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你是哥哥,要让妹妹!”这5种礼貌,正摧毁你的孩子 -MamaClub

每次带孩子回老家玩,见人就逼孩子打招呼,八大姑九大姨一大圈下来连大人都不一定记得住…

而且一到聚会就要让孩子表演才艺节目;

遇到其他小朋友,还要逼孩子主动分享玩具零食,说不分享的孩子不礼貌。

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知礼懂事的孩子,也常常会提醒孩子谦虚有礼。

殊不知,这种“礼貌”,真的很伤害孩子。

 

你是大的,必须让小的!

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小时候都听过。

在有两个孩子的家庭中,家长会经常用这个成语教育老大,要懂得让弟弟妹妹。

你怎么抢妹妹的玩具啊,她小,你要让她玩啊。

蛋糕不多了,哥哥你别吃了,让给弟弟吃吧。

你们两个怎么又吵架了,你是不是又欺负弟弟了。

2、3岁的宝宝,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开始进入“物权敏感期”。

在孩子眼里,他们喜欢的东西的价值一点也不比大人的包和车低,这很正常,不要与自私划等号。

不考虑孩子情绪和心理,一味让孩子谦让,不利于孩子物权意识的建立,还会让孩子的安全感缺失。

物权,再强调一次,小孩子也有物权。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和孩子说:

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动,要动需经过他人同意;

你给别人的东西,对方有选择接受或拒绝的权利;

你要保护好自己的东西,你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物品如何处理。

也可以给孩子提建议,比如:两人轮流玩,约定好时间,到点交换。

实在不愿意也别强迫,不在外人面前让孩子难堪。

回家后再和孩子玩小游戏教育,交换或分享玩具,并不是要夺走,而是增进朋友间的感情,是件开心的事。

只有彻底消除孩子的不安全感,他才能如你所愿变“大方”。

分享是对的,但一个不懂维护物权的孩子,会变得懦弱不自信,不会保护自己。

 

逼孩子打招呼

逢年过节见亲戚的时候,有的小朋友很热情,见到亲戚就主动问好拜年,很招大人们喜欢。

而有的小朋友,躲在爸爸妈妈的身后,见到亲戚就害羞,支支吾吾的说不出话来。

这时候,他们的父母就会抱歉的笑着说:“这孩子,比较内向,也不懂得打招呼,没礼貌。”

由此,胆小害羞的孩子就被扣上了“没礼貌”的帽子。

性格内向的宝宝,不敢叫人很正常,而且许多宝宝在敏感期,也很不喜欢叫人。

自我意识觉醒,喜欢和父母对着干,越让他叫越不叫,故意气你。

我们可以这样做:

进入陌生环境时,父母的愉悦会带动孩子,你们开心的表情和恰当的表扬,也会加深孩子的认知,与人打招呼是件快乐的事。

多陪孩子做小游戏、多看些习惯养成的绘本,比如在家里你假装是客人,让孩子对着你练习打招呼。

 

害羞什么,快表演个才艺

很多家庭一到聚会就让孩子表演才艺,唱歌跳舞每样来一个!

小朋友,给大家跳个舞吧!

宝宝会唱小星星啦?给大家唱一个吧!

这简直是孩子们从小到大的噩梦!

宝宝2岁后,自我意识逐渐加强,也开始有了羞耻心,尤其是内向的孩子,表露的很明显,公众场合明显自信心不足。

自信心的加强,不是催几声就能实现的,家长越逼他越紧张,一定要按孩子的节奏和情绪来。

那么,我们可以这样做:

可以先询问孩子愿不愿意表演,如果不愿意,就不能强迫孩子去完成。

如果孩子想表演的话,让孩子自己选择表演的形式。

最后不忘适当给予孩子赞美鼓励哦~

 

过分谦虚

谦虚是我们一直以来倡导的传统美德。

但过分谦虚,就是在否定孩子的努力。

学生时代,大家可能都经历过来自好学生的暴击。

你家儿子考了第一名,真厉害!

你家女儿也进前三了,进步挺大!

跟你家孩子比,差太远了!

这种回应出现多次,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会让孩子对自己产生怀疑,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

我们可以这样做:

在别人夸奖孩子时,家长大可大方接受别人的赞扬。

比如夸孩子成绩好,家长可以回应“孩子平时学习比较自觉,一直愿意付出努力,所以成绩可以保持一个良好的水平。”

这样表达了对孩子努力的肯定与赞美,孩子听了也会在心里给自己良好的评价。

父母的鼓励,对培养孩子的自信有极大的帮助,也对孩子成长起到正向激励的作用。

 

碍于面子,不会拒绝

曾有一亲戚给2岁半的宝宝喂开心果,本来妈妈也说不要给宝宝吃,但是宝宝想要吃,亲戚就说:“没有关系的,我家孩子也一直这样吃。”

为了顾及亲戚面子,妈妈没有坚决制止。

但开心果却卡在宝宝气管里,到医院做了气管切开手术也没有挽回宝宝的生命。

这位妈妈如果不是出于礼貌,对亲戚的喂食能够坚决制止,就不会发生这个悲惨的结局。

还有另一个常见的场景,就是要孩子懂的分享。

当别人想玩宝宝的玩具,二话不说就得给,也从不拒绝。

这种所谓的懂事,日积月累,只会变成自我压抑,让孩子变成讨好型人格。

我们可以这样做:

教会孩子礼貌地拒绝别人,说明白自己的想法。

教育是条漫长的路,孩子的自我建立,就在一些小事当中。

以上5种“礼貌”,你有没有犯呢?有没有强迫孩子遵守呢?

如果有的话,就从现在开始改变吧,每个孩子都需要好好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