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孩子偷拿家里的钱,这位爸爸的做法获得千万家长点赞 -MamaClub

“孩子又偷钱了,我该怎么办?”姐和我打电话,说到这个问题。

这已经是侄女第二次偷钱,第一次被发现,姐打了她一顿,说她是小偷、没出息,还让她罚跪。

当时侄女哭得厉害,爷爷奶奶帮着说情,她也保证不会再犯,姐姐就没再追究,但没过多久她又被抓到了。

姐气得发抖,她不懂为什么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却没有帮助孩子改正错误。

她生气却也无奈地说:

“现在我还没收拾她,但我让她等着,我一定会收拾她。你说,除了打她,我还要怎么教育她?”

说到这时,我比较担心侄女。

不是觉得她犯错怎么样,而是她才一年级,此刻肯定正如受惊的小鹿一样躲在房间,胆战心惊、不知所措。

我甚至能想象她红红地眼眶和惊恐的眼神。

其实,偷东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很正常的现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幼儿期(0到3岁)到学龄期(3到6岁)的孩子,很难区别东西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或是不能正确的控制自己的欲望,所以许多孩子都会犯“偷”这个错误。

但父母会把这个“偷”和实际的小偷联想在一起,觉得孩子品行不端,十分愤怒和焦虑。

为了不让孩子走歪路,就会打骂孩子,甚至给孩子贴上“小偷”的标签。

殊不知,恐吓、打骂、贴标签不会让孩子认识错误,只会徒增孩子心灵的创伤,并让他们在往后的人生中时时刺痛、独自愈合。

 

我小时候也偷过钱。

当时特别想要一个汽车玩具,但那时父母很忙,几乎不陪我,也总是敷衍我的要求。

我决定自己解决问题,就偷偷从妈妈钱包拿了钱。

被妈妈发现后,她狠狠揍了我一顿,但更可怕的,是她对我“威胁”说,要把我带到学校去,告诉全校同学,让他们都知道我是个小偷,看看我有多丢脸。

我当时也才一年级,但听到这句话我连死的心都有了。

我怀着极大的恐惧,几乎是膝行到母亲跟前,说自己再也不会犯错了,求她不要这样做。

一个成年人都可能被误解、标签、语言威胁击垮,更何况是一个孩子!

虽然后来妈妈并没有去学校,但这件事深深刻在我的记忆中,成了永远也忘不了的阴影。

思想家蒙田说过,棍棒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灵更为懦弱,更为固执。

我非常同意,虽然慢慢地我开始理解父母的焦虑和恨铁不成钢,但我永远不会承认那种爱是对的。

父母看不见我偷钱的原因,只看见我偷钱的结果;他们没有理会平常对我的忽视,却十分重视用过激的言行让我“醒悟”。

站在大人的角度,那是爱之深责之切,但在孩子看来,那是责之切恨之深。

孩子能感知爱,也能感知恨;但孩子需要爱,不需要恨。

 

同样是处理孩子偷钱一事,知乎上一位父亲的做法,却获得了无数点赞:

儿子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拿了他的钱。

他发现钱不见了,问家里人都说没拿过,他就去学校门口附近等放学的儿子。

他看见了儿子用钱请小伙伴吃东西,但他没有立刻过去,而是等小朋友们都走了才走到儿子身边。

他带着儿子就去了便利店,给儿子买了想吃的零食,然后才问是不是他拿钱了。

儿子小声地承认了。

他对儿子说:

“以后零花钱不够就跟爸爸说,别再自己从爸爸兜里拿钱了啊。”

儿子说:

“好。”

那天以后,他给儿子涨了零花钱,儿子再也没有偷偷拿过钱了。

故事虽然平淡,但这位父亲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孩子犯错误时正确的解决模式:

1.了解孩子犯错误的原因

孩子犯错首先应该搞清楚原因,而不是只关注片面的结果。

我们应该看见孩子行为的动机,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

只有孩子真正的需要被发现了,被满足了,这些不良的行为才能够从根源上得到纠正。

2.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尤其不要在他人面前拆穿孩子的错误。

孩子也要面子,越让孩子尴尬,越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父亲没有在孩子伙伴面前说他偷钱,而是单独问孩子,避免了孩子的难堪,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3.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

大多不良行为,都是孩子在寻求父母的关心和爱护。

所以,即便在孩子犯错时,我们也要对孩子表明自己的爱是不变的。

父亲看见了孩子的需求,给孩子买零食,既是在满足孩子,也是在表达自己对他的爱。

好的态度和言行都能被孩子感知,这样有助于孩子勇敢的认识和承认错误。

4.解决问题、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

孩子只是孩子,很多观念还没有形成、很多做法还不够成熟,所以需要父母对他们的循循善导,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苛责。

大谈是非对错以及贴标签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父母应该淡化自己的反应,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

告诉孩子:零花钱不够就跟家人说,不要自己拿钱;有什么需求要学会和父母沟通。

父母也要学会倾听,要是孩子缺乏关注那就多陪陪孩子。

所以,很多时候,孩子犯错并不可怕,也不难解决。

只要父母能从孩子的角度着想,看见孩子、爱孩子,孩子也能体谅父母的用心良苦,良好的亲子关系自然也容易建立。

 

“童话大话”郑渊洁写的《智齿》一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男主角的女儿是个小学生,在学校被冤枉偷东西,她的第一反应是对老师说:

“我要告诉我爸。”

听到这话的老师愣了一下,因为老师的想法本来是:

“你要不从实招来,我就告诉你爸”。

看到这个片段的时候特别感动,生活中如此相信依赖父母的孩子真的不多。

这种信任和依赖绝不是靠训斥、责备和体罚得来的,而是靠爱、陪伴和耐心。

正如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所说:

“孩子的问题行为,常是在向父母表达什么,是希望父母能看到自己的某些感受,当父母看到后,不仅孩子的问题行为可能改变,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也会加深。”

偷钱也好,其它错误也罢,孩子都是在渴望被“看见”。

一个不被父母看见的孩子,是一个被生活抛弃的人,自然也是充满各种问题。

愿所有孩子都能被“看见”,被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