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困难,他们会踌躇不前,不知所措。
父母在这时会鼓励孩子勇于面对困难,让孩子加油往前进。
但父母在鼓励孩子之前,应该先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而不只是单纯地鼓励孩子说「不难的,你可以!」,「别怕」这样的话。
最近,一个小女孩学游泳下水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
一个穿着蓝条纹泳衣,扎着丸子头的小女孩,站在泳池边跃跃欲试,爸爸站在下面张开双臂,准备接女儿。
为了确保自己被稳稳地接住,她指挥爸爸:手合住一点,但不要太合住。
「我真的要跳了啊」、「3-2-1」
气势十足、斩钉截铁。
但随后女孩只是在岸上挪了挪小碎步,眼前的一池清水,吞噬了她所有的勇气。
爸爸在下面鼓励:就跟平时一样扑在爸爸身上,放心吧。
不甘心的小女孩,再次握紧双拳为自己加油,憋了一身的劲儿,屈腿、小胳膊用力一甩:「我要跳了」。
一声怒吼「啊…」,响彻上空。
眼看就要扎进泳池里,谁知,女孩姿势保持了两秒,便瘫坐在地上。
稚嫩又惊恐地说: 「我不敢」。
看到这里,网友都不厚道的笑了:
一声吼叫猛如虎,两腿发软已认输。
王者的气势,青铜的勇气。
即使下了很大的决心,但恐惧心理还是打败了她想要探索的好奇。
罗斯福说:
恐惧是世界上最摧折人心的一种情绪。
「我害怕」,导致很多孩子面对新鲜的事物,未知的挑战,望而却步,踟躇不前,从而丧失了很多机会和体验。
恐惧感,决定了孩子人生的天花板。
为人父母,请务必带领孩子克服恐惧心理,那是他今后独自面对人生的底气。
每个孩子,都有一份「恐惧清单」
美剧《小谢尔敦》中,天才儿童小谢尔敦,非常惧怕听到割草机、汽车的轰鸣声、狗吠声,尤其害怕看到公鸡之类的尖嘴生物。
邻居的小朋友想欺负他,仅仅抱了一只尖嘴公鸡来到他面前,谢耳朵就吓得瞳孔放大,大叫一声「妈」,赶快跑到屋里。
大人眼里司空见惯的事物,小孩却经常感到莫名的恐惧。
美国临床心理咨询师在科普文中列出了不同年龄段的恐惧清单。
2-4岁孩子:
对如厕感到恐惧:担心会掉进便盆里,担心马桶冲水的声音,担心会有虫子从马桶里爬出来;
怕黑;害怕壁橱、害怕独自睡觉、害怕打雷、害怕阴影;害怕与父母分离;害怕水、洗澡和游泳池。
5-7岁的孩子:
害怕怪物、害怕天气变化(暴风雨、闪电、地震、龙卷风);
害怕医生、牙医、打针;
害怕虫子、动物和昆虫;
孩子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限,生活常识不足,害怕的东西涵盖了方方面面。
近期开学季,各大幼稚园上演的年度大型灾难片,孩子们坐着哭,躺着哭,成群结队一起哭,就是分离恐惧造成的。
虽然害怕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每个孩子都有一份恐惧清单,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会消失。
但严重的恐惧心理会让孩子对周围的一切产生不信任感,变得胆怯甚至自卑,对成长极为不利。
作家洛夫克拉夫特说:
人类最原始且强烈的情绪就是恐惧,而最原始的恐惧就是对未知事物的恐惧。
孩子成长过程中将会面临很多第一次,走进陌生的环境,遇见未知的挑战。
当他对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失去掌控,就会担心、焦虑和恐惧。
孩子的成长,就是与恐惧共存的过程。
恐惧心理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成为孩子励志上进的强大动力,又可以成为他自暴自弃的心灵鸦片。
安抚不当只会加剧孩子的恐惧
前段时间,到电影院看《烈火英雄》,被逼真的场面震撼到了。
其中有个情节,一条输油管线爆炸,立刻引燃了旁边10万m3的油罐,瞬间火光冲天,爆炸一触即发。
如此场景仿佛就发生在眼前,观众本能地把身子往后仰了仰。
旁边的小男孩,「啊」了一声,慌忙去拉妈妈的胳膊。
「看把你吓的,儿子,这是拍电影,不是真的,不用怕。」
大火把观影室映得通红,妈妈看到了小男孩惊恐的眼神。
这位妈妈又拽了拽旁边的男子:「看你儿子,也太胆小了吧」。
俩人抿嘴一笑继续看电影,只见小男孩双手捂住眼睛,不时地透过手掌缝隙去看。
「不是真的」、「有什么好怕的」 直接忽视了孩子的无助,而且是一种贬低,孩子听到的是,你们都不怕,只有我做不到。
站在成人角度的安慰,不会消除恐惧,只会带来二次伤害。
在《奇葩说》中,黄执中谈到,自己的小女儿害怕怪兽,睡不着觉。
他没说「世界上不存在怪兽」,或「没什么可怕的」,而是给了女儿一个毛绒玩具小熊,因为小熊会陪着她。
允许孩子感到恐慌,并站在他的角度提出克服恐惧的办法,无疑是最好的回应。
让孩子不再害怕,最无效的做法就是否认恐惧的存在。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中提到:
恐惧的情绪不被理解和不被共情的做法,叫做「负强化」,只会让孩子消极感更强。
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情绪反应,并与之共情。
否则,恐惧感被长期压抑,内心得不到舒展,就会形成低自我价值感、不自信的性格,也不利于展现自我。
孩子有恐惧感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不以为意,甚至雪上加霜。
孩子对于一件事情感到害怕、恐惧的时候,家长及时的引导和疏解是非常重要的。
1、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要只说「别怕」
孩子一个人睡觉,说「妈妈,我不敢,会不会有怪物」的时候,是在向你表达他的恐惧,是希望你能够安抚他。
但是你说「没什么可怕的,这个世界上是没有怪兽」这句话却远远不如给孩子一个玩偶,告诉他,「小熊会帮你把所有坏蛋都打跑」来的更有效。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中提到:
恐惧的情绪不被理解和不被共情的做法,叫做「负强化」,只会让孩子消极感更强。
在孩子的世界里,怪物就是存在的。
但是你在安慰他的时候却只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上,孩子内心真正的恐惧并没有得到消除,那么这样的安慰反而会给孩子带来二次伤害。
2、耐心和陪伴,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的关键
孩子对一件事情感到害怕,无外乎就这3个原因。
1、自信心不足,本身胆子小
2、曾经有过心理阴影
3、父母情绪感染孩子
孩子在向父母说出「我不敢」的时候,其实就是想要寻求安慰的时候。
但是此时父母的做法是让他勇敢的再尝试一次,并且拉着他去尝试,反而会对让孩子对这件事情更感到抗拒和恐惧。
在孩子说出「我不敢」的时候,孩子已经被恐惧,紧张给裹挟了。
所以家长的第一反应其实应该是先安抚孩子, 让孩子从紧张的情绪中脱离出来,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