈,共同讨论事件带来的不良后果,寻求更好的解决方式。

经常给孩子灌输积极的交友理念,让孩子学会用语言代替肢体来表达情绪。

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礼貌用语,学会询问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如「这个玩具可以借我玩一下吗」「我可以用小汽车跟你换积木吗」「我们轮流当队长好吗」等等。

2. 改变家庭养育方式,引导孩子学会分享

反思家庭养育中的不足,传身教来引导孩子的观念和是非标准,重塑孩子的言行习惯,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分享,形成孩子的秩序感意识。

家有老人或保姆,需要统一战线,达成一致的养育方式,切忌双重标准。

3. 筛选孩子的信息摄入

生活中尽量不要给孩子接触带有暴力倾向的绘本、动画片、音频,更多选择用经典儿童故事和电影帮孩子理解朋友、伙伴、友谊的关系。

当孩子犯错时,家长尽量不要用大声怒骂以及动手的方式教育孩子,避免孩子无形中习得用暴力的方式去发泄情绪。

4. 加强跟老师的沟通,培养孩子的规则感

发生问题时主动承担起责任,及时跟老师沟通,寻求正面引导孩子改变的方式。

每一次的问题都是孩子成长的机会,我们可以通过家园合作,共同克服孩子身上的缺点,引导孩子更好地去适应幼儿园的规则。

 

温顺胆小的小绵羊

社交难题:常被抢玩具、被欺负、被排斥,受气包不敢说,不敢反抗

虽然甜甜每天上学都开开心心去,但放学时却总是带点小心事。

妈妈仔细询问才知道,原来幼儿园里有几个小朋友经常抢她的玩具,或者玩耍时故意推搡撞她,不时还会合伙嘲笑她。

可是从小性格温顺、胆小软弱的甜甜不敢反击,也不敢告状,又无力解决这一的困境,满腔的委屈只有在见到妈妈时才流露出来。

成因:

1. 家庭过度保护

从小生活在温室里的小花朵,有父母遮风挡雨,处理所有的风浪,所以被过度呵护的小花朵不懂得如何自我保护,当独自面对突如其来的霸凌,就不知道如何去抵抗和应对。

2. 父母过于强势

父母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都可能带来孩子性格的偏差。

如果父母比较强势,孩子习惯了高压管教,经常被训斥打骂,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软弱妥协、逆来顺受的「低自尊」性格。

3. 缺乏社交技巧

日常生活圈子太小,缺乏获得足够社交的环境和机会,不擅长处理同伴相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这样调整:

1. 适当放手,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生活中,家长应该抓大放小,把更多的选择权和尝试权交给孩子,轻轻推孩子一把,鼓励他大胆去试一试,让孩子积极去探索和发现,在体验中感受成功和挫折,学会如何更好地处理问题,与人相处。

平时还可以经常跟孩子进行角色扮演,让孩子模仿如何去处理不同的社交问题。

这是我正在玩的玩具,请你等一等再拿。

刚才你跑过去撞到我了,请你跑步时靠边边一点点。

2. 鼓励孩子独立处理问题

当家长知道孩子被欺负时,切忌大惊小怪,越俎代庖地充当「救世主」去解决问题。

父母处乱不惊的态度,才能够给孩子建立安全感,帮助他离开委屈的情绪漩涡,更客观地面对和处理问题。

我们可以回应孩子的情绪——

哪里被打了?妈妈呼呼。

然后帮助孩子梳理事情经过,一起探讨下次要如何应对。

鼓励孩子独立去面对,争取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但让他知道,任何时候,你都是他坚强的后盾。

3. 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

支持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给他机会做决定。

比如衣服、鞋子选什么款式,早餐吃面包还是喝粥,周末想去哪里玩等等,除开原则性的大问题外,小事情多尊重采纳孩子的意见。

告诉他,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当遇到一些自己心里不乐意,感到不舒服的情况时,可以大声说出「不」,表明自己的态度。

 

腼腆内向的小乌龟

社交难题:害羞、内向、慢热、不擅长交际、喜欢独来独往

根据幼儿园老师反映,嘟嘟这个小朋友特别慢热,小朋友们玩耍时他从不加入,总是独来独往。

有时老师或小朋友找他聊天,他也会不自觉地低头躲闪,害怕被关注,更希望待在自己的小天地里。

嘟嘟妈妈虽然知道他从小内向,但又害怕他在集体里过于孤单,活成了「小透明」。

成因:

1. 天生气质类型

有些孩子天生气质就是偏内向,不喜欢过于热闹的环境和复杂的人群,更偏好于简单的朋友圈,享受独处的空间。

2.融入环境节奏较慢

有些孩子天性慢热,较为敏感,进入新环境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观察,确定安全后才能放下防备。

3. 缺乏自信

自信心不足,也会让孩子在新环境中不敢主动表现自己,害怕被关注。

这样调整:

1. 接纳孩子的性格特点

内向不是缺陷,只是一个人天生的气质。它们就像血型一样,无需改变,没有优劣。

家长首先要学会去接纳和理解,给孩子足够的爱和陪伴,即便孩子出现短暂的社交恐惧,也有信心他能够慢慢去克服。

内向的人朋友圈虽然不大,却很稳定,找到的都是真正适合自己的朋友。

社交这件事,孩子感觉舒服最重要。

2. 给予孩子慢慢来的时间

进入新环境,认识新朋友,不要着急催促孩子往前一步,而是给予他原地观察和等候的时间——慢慢来。

鼓励,但不要给压力。

3. 提供社交实习的机会

多给小朋友创造接触新伙伴的机会,可以放学带小点心让孩子分给同学们吃,或者邀请同学来家里玩,周末约着一起出去公园,引导孩子与其他孩子互动,在接触中让孩子逐步走出内心的安全屋,体验到交友的乐趣。

同时,帮助他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增强他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