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他们在和孩子的关系中处在“甲方”的位置:
家长对孩子做出任何自己觉得合理的事情,提出任何自己觉得合理的要求;
孩子作为“乙方”,则必须要无条件遵守“甲方”所提出来的任何条件。
当“乙方”没有让“甲方”满意时,“甲方”会做出语言上的指责或者是实质上的惩罚。
然而,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比简单的“甲方”和“乙方”要更加复杂。
虽然实行的都是单方面的管制,但是父母的态度往往是孩子回应的关键。
一般来说,当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教育孩子的音量越大,孩子反而越不听话,因为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暴力”,而人天生不会屈从与暴力。
著名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说: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大声指责”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语言暴力”,这种暴力不会让孩子的身体表面受伤,但是会让孩子的心受伤。
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父母每天对孩子说的话中,积极和鼓励的话不足20%。
也就是说,父母虽然怀着对孩子好、鼓励孩子的初心,但是都是从反方向着手。
“语言暴力”给孩子带来什么?
苏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说:
“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也就是,孩子几乎无条件相信父母口中说出来的关于自己的话,比如说:
你太笨了!
你怎么这么没有礼貌?
你的脾气怎么这么差?
你为什么没有别家孩子那么好?
你是猪吗?这点事情都做不好?
这类话语可能只是家长一时的气话,但是在孩子的认知里:我爸爸妈妈说是这样的,就一定是这样的。
有时候,孩子对家长的无条件信任,反而会成为加大亲子之间之间的鸿沟。
所以,父母的“语言暴力”让孩子重新树立对自己的认知关键词,比如说说“笨”、“蠢”、“差”、“废物”、“丢人”等等。
影响到孩子的情绪,重新影响到孩子“自我意识”的构建,进而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养成。
这也就是为什么家长越大声,孩子越叛逆、越不听话的原因。
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曾言:“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父母的语言可以是浸润孩子心灵的养分,也可以是伤害孩子的一把“利刃”。
指责孩子本身是一种伤害,大声指责所带来的伤害就更甚了,它让孩子丢失掉自信心、自尊,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更加叛逆。
所以,家长应该采取“低声教育”的方式,充分尊重孩子,孩子才会更加愿意听,也才会更加有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