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好像天生就有寻找食物的特性。
会本能的寻找乳头、会在饿的时候会自己爬上来要吃奶,这些瞬间都可能会让你觉得,宝宝依赖妈妈是出自人的生存本能——寻找食物。
如果没有这样的生存本能,宝宝会不会对妈妈拥有最大程度的爱?
或者说,食物和母爱比起来,哪个更重要?
以前没有人知道这个答案。
直到一位科学家,哈洛·弗雷德里克,他做了心理学上最残酷争议也最大的实验——恒河猴实验。
他被迫让与我们有94%基因同源性的幼年恒河猴,在温暖的爱和食物之间做选择,结果让整个世界震惊。
一个给你食物让你生存的妈妈,一个给你温度和爱的妈妈。
二者只能选其一,你会选哪个?
大家都觉得,有奶就是娘,宝宝大概率会亲近给他食物的人。
但是这个实验却颠覆了大家的认知。
在婴猴出生6~12小时后,哈洛将它们与自己的生殖母亲强行分离,然后把它放入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来抚养它。
这两个代母猴分别是提供奶水的“铁丝妈妈”和一无所有的“绒布妈妈”。
按哈洛的说法就是“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但是冰冷;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
刚开始,小猴明白“铁丝妈妈”能够提供奶水,还会围上去。
但是很快,工作人员就发现,只有饿的时候,小猴才到“铁丝妈妈”那里喝几口奶水。
剩下的所有时间,小猴都与“绒布妈妈”呆在一起。
喝奶也不能离开妈妈
研究人员仔细计算了时间,小猴只在“铁丝妈妈”旁边累计呆了1小时;而在“绒布妈妈”这里的时间,却高达25小时!
即使“绒布妈妈”身上没有奶水,也不能回应小猴,但小猴还是会紧紧地抱着“她”,凝视、亲吻、抚摸妈妈的面庞,并且一直在渴望妈妈的回应。
妈妈,你能感受到我的爱吗?
哪怕“妈妈”破了或者头被碰掉,小猴也不介意,一直紧紧抱着它不放手。
接着,哈洛搞了个恶作剧,他做了一系列的恐怖玩具,然后放进笼子里来吓唬小猴。
小猴害怕极了,立即奔回去紧紧的抱住“绒布妈妈”。
妈妈,抱抱我,我好害怕
哈洛又将“绒布妈妈”移到另一个房间,只留下“铁丝妈妈”然后用发条玩具继续恐吓。
小猴更加害怕了,但即使再害怕,它也不奔向“铁丝妈妈”,而是缩成一团地望着另一边的“绒布妈妈”。
妈妈,我好害怕呀
如果看不到“绒布妈妈”,小猴子就蹲在地上团成一团,战栗、吃手指、摇摆、大声尖叫…
也许有人觉得是因为小猴在哺乳期,所以格外的离不开母亲,对“绒布妈妈”才这么依赖。
后来,哈洛让已经过了哺乳期的小猴和“绒布妈妈”们分离了一段时间。
近30天后,当小猴们再次见到“绒布妈妈”,依旧疯狂的冲向妈妈,爬在她身上,紧紧抓住她,用自己的头和脸在她的身上摩擦,然后与母猴玩耍,撕咬包在母猴身上的绒布…
由以上实验,哈洛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
母爱的本质,绝对不是简单地满足孩子的饥饿需求,它的核心是接触性关怀:拥抱、抚摸、亲昵。
这批被“绒布妈妈”带大的小猴,基本都表现出孤僻、不愿生育,没有母性等问题。
哈洛思考了很久,推测这可能与“互动”有关,他又做了一个实验——摇摆实验。
他重新改造了“绒布妈妈”,让它可以动可以摇摆。
于是哈洛又把一批婴猴放了进去,让可以摇摆的“绒布妈妈”养育它们,并保证婴猴每天有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一起玩耍。
实验非常成功,这样哺育长大的猴子,成年后基本都正常了。
于是哈洛得出结论——运动和玩耍,是母爱另外两个重要的因素。
只给食物和拥抱,不能满足孩子充足运动和玩耍的需求,脑部控制运动和平衡的感官系统,与触觉及运动相连的情感系统等,都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比如,脑功能会失常,表现出暴力、幻觉以及精神分裂。
哈洛的发现对西方当代的育儿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当时风靡一时的“哭声免疫法”,由一位心理学家华生提出,他认为训练出一个极少哭闹、让妈妈省力的乖婴儿最好的办法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
这个理论使得许多婴儿在刚出生时,就被迫和母亲分离,即使哭闹也没有拥抱、没有安慰和互动。
最后孤儿院大批的婴儿去世,因为当时的育儿政策没有情感需求这一说法。
而“哭声免疫法”的创始人华生的家庭结局却是十分悲惨,两个儿子自杀,两个女儿多次自杀。
直到哈洛的理论盛行之后,很多人才开始明白,对宝宝来说,没有妈妈的怀抱,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
后来,孤儿院的护工才开始知道孤儿需要抱着去哄,医生会把刚出生的婴儿放在母亲床边,社会慢慢的明白“依恋”对于宝宝多重要。
哪怕到现在,依旧有很多理论认为,应该从宝宝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训独立,让宝宝减少对妈妈的依赖,这样长大后孩子会更坚强。
殊不知,宝宝对妈妈最珍贵的爱和依恋,是刻在基因上的天性,与生俱来、根深蒂固、无法磨灭。
这种依恋,无法通过人为的干涉来减少分毫,它亘古不变、永远存在。
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境,宝宝依旧会用尽全身的力量,努力地攫获来自妈妈的、哪怕只有一丁点儿的爱。
所以,别因为“独立”的标签,而选择漠视宝宝真正的需求,在宝宝需要你的时候,多给他一些实际的“爱”吧。
比如喂食,身体的接触对依恋的形成会起更重要的作用。
可以保持经常的肌肤接触,如拥抱,摸摸宝宝的脸、胸、背等,这会让宝宝感受到“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
尽量和宝宝有比较多的亲密接触,比如做亲子游戏时,努力保持愉快的情绪与孩子玩耍,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让宝宝感受到你的用心和互动。
只有宝宝有了安全感,才能逐渐形成坚强、自信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一个对人友善、乐意探索、具有处事能力的人。
而绝非是冷漠的、疏远的亲密关系所能达成的。
不论你多有钱,买多好的食物、请多贵的保姆给宝宝。
宝宝能感受到的世界中,最珍视的东西,永远都是妈妈给的爱和呵护。
大人总是容易被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新理念”带着走,阻挠自己的天性,影响爱宝宝的直觉,蒙蔽自己最原始的母性光辉。
相比大人,孩子的爱,如此原始,浓烈,毫无杂质。
✅ 点击关注【Instagram】
– 分享生活点滴
✅ 点击加入【Telegram】
– 好康促销分享
✅ 点击订阅【Youtube】
– 看看专家怎么说
✅ 点击投稿【你的故事】
– 与MamaClub分享故事
✅ 点击加入【心声群】
– 与妈妈们一起讨论育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