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孩子在学校“被欺负”,家长要马上发班级群讨回公道? -MamaClub

当孩子入学后,你最怕收到什么样的信息?

一个是老师发来的私人信息,告知你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而且大部分情况下是说孩子在学校的问题,没有老师会有时间特意来跟你表扬孩子。

比如字迹不工整,上课不认真,跟同学打架……

还有一种信息就是班级群里的投诉吧。

猜想大部分父母都会收到,特别是家有男孩,肯定是家常便饭。

比如接下来这位妈妈的分享:

 

我的儿子其实不好斗,属于性格比较谨慎守规矩的孩子,可我还是收到了几次这样的家长投诉。

一次是幼儿园的时候,那次班级群里有人@我,然后发了孩子手背被抓了指甲印的照片。

说是两个孩子争东西,儿子抓了同学的手。

那次是我第一次收到这样的信息。

班主任老师也及时私信了我,告知了具体的情况。

说两个孩子相互间也讲明了,儿子也道歉了,因为他抓伤了那个孩子的手,老师也说两个孩子最后也握手和好了。

但回到家里,那个孩子的妈妈看到了,就很生气,所以直接在群里发了信息。

因为儿子平时没有这类的情况,班主任也在群里说明了情况,也建议大家私下里沟通。

我当时就在群里又道了歉,最后对方的妈妈也没说什么了。

但后来,我还是把儿子叫了过来,跟他认真地询问了具体情况。

我们没有责备他,而是先听他讲述,因为他不是那种爱惹事打人的性格,我知道肯定是有缘故的。

原来那个孩子也推了他,打了他,只是没有抓伤他。

两个孩子你争我夺,谁也不让谁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但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我们告知他,在学校不要抓人,不要伤害到其他的同学,但也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一晃入了小学,有一次,他回来举着小手给我们看。

原来手背被同桌抓了。

我看到一个红红的印子,问他是怎么回事。

不用想,肯定又是起了小冲突罢了。

我拿消毒药水,认真地擦拭了一下,这没大问题,平时摔跤擦破的还要严重一些呢,而且他的同桌也不是经常跟他打架。

所以我们也没有在群里讲这件事。

因为只要真的理解孩子的行为,就会发现正常的玩耍、争执下,都会有一些小动作,小冲突,有时会抓伤、摔倒,红印子这类的情形。

这类情况,大部分跟校园欺凌无关,孩子也不是经常挨欺负,真的没必要在群里讲。

讲了难道就有什么奇效吗?

下次孩子兴起之时,还是会这样。

比如前几天在班级群里,就发生了一件“火药味”很浓的事情。

“xxx 妈妈,麻烦你跟你们家孩子说一声,下次不要拉我们家xxx ,让他摔了一跤,背上都红了,下次不要这样做了。”

然后发了一张孩子的“受伤”照片。

过了一会,那个孩子的妈妈就回复了:

“我私信你了,但是你也要问清情况,不要随便动手,我家孩子一般不惹事,我们也告诉他不要先动手去伤害人,但是惹了他,他也会反击。”

接下来回复:“我也问清楚了,是你家孩子先骂人。”

然后说是如何骂的。

后来班主任出来说了情况,孩子间不是故意伤害,老师也了解了情况,存在一些误会,有事可以私聊。

一个红色印子,相互间骂人和你拉我推,你追我赶,这些是孩子们之间常见的行为。

在没有弄清楚情况之前,就在群里互相指责,不仅仅对事情的解决没起作用,反而会增加矛盾。

其实私聊可以解决的事,真有必要丢到班级群里吗?

要知道这里面有整个班级的父母,就好像一个村子一样,所有的村民都在里面。

你跟邻居因为一点小事,明明可以私下解决的,非要在群里让所有人看到。

这样做,只会让大家围观看热闹。

一般的小问题,不会有人支持你,也不会有人帮你。

而且孩子打架这事,很多时候孩子间已经忘记了,又和好如初了,可大人还在那较真置气,甚至还有大打出手的。

 

漫画《父与子》里有一篇《孩子吵架大人闹》

儿子和朋友打架了!

打完后,儿子就边哭边去爸爸那告状。

双方的爸爸都拉着儿子的手,气汹汹地去找对方的家长。

见面后,两个爸爸争吵了起来,还握紧了拳头准备打架。

结果爸爸们扭打在了一起,两个孩子在一旁叉着手观战。

结局呢?

两个爸爸还在打架,可两个儿子却已经和好如初,在一旁玩了起来。

这幅漫画是不是很让人受启发。

面对孩子们之间的争吵,我们要做出判断,而不要一时气血上涌,就去找人约架,或者去打另外一个孩子出气。

只要不是欺凌行为,小的冲突争执,而不是经常性的欺负,完全不要太在意。

被抓了一下,涂点药消下毒,红肿了,擦点药膏消肿。

可以跟老师沟通具体情况,因为有老师的介入,往往能了解地更清楚一些。

而最重要的还是跟孩子沟通好,问清情况,告知他们可以怎么做。

如果是面对经常欺负你的人,一定不要害怕,要大胆地反击,并且及时告知老师和爸爸妈妈。

如果是两个小伙伴临时的争吵,那就要看看是什么原因了。

这时,关于“分享”、“集体规则”、“共情”等都可以跟孩子说说。

因为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习,人际交往方面该如何做,也要花点时间才行。

而父母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