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妈妈说:宝宝一岁前,她整天在家照顾宝宝,从小她就反复教她“m~a~m~a~”。
只是日盼夜盼,宝宝第一次开口却先叫了“爸爸”。
据说,大部分宝宝都会先叫爸爸。
为什么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这和宝宝更爱谁没有关系。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因为叫爸爸比较容易,和宝宝的语言发展能力有关。
宝宝的发声受大脑、肌肉发育影响。
刚出生时,宝宝已经会哇哇大哭了,能发出“a”这个音。
至于其他更复杂的发音,宝宝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学习。
我们来看爸爸的第一字母“b”和妈妈的第一个字母“m”,前者是塞音,发音无需气流振动声带;
而后者是鼻音,发生时气流不仅要振动声音,还要从鼻腔出通过。
所以很显然,这两个辅音相比,“b”更容易发出,宝宝先叫爸爸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呢,若是宝宝先叫爸爸,妈妈也不要因此吃醋哦,因为宝宝有可能喊的是“粑粑、巴巴、八八、叭叭…”
虽然小宝宝可能不能理解你说话的意思,但和宝宝说话练习要及早进行,这么做可以帮助其语言潜能的发展。
不要等宝宝会说话了再和他对话,尽可能更早,甚至从一降生就可以和宝宝“对话”了。
当然这个对话更多是以非语言进行的,比如用心地记录和分辨宝宝哭闹的类型(饿、困、累、怕等各有各的哭法),并予以相应的回应和满足。
此外,随着宝宝慢慢长大,宝宝的表达方式日趋丰富,开始发出各种各样的咿咿呀呀的声音,这时候模仿一下宝宝,他一定很开心。
生活中,对于牙牙学语的宝宝,妈妈和宝宝说话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放慢语速、提高声调并采用夸张的语气说出或重复说出一些简短的词语或句子,这就是所谓的“妈妈语”。
宝宝非常吃这一套,因为缓慢的语速、夸张的语气、高扬的声调和重复,是宝宝最容易理解的,可以使他更好地感受、学习语言。
宝宝是这个世界的“新客人”,即便是对洗澡、吃饭这些最基本的事情宝宝也会觉得莫名其妙。
这时候需要我们做好宝宝的“导游”,比如用亲切的声音、变化的语调,跟宝宝讲他当前面对的事物和事情。
自然、亲切的语言“导游”,对提高宝宝语言能力非常有效,也很利于宝宝的社会化发展。
很多优秀家庭的实践证明,坚持给宝宝朗读、多给宝宝讲故事,从一开始就让宝宝接触优秀的汉语而不是传统中的婴儿语,宝宝的语言能力可以发展到让人惊喜的程度。
教宝宝学说话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模仿阶段,让孩子模仿你说话。
这时家长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经常和孩子说话,并不断重复同样的词或句子,让孩子通过对固定发音的反复刺激而达到理解。
后期就是要多实践,多鼓励孩子说话,如果孩子说话比较晚,家长也不要强迫或者着急,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结合宝宝的实际情况,让宝宝慢慢锻炼。
而如果孩子可以自己说出一些词或者句子的时候,家长要给予掌声或者拥抱,让他知道表达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鼓励他勇敢尝试。
现阶段还没有研究证明,宝宝先叫爸爸或者妈妈有什么区别。
无论宝宝先开口叫的是谁,孩子能够开口说话了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大的惊喜,这种养育的辛苦有了回报的心情,只有做了爸妈的人才能切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