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帮助宝宝理解情绪,你做到位了吗? -MamaClub

养育孩子的路程就是升级打怪的路程。

尤其是孩子闹情绪的时候,是很多妈妈崩溃的时刻。

“宝宝现在4个月,我以为熬过前三个月能够松一口气,可是现在他晚上差不多1个多小时醒一次,大哭,哄都哄不住,我觉得自己要疯了。

“孩子现在快两岁了,主意大的很,什么事情都要顺着他。如果他不满意,就会崩溃大哭。”

“孩子8个月,最近我找到了工作去上班,晚上回来感觉她会特别黏我,总是要抱着,我一点自己的事情都没法做。”

从孩子睡不着的烦躁、到孩子对于妈妈的分离焦虑、再到孩子自我意识萌发有很多“固执”的要求,这个过程也许是每个家庭都要经历的。

而对于3岁之前的宝宝,当他感受的到一些情绪的时候,会苦于不知道如何理解自己当下的状态,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而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来引起大人的注意,来与外界沟通。

这些方式很多妈妈都很熟悉:哭闹不止、越让他做什么他越不做、躲起来、扔东西、用头撞墙撞地、咬人、打自己等等。

当孩子出现上述表现的时候,很多妈妈的情绪会受到严重影响。

第一,孩子哭闹的表现本身就挑战妈妈的神经。

第二,很多妈妈担心孩子的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纠正会演变成坏习惯。

第三,妈妈心疼孩子会真的伤害到自己和他人,比如扔东西、咬人、打自己等。

因此帮助家长识别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情绪背后的真实需求,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引导孩子识别并表达情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对于言语没有发展出来的孩子们来说,妈妈们可能就是要接受孩子们类似小动物的、幼稚的、具有破坏性的情绪表达方式(我们上文提到的哭、闹、打、扔、咬)。

要想减少孩子这样的情绪和行为,家长需要做的是,及时识别孩子的需求,以及在孩子情绪没有特别崩溃的时候就回应孩子的需求,并帮助孩子有效解决问题。

比如文章开头提及的4个月的小宝宝,晚上夜醒频繁,哭闹不止。

我们要考虑到身体疾病问题、冷热不舒服问题、饥饿问题、睡眠倒退问题等等各个方面。

这就需要家长有强大的发现问题、学习育儿知识、寻求帮助、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言语已经发展出来的孩子,我们就要开始引导孩子用“社会性”的方式来表达情绪和需求,就是用言语的方式来表达。

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很多妈妈做的很好,比如早早的想到了这个问题,给孩子买情绪绘本,帮助孩子识别情绪,感受情绪。

比如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增加识别情绪的内容,包括识别妈妈的表情,让孩子模仿妈妈的表情,教孩子一些表达情绪的词汇:说“哈哈”(代表快乐)、说“哭哭”(代表伤心)、哼(代表生气)等等。

但是妈妈会发现,当真的遇到事情的时候,孩子还是会首先选择原始的方式(哭、闹、打、扔、咬)来发泄,为此很多妈妈很气馁。

其实,孩子有这样的表现是正常的。

从小宝宝的“动物属性”过渡到越来越多的成人“社会属性”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需要时间。

因此,父母要抱着一个“佛系”的心态去对待孩子的情绪问题,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加强引导,而不能强迫孩子一下做到心中的样子。

 

在1岁之前,孩子逐渐可以体会到基本情绪,包括高兴、好奇、吃惊、恐惧、愤怒、悲伤和厌恶。

这些情绪都是可以通过面部表情观察到的,比较好识别。

1岁半左右,孩子会开始萌发自我意识有关的情感,这些情感会增强或者削弱“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感受。

比如,羞愧、尴尬、内疚、自豪等等。

2岁之后,孩子情绪相关的技能开始突飞猛进的进步,逐渐能说出情绪的起因、结果和自己对应的行为。

4-5岁的孩子可以学会预测他人情绪之后对应的行为反应,比如生气的孩子可能会打人,高兴的孩子更容易分享。

父母需要知道孩子的情绪技能是逐步发展出来的,我们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育特点,不要提出超出孩子年龄能力限制的要求。

 

1. 在和孩子日常交流中,加入情绪教育的元素

在与孩子互动的时候,养成描述表情、情绪的习惯。

8个月之前的小宝宝,比如:

“宝宝你笑了,我们宝宝开心了”

“宝宝哭了,你是饿了吗?宝宝难受了。”

“宝宝想睡觉了,宝宝很烦躁。”

8个月-2岁的孩子,比如:

“宝宝扔东西,东西砸在地上有响声,宝宝哈哈笑,觉得很有趣。”

“宝宝看到小鸟在飞,哇,宝宝觉得好神奇。”

“宝宝玩滑滑梯,滑下来了,宝宝觉得很刺激。”

“宝宝够不到玩具,宝宝觉得很着急。”

“妈妈要上班了,宝宝要抱抱,宝宝觉得有点伤心,有点生气,想妈妈。”

2. 利用绘本、游戏等手段将情绪具体化呈现给孩子

小孩子的逻辑思维以具体化的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的能力比较弱。

因此,对于小孩子将抽象的概念想办法以具体化的方式体现,更能被孩子理解和接受。

父母可以利用绘本、卡片、游戏、自己的面部表情来让孩子认知情绪。

比如给孩子看一些不同表情的图片,讲故事让孩子体会故事中角色的情绪,在日常的生活中引导孩子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并给孩子做出解释。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识别和理解情绪,只有孩子能够识别自己的情绪,才有可能表达出来。

3. 父母以身作则,用成熟的方式表达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作为孩子的抚养者,要具备成熟表达情绪的能力。

如果抚养者本身经常通过不成熟的方式来沟通,孩子也很难有学习模仿的榜样。

哪些是不成熟的方式呢?

比如:生闷气、说反话、拒绝沟通、回避主要问题在其他事情上挑刺发泄、摔东西等等。

建议用成熟的方式表示:用言语描述你觉得经历了什么事情,有什么感受,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对待。

了解了以上三个步骤,父母就可以从理性的角度对宝宝的行为进行解读,并实施对应的策略。

当然,如果父母发现在照顾宝宝的过程中,自己的情绪已经受到了影响,也要积极地进行自我关爱,或寻求帮助,先学会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