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背着你偷偷玩游戏,你会不会发火?
有位当了妈妈的女明星在网上上发表了一段话,引起了大家的热议。
本来,她给儿子定了一个规矩:星期一到星期五不能玩手机游戏。
但儿子没守住约定,看妈妈不在家,就打了一会儿游戏。
一般的孩子玩了也就玩了,可她儿子不一样,还主动承认了错误。
令人意外的是,这位女明星妈妈没有不悦,更没有发火,而是因为儿子的诚实,奖励他再玩20分钟。
看到这番做法,不少网友羡慕不已,感慨道:
一般的家庭就算主动承认错误,也会被骂吧,何况是奖励。
确实如此。
在我们父母的那个年代,每当犯错,不守规矩时,父母的第一反应总是生气,批评或责骂。
导致很多人变得不自信,做事小心翼翼,害怕再犯错,变成讨好型人格。
于是我们这一代人,推崇鼓励式教育,几乎很少批评孩子。
其实,鼓励少不了,但批评更加重要。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犯各种各样的错,没技巧的父母,在这些时刻,会让孩子感到压抑和挫败。
而有智慧的父母,在批评孩子的同时,会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长,学习主动拥抱挑战。
为什么你越批评,孩子越差劲?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了一段视频:一个年仅3岁的小女孩,45秒内被掌掴9次,数次被打趴下。
而这个打人者竟然是亲生母亲。
本以为孩子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事,后来才发现,仅仅是因为孩子没有好好吃饭。
视频中的孩子一次次站起来,又一次次被打趴,“啪啪啪”的掌击声清晰可听。
我们太多的父母,孩子一犯错,就以教育之名,轻则指责,重则打骂。
但暴力,仅仅只是暴力,而不是教育。
你愤怒时说的话,孩子根本一点也听不进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了解过大脑的逃生机制。
当一个人感到强烈的恐惧、感到受威胁时,大脑会启动紧急逃生机制,精神紧绷,时刻准备逃避灾难。
这是人类的本能,孩子当然也不例外。
而当我们大声责骂孩子时,就会触发孩子大脑的这种逃生机制。
虽然家长在大声教育孩子,但孩子满脑子想的都是:
“别骂了!别打了!什么时候结束?”
最后,家长责骂完问一句:“以后还这样吗?”
孩子立马表现得很老实,回答:“不这样了!”
其实,孩子并不知道以后怎么做,只知道家长狂风暴雨般的责骂终于结束了,可以松一口气了。
更糟糕的是,孩子会学会以暴制暴的方式解决问题。
孩子最早是跟父母学的待人接物,跟父母互动中,他无时无刻不在学习。
他被你打得在哭,但在你打他哭的过程中,他跟你学会了一件事:打人最有效,谁有权力谁就有效。
你把他关在门外,说妈妈不管你了,把门一关,这时候他又学会了一件事:生气的时候,人就要翻脸。
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印件,你的好坏,他都会复印下去。
不想毁掉孩子
批评时,这个底线千万不能碰。
有个小女孩控诉自己的母亲:
“别人家的家长,就算脾气再大,也会关起门来教育孩子。但是你呢,在外面脾气说来就来,完全不顾及旁边有没有其他人。”
然而面对女儿的指控,这位母亲依然理直气壮地反驳:
“你不分场合地犯错,妈妈能不纠正你吗?即使在外面,难道孩子的面子比妈妈的还重要?”
殊不知,为了自己的那点面子,最后损伤的,只会是孩子的自尊。
孩子的自尊水平,其实直接决定的孩子的自律水平。
有远见的父母,批评孩子,一定是关起门来,平等对话,而不是居高临下,不管不顾地在公共场合“大打出手”。
最近,看到很多家长用报警的方式来教导孩子,虽然能起到很好的立规矩效果,但其实真的一点也不值得提倡。
之前,有一条亲妈举报7岁女儿偷拿玩具的新闻:
一位7岁的女孩路过商场时被“捉住”,因为之前她偷过店里的玩具,再次经过时,店员一下子就认出她了。
一开始,无论妈妈和店员怎么询问,女孩都不松口,死活不承认自己偷东西了。
情急之下,妈妈想起不久前有个新闻报道,孩子偷拿东西后,小女孩的父母选择让警察教育。
于是,这次她没有打骂孩子,而是直接打了999报案。
警察叔叔来后,女孩终于承认自己偷过商场的玩具,因为家里条件不好,没忍住就拿了。
教育效果是很明显,她可能一辈子都不敢偷拿东西了。
小女孩一动不动地站在一个角落里,被人围观,被人拍照。
我们能想象这孩子当时有多绝望,自尊被狠狠践踏,无地自容。
这件事她也许会记一辈子,羞愧一辈子,从此心里也对母亲永远关上了门。
孩子做错事,父母最忌讳的做法,就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伤害了孩子自尊心。
英国著名哲学家说过:
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也会更小心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
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之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换句话说:反正我在你心里就是罪犯了,再多犯一点小错有什么大不了?
所以,孩子犯错时,顾及自己面子的同时,也请给孩子留一点余地。
想养出成长型心智的孩子批评时,分三步走
人们常说,三岁看老。
这种说法是典型的固定型心智,是不对的。
为人父母,对孩子的品格也要是成长型心智的看法:
孩子今天是这样,但并不代表他将来的品质就是这样,他永远都可以变得更好,只要你和他一起付出努力去改变。
所以,在批评的时候,不能把孩子的一个行为,归结于孩子的品质有问题,集中批评孩子的缺点,甚至是人格。
而是告诉孩子哪里错了,要怎么改正,不给孩子贴标签,他才能从错误中成长。
有些父母太心急了,开口就进行固定型的批评。
之前看到有个孩子想去买冰淇淋吃,于是妈妈骂道:
“你怎么这么贪吃,刚吃过饼干怎么又要吃冰淇淋?你就知道吃吃吃,什么时候看到你读书那么用心啊!”
这个批评为什么是不对的?我们就按照批评三部曲,讲给你听。
1、让孩子意识到哪里错了,讲清楚自己的原则
如果你不是讲他错在哪里,而是光顾着自己发泄情绪。
像上面那位妈妈一样,批评孩子吃零食,连他不喜欢学习的不满,都趁机发泄出来了。
这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只会让他越来越讨厌妈妈的批评。
我们要清楚,批评孩子的真正目的,是帮助孩子成长。
应该这样说:
“你想吃冰淇淋呀,冰淇淋很好吃,我也很喜欢,但是你刚刚吃过饼干了,你还记得你们老师上次讲的健康吗?吃太多零食,对身体不好,身子也会长得慢哦。”
当然,你这么说,孩子可能会说:“可是就吃一点点,没关系吧。”
然后你们可能就陷入了新一轮的辩论当中。
但在这样看来,目的达到了。
最好的防止孩子犯错的方法,就是让他明白,这件事情为什么是错误的。
如果只是告诉他们,这件事情不能做,那件事情不能做,那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他今天吃冰淇淋被你骂了,明天要吃薯片也被你骂,那为何不花点时间让孩子明白道理呢?
跟孩子讲错误的缘由,其实是在讲原则。
我们常说,育儿先育己,我们要做有原则的父母,跟孩子讲道理,告诉他具体哪些地方做得不好。
让孩子知道家长并不是平白无故地指挥他们,而是根据原则在生活。
孩子内化了这些道理,他就更容易接受批评,并且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有的时候我们总说孩子不讲规矩,其实是因为你从来没有讲清楚规矩。
2、就事论事,不贴标签
前面说到的妈妈,上来就说孩子贪吃,这就是给孩子贴标签。
这样的负面标签会给孩子很大的心理暗示,让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坏孩子,改不了了,让他放弃了自身的成长。
所以,批评的时候,要讲他这件事情本身哪里做得不对,千万不要翻旧账,不要把他一次的错误,无限放大。
像孩子这一次要求吃冰淇淋,你就给他整个定性为贪吃,那就是把一次的行为放大成长期的行为了。
更糟糕的是,那位妈妈还扯上了孩子不爱学习的问题,又放大到其他方面去了。
批评的目的是让孩子配合,改正错误,所以批评应该是具体的,不是泛化的。
无理由地扩大批评的范围会造成失焦,也给不了孩子具体的指导,而且很容易激起孩子的抗拒和反感情绪。
3、告诉孩子如何改正
成长型的批评是要肯定孩子,告诉孩子:
“虽然你这一次做错了,但平时你的表现还是蛮好的,你在其他方面也是做得不错的。
你不是坏孩子只是暂时犯了个错误,将来是可以提升的。”
因为错误是相对容易改变的,而品格是难以改变的。
想要孩子从批评中学习,我是这么说的:
“孩子,你昨天就做得非常不错,昨天吃完饭之后妈妈叫你不吃冰淇淋,你就忍住了,做得非常好。
今天你是一时嘴馋,没关系,我相信你还是可以忍得住的。”
在骂孩子前,先指出他的优点,告诉孩子他其实是可以改正缺点,做得更好的。
要知道孩子也是要面子的,这样批评孩子之后,孩子不会觉得伤了他的自尊心,而是增加了改正错误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