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说个真实事件:
一个7岁女孩在一家商店偷拿了玩具。
过了几天,她又经过这家商店时,正好被店员认出。
店员通知女孩妈妈到现场后,明确告知:他们之前通过监控,发现了孩子曾偷拿了价值100多块的玩具。
可无论妈妈和店员怎么问,小女孩就是不肯承认。
于是妈妈就想到了报警,给女儿一个教训。
对于这位虎妈“大义灭亲”的教育方式,网友们议论纷纷。
很多人夸妈妈做得好,用警察的威慑力教育孩子非常有效;而也有相当多的人觉得妈妈没有顾及到孩子的自尊心,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教育从来无小事,尤其孩子偷拿玩具这件事,严重触及了父母教育的底线。
但想让孩子知错改过,真的只能通过报警来教育吗?
除了“赞同”和“反对”两种声音之外,有一些网友的评论比较中肯:
小孩在妈妈再三追问下都不肯说实话,这本身说明了亲子关系不是很乐观。
在后续记者采访中,妈妈的话也说明了这一点。
她说之所以选择报警,一方面是曾经看到有父亲用这种方法教育孩子。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妈妈说了这些话:
“有时候我们不能读懂她内心的世界,最好是能够给她做到一个警告。”
“父母嘛,我们自己忙于工作,可能太疏忽她了。”
学习别人的教育方式,那有没有结合自己孩子的年龄,以及对“偷窃”这个概念的认知程度呢?
“偷”在大人的眼里,是直接和犯罪,道德败坏划上等号的。
但对于一个7岁的孩子,她只可能隐约知道拿了不好,但又控制不住自己。
她并不知道这种行为就是“偷”,更加不清楚会引来什么样的后果。
相比于妈妈在大庭广众下追问女儿有没有偷玩具,警察叔叔考虑得更加全面:
他先让妈妈和群众离开现场,然后走到小女孩身边进行安慰和劝说。
刚开始小女孩很茫然,直到警察告诉她偷窃是“犯罪”会“坐牢”,就像犯错被关进小黑屋时,她才哭着说了事情的经过。
原来她某天路过商店时,看到一些小玩具很漂亮。
但她也知道自己家里条件不好,不好意思向妈妈开口要钱,一时没忍住就偷偷拿走了几个。
经过警察的耐心教育,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鼓起勇气向妈妈和店员道歉。
其实相比于报警教育孩子,当事妈妈更应该先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缺失。
什么时候我的孩子我不了解了?
什么时候她不敢再跟我说,她想要什么了?
精神分析学家说:
“孩子的问题行为,通常是在向父母表达什么,是希望父母能看到自己的某些感受。”
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急于解决孩子眼前的问题,而忽视了孩子真正的内心需求。
妈妈的报警,“一劳永逸”地在女儿的内心留下了深刻印象,不敢再偷。
但是,亲子关系间的信任和依赖危机没有得到解决,孩子在成长道路上遇到其他问题时,仍然是独自摸黑前行,孤立无援的。
人们常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其实,这种因果假设是毫无逻辑的。
不少成年人在7岁女童偷拿玩具的新闻下,都纷纷承认自己小时候也有“不问自取”的偷窃经历。
但父母“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改变了一切。
有一位网友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他6岁的那一年,有一天去妈妈工作的地方看见抽屉里有一块钱纸币,临时起意就“顺”走了。
妈妈知道了,只用几分钟就击破了他的心理防线。
“你管不住自己的手,我帮你管!”
妈妈让他把手放在一块钱纸币上,假装要用小刀去切,他当时吓呆了。
结果妈妈雷声大雨点小,一刀下去切两半的是纸币。
在他稍微松口气时,妈妈又讲了一个母亲纵容儿子偷窃,最后儿子被执行死刑的故事。
最后,妈妈语重心长地告诉他:
你这次是被妈妈发现了,妈妈切的是钱,它替你挨了一刀。
但如果你不改掉这个习惯,下次就不是被妈妈发现,也没有人替你了。
时隔多年,这个网友的字里行间都是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他说,妈妈的话让6岁的自己知道了,并且终生难忘的一个道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什么是好的教育?那就是,这个妈妈爱与惩罚并进的教育方式。
惩罚孩子,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犯下严重错误的同时,还能深刻感知到来自妈妈的信任和鼓励。
这样,孩子不仅改过了,还主动“自新”,在内心塑造了正确的金钱观。
最重要的是妈妈的爱让他在以后的人生路上,更加懂得自尊自爱,向陽生长。
很多父母不知道,大部分10岁以下的孩子对别人的钱,东西并没有明确的概念。
偷窃有个前提,就是自我意识的发展。
对于认知低,心理不成熟的学龄前儿童,父母应当慎重使用“偷”这个字。
不能因为儿童一次的过失,就愤怒地对他说:
“你这样是小偷,你怎么敢偷东西?”
“偷东西,警察就会把你抓走!”
“你这样,所有人都会看不起你!”
这样不仅不利于彻底纠正,还会让孩子陷入自卑内疚的情绪,甚至会从此自暴自弃。
1、明确孩子的物权意识
孩子3岁左右,会认为“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所以,才会有固执地抢别人玩具的行为。
这时,父母就应该教会孩子:什么是孩子的?什么是别人的?
不碰别人的东西,拿别人的东西前一定要先征得对方同意。
只有当我们不断强化物权意识,孩子才不会懵懂无知地去触及“偷”这个底线。
2、教会孩子正视自己的需求
孩子表达想要买玩具时,先肯定他的想法没有错,接纳孩子并告诉他,妈妈在能力范围内也可以购买。
但这并不代表对他“有求必应”,他可以通过劳动所得去获得妈妈的奖励。
这时,孩子就会明白:
我的需求是合理的,我不需要通过“偷”,而是可以通过正当的途径去获得想要的东西。
3、保持冷静,重点是让孩子认识错误并弥补
之前,有一个9岁男孩偷拿了奶奶200块后,妈妈的做法就非常值得借鉴。
她没有打骂,而是让孩子亲自想办法把钱挣回来。
于是,男孩就想到利用空余时间去收废品赚钱。
最后,好不容易赚到钱的孩子对妈妈说:“教训很深刻,以后再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
此外,我们还可以定期给孩子零花钱,教会他们如何花钱,存钱。
尽早树立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孩子才不会轻易去偷窃。
有位教育学家曾说过:“错误是学习的大好时机,如何对待错误比处罚更重要。”
没有天生的坏孩子,只有不被爱而走错路的孩子。
愿每一个父母都能做好孩子的引路人,用爱和耐心去化解孩子的过错,用信任和鼓励去迎接孩子的每一次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