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穷养一个男孩,毁掉三代人 -MamaClub

“我们家穷,这个我们买不起”

“你上学的钱的,都是我和你爸的棺材本”

“多大人了,也不知道节俭一点,净买些没用的”

这些话,经常会出现在许多家庭中,很多父母想以穷来调动男孩的斗志。

但只有经历过贫穷的人才知道,“穷”字背后是一个人对生活不能掌控的无奈。

父母教导孩子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本身没有错,但如果用力过猛,刻意哭穷,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让“穷”这个字,像如影随形的诅咒般,跟随孩子一生。

 

刻意穷养孩子,孩子真的会变穷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被刻意穷养是种怎么样的体验?

底下的回答让人看了特别难过。

“想要的却不能要,要了也享受不到快乐,慢慢沦落到,一花钱就愧疚难受。”

“我觉得我不是亲生的,钱才是。”

孩子成长过程中,有需求很正常,但如果父母刻意压制,孩子的需求长期不被满足,他们就会觉得自己不被爱,不值得被爱。

穷养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穷养而滋生的匮乏感以及衍生出的自卑感:觉得自己不配,不断否定自己。

这种匮乏感就像父母在孩子潜意识里种下的木马程序,会渐渐内化为他们的内在运行模式,影响他们未来人生的决定和走向。

看过一个心理咨询师分享的案例:

一个家境不错的小伙子,从小被灌输挣钱不容易、要节约、要艰苦简朴的观念。

想要买点什么东西,父母总会以“浪费”为理由拒绝。

被拒绝多次之后,他不再提要求了,从此一心扑在学习上,最终考上了名牌大学。

毕业后找工作,他和另一名普通学校毕业的学生争一个职位,结果被录取的是那个普通大学的毕业生。

他很不理解,便去问面试官。

面试官表示,他太不自信了,明明拥有金牌学历,提得工资却比另一位低许多,那个岗位需要一个对自己有百分百自信的人,所以觉得他不符合。

物质上的匮乏感让他变得很自卑,他只想找一份满足温饱的工作。

在他心里,那些高薪轻松的工作,必定是属于那些比他还优秀出色的人,像他这样的人,不配拥有。

穷养没什么大不了,匮乏感才会有后果。

贫穷最恐怖的,是让孩子变得自卑、自恋、敏感,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即便看起来样样优秀,其实只是带着“穷”烙印长大的“低欲望”孩子。

那个被穷养长大的孩子,最后真的被养穷了。

 

刻意穷养孩子,一“穷”穷几代

有个8岁的小男孩,家里条件不错,他的父母却一直崇尚“穷养”的理念。

平日里,孩子的零花钱不会超过一块钱,但小男孩又处在爱吃的年纪。

每次在路上,只有别人手里拿着吃的,他就会目不转睛地盯着,甚至会直接跑过去翻看袋子,问是不是有好吃的。

如果有的话,毫不客气就伸手去拿。

遇到脾气好的人,可能会一笑置之,但是如果大人心情不好,直接就会给个白眼。

有一次来邻居家,邻居给他吃了一个糖葱薄饼,他激动地说从来吃过这么好吃的饼,来了一早上就把邻居家的瓜果点心清空了,走的时候还往兜里装了一把瓜子。

男孩的父母视若无睹,事后还偷偷和别人说自己家孩子机灵。

俞洪敏说过:

斤斤计较、爱占便宜的家庭走不出胸怀博大的孩子,我们很难在一个庸俗的家庭里面发现一个孩子有着高雅和清纯。

父母刻意穷养,是对孩子未来的不负责任。

因为穷意识背后紧逼家庭的压力占据了大脑的“带宽”,很直接吞噬孩子大脑发展能力,影响孩子的眼界和格局。

更可怕的是,这种贫穷的思维与眼光,会一代接着一代,执着地传承下去,金钱成了家庭成员情绪和行为的主导者。

某部剧《人民的名义》中,有过特别震撼的一幕。

住破房子,吃炸酱面的赵德汉,背地里贪了两亿三千多万元,他把钱垒成一堵墙,堆成一张床,塞满了冰箱。

他说: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穷怕了!

贪了一屋子的钱,竟然一分钱也没敢花。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稀缺心态”,意思是越缺什么,越在乎什么。

穷的观念已经深入到赵德汉的骨髓,给他的思想和格局加上了一把锁。

他能看见的只有钱,把自己活成了金钱的奴隶,最终赔上了自己的前途。

贫穷的思维就像一种遗产,如没有摒弃,无论我们的孩子愿不愿意继承,它都会被记在孩子人生的户头上。

教育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品格和价值观的修炼更重要。

刻意穷养,让孩子容易产生匮乏感和自卑感,反过来一味富养,又会让孩子产生过度的优越感和负累感。

 

其实最好的办法是
富而节制,穷而不贫

家境贫困的,不必总买十块钱以内的低价劣质产品,给孩子一个机会,去商场体验一下自己挑选的过程。

在经济能力范围之内带孩子吃一顿好的,可以让孩子的心胸更加开阔。

家庭富裕的,也不用刻意压抑孩子的需求,有空时带孩子体验一下农贸市场的市井之气,也不失为收缩物欲的绝妙之计。

教育不能用金钱来衡量,重点在于价值观以及孩子的内心世界。

与其想着怎么通过穷养“激励”孩子,不如做好这几件事。

01、让孩子体验努力就能获得的成就感

儿童节,一名13岁的男孩,为了买礼物跟着爷爷去收废品了。

男孩的家庭并不富裕,爷爷便给了他靠劳动换礼物的建议。

来回搬运废品很累,但男孩却很自豪,他觉得自己能挣钱买礼物,很厉害。

“能挣钱,一点也不觉得丢面子”,“劳动最光荣”

一趟下来,卖到了22块钱,男孩很兴奋,直言超出了自己的预期,还表示会再接再厉。

孩子想买贵的东西时,不必一味打击,斤斤计较,而是应该引导孩子去争取、去赢得。

通过自己的付出获得想要的东西,他就会理解,只要我足够努力,就配得上好东西。

02、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

与其通过刻意穷养压迫孩子,不如教会孩子学会判断和选择:这件东西我一定要买吗?付出这个代价买这件东西值得吗?

很多被穷养的孩子价值观是扭曲的,他们缺失判断能力。

一直以来,都有孩子为了买大牌手机不惜冒险网贷,为了充值游戏把家里的积蓄全部花光最后付出惨重的代价的新闻。

一味压榨孩子的物质需求,并不会让孩子真的变得节俭,反而会激起他们消费的欲望,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及时的消费教育和金钱教育,才能让他发自内心的控制自己。

被正确引导消费观和金钱观的孩子,不用你穷养,他也会懂得拿捏尺寸,不卑不亢。

不用你富养,他们也会自我满足,开心愉悦。

03、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品质和丰盈的内心

印度电影《起跑线》,主角希亚姆贫穷却拥有许多闪光点。

他会主动帮助新来的邻居,手把手教他们怎么更好生活。

为了帮助贫穷的邻居筹集学费,他冒着生命危险去“碰瓷”来获得赔偿金。

他的儿子没有抽到上名校的名额,他难过得痛哭。

但面对儿子,他却很坚定地告诉他:你是最幸运的孩子,学校的录取与否并不能决定你是否幸运,是学校的运气太差,你是最幸运的。

尽管身处贫民窟,希亚姆也一直致力于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

他那股勇敢、正直、善良以及积极向上的心态,也传递到了孩子身上,为他照亮未来的路。

相比于抑制孩子的物质需求,来自父母内在世界的精神养育更加弥足珍贵。

父母必须意识到,教育这件事和是贫是富没有关系。

养育孩子,从来都不是为了让他背上沉重的家庭负担,只是希望他在未来能够自食其力,撑起自己的一片天。

父母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充足的爱,不需要刻意“穷养或富养”,孩子一样能愉快成长,成年后也可以足够自信和勇气。

无论如何,请不要让穷成为孩子的压力,让穷酸成为孩子一生的魔咒。