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的时候,当父母强迫孩子遵照父母规划的道路前行时,亲子关系往往会出现问题,而家庭的和谐也会遭到破坏。
很多父母有一个误区就是太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却忘记和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
其实,在保持良好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才有意义,才容易收到效果。
心理学中一直主张“关系大于教育,关系先于教育”,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必先改善亲子关系。
想要改善亲子关系不是去讨好孩子、一味地认同他,而是要把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分开,比如学习和亲密关系是两回事,永远不要说“你不好好学习就不是我的儿子”。
要知道,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表达的都是对父母的愤怒。
孩子对父母和自己的亲密关系不满意就会逆反,比如父母要他好好读书,越说他越不读。
只有和孩子结成彼此非常信赖的共情关系,父母的引导才会顺利地实现。
很多父母强烈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某些文化标签下的“好孩子”,但事实上,一味盲从榜样的方法会带来很大的麻烦。
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别人孩子适合的道路不一定适合你的孩子。
很多生活细节上的观念没有绝对化的对错之分,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灌输给他这样的观念:
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是对的,其他的都是错的,否则孩子长大之后会非常痛苦。
有些孩子会给自己找麻烦,甚至在心理上跟社会过不去,因为他在大脑里面僵硬地认为只有一种东西是正确的。
父母应该引导孩子不要非常强烈地在乎细节上的对和错,因为对错往往是相对的。
对于孩子做的事情,父母也不要总用对错来分析。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在于内容的对错,而在于教育方式是否正确,在于教育行为对孩子是否有效。
有些父母教育起孩子可谓天衣无缝、头头是道,可孩子就是不买账;
有些父母对孩子没有讲什么道理,甚至根本就不讲道理,可孩子愿意相信他们。
这中间问题的关键就是做父母的是将“有效”放在第一位,还是将“正确”放在第一位;
是将“情”放在第一位,还是将“理”放在第一位。
家庭是应该讲“情”而不是讲“理”的地方,特别是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
在现实生活当中,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们很有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比如说批评他,或者指责他,甚至是暴力对待他。
因为我们有一个想法,我只有让孩子感受到痛苦,记住这样一个惩罚,他下一次因为害怕就不敢再犯这个错误。
这样的一些理论,对或是不对,我们先放在一边。
但是我们说,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我们当年那一套管控孩子的模式,它的基础土壤已经没有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这样的效果很难让我们满意。
我们需要懂得去尊重孩子,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们如果能调整一个方式,从认知上会觉得孩子犯了一个错误,真的是件特别好的事情,因为犯错误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正是因为犯了错误,才能证明孩子在这个点上他掌握的还不够牢固,以及在哪个点上他掌握的还不牢固。
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指责孩子,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让孩子自己去思考这个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发和收获,这才是关键的。
许多家长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当你和孩子说话的时候,或你问孩子情况的时候,你感觉孩子总会采用“沉默”来应对,是不是第一感觉就是孩子在“变相”的反抗你?
这是为什么?
其实,孩子沉默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其所传递出的信息内容,也由于你和孩子的不同,而导致各不相同。
所以,当孩子有时出现沉默,家长要善于分辨“沉默”其背后的原因,从而采取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需要注意的是,你要先排除自己是否处于不安、急躁、沉闷、压抑感等情绪中,或你对孩子有强烈的压迫感。
孩子沉默是辅助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当孩子出现沉默现象,你既不必害怕,也无须着力回避,而要正视和面对沉默,很好地利用沉默。
沉默现象传达了许多信息,也可能是一种契机,作为家长的你,要对沉默现象应予高度重视,把握机会,仔细分析,准确理解其中的意义,并加以妥善处理。
良好的关系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尊重的关系。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多的要靠引导,引导的关键在于给孩子选择的空间,但同时要让孩子明白,他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